自清末民初至解放战争时期赤峰军政之演变,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赤峰抗日时期的历史?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赤峰抗日时期的历史(文献里的赤峰故事)

赤峰抗日时期的历史

自清末民初至解放战争时期

赤峰军政之演变

文/李在洲

二.民国时期

清乾隆年间,将直隶北部古北口以外地区划分为热河道,设承德府,置热河都统。民国初期,热河都统为姜桂题。此人在清廷曾封为宫保,故人称姜宫保,绰号姜罗锅,山东人。他统率毅军镇守热河。其部下米振标为林西镇守使,张殿如(绰号张二扁担)为赤峰镇守使。民国三、四年间,林西金鸡庙发生叛乱,米振标率领的毅军屡战屡败。张殿如由赤峰统率毅军到林西助战,数月之后,始将叛乱平息。当地民众曾这样传说:“米怕金鸡啄,金鸡怕扁担。”民国四年,张殿如调回赤峰。米振标调往承德。林西镇守使由张殿如兼任,称为 "镇威将军”、“赤林镇守使"。“将军府”设于赤峰三道街西屯路北(今红山区三西街西屯派出所以西)。当时,将军府门前设有卫兵四人,各执大枪分立两侧,并有值勤班长,肩佩值勤宽带,专司口令。门前左右,设有木制旗杆座。旌旗均系彩色绸缎精制而成,带有火焰白边和飘带。

毅军驻在赤峰年限很长。张殿如常穿便服。冬季是袍子,马褂或皮袄,夏季穿川绸大褂。从未见他穿过军服。张殿如有时坐着“爬山虎”串街闲游,抬“爬山虎”的是精壮兵士四人,身着蓝布短衣,打着裹腿。另有一人高举布伞,跟随其后,给“张将军”遮阴凉,免受日晒,别无其他卫兵随从。

民国八年(1919年),赤峰驻军有毅军的张统领(名不详,绰号小扁担,张殿如的儿子,驻于赤峰三道街中间路南,今红山区新华五金商店处)、王统领(名不详,驻于赤峰头道街东路北,统领衙门)。此外还有秦营炮队,营长姓秦(名不详),驻于英金河北岸龙头山上平坦之处。另有奉系军沈洪烈团长的马二营(营长名不详),驻于赤峰三西街原千总衙门。沈团长原系奉军的旧军官,民国八年旧历五月五日凌晨,被毅军逐出赤峰。

民国八年秋至九年春,东北奉系军阀发动内战,派遣其军长汲金纯攻取热河。占领承德后,汲金纯即为热河都统。至民国十年,直系军阀反攻热河,将汲金纯击败。汲金纯退出承德,向赤峰方面退却,准备攻进赤峰后大抢三天。是时,驻扎赤峰的毅军闻讯,即组织力量迎头堵击。赤峰商团团长支栋配合毅军在赤峰与喀唎沁旗交界处的小梁子设下埋伏。汲金纯只得率领溃兵由喀喇沁右旗公爷府转道宁城,经朝阳败回奉天。

民国十年至民国十二年(1921年—1923年),北洋军阀政府委派王怀庆为热河省都统,赤峰仍是毅军张殿如镇守。

民国十三年(1924年)秋,东北奉系军阀张作霖发动第二次直奉战争,分兵两路进攻热河。一路由军长阙朝玺率领,从朝阳经凌源、平泉进攻承德;二路由黑龙江调遣江省督军吴俊升(绰号吴大舌头)的军队。吴俊升和张作霖是昔日的把兄弟,又是老伙友,故将江省军队配合许兰洲的军队,编为“镇威军” 第六路军,由东北经通辽、阜新、朝阳长驱直入赤峰。张殿如的毅军向林西县方面撤退。当奉系军先头部队到达赤峰东四道井子时,赤峰街里各机关、团体、商号、士绅等,组成欢迎队伍,执旗帜前往四道井子梁顶迎接奉军入城。奉系军第六路军司令部设于杨子彬的中和粮店南北两院,无线电台设在北院,司令官吴俊升、军长许兰洲均住在杨子彬家。原赤峰县长随毅军撤往林西,奉系军入城后,委派交涉署科长苗子美(日本留学生,奉天新民县人)充任赤峰代理县长。奉系军继续前进,两路奉系军攻入承德后,阙朝玺当了热河都统,于此期间,大肆扩军整编,滥发纸币,责令农民广种鸦片,征收鸭片特税,并设立经界局,蒙地升科,清丈农民土地。是时,杨子彬乘机承包赤峰县清丈土地事宜,始招致农民公愤,遭到农民强烈反对,杨宅亦遭农民围攻,杨子彬吓得越墙而逃。在农民的一致反对下,清丈土地被迫废止。

民国十三年至十四年(1924年—1925年),冯玉祥与关内外的奉军妥协合作,划分防区。冯玉祥率领的国民革命军(西北军)与奉系发生冲突后,其师长宋哲元(后任二十九军军长)负责热河防务,将奉军赶回奉天,宋哲元为热河都统。宋哲元派两个军(一个军长是谭庆林,另一个军长姓丁,名不详,回族)率军从围场和喀唎沁右旗分兵追击奉军。许兰洲军溃经赤峰,其中一部分仍住在赤峰中和粮店院内。当时国民军尾随袭击,甚急。住赤峰的奉军连夜溃逃,他们将驮运军用物资的骡马骑走,物资全部遗弃在中和粮店。等平定之后,所有遗弃的物资都集中在商会院内,其中有四只带红十字标志的木箱,箱内装的都是医疗器械和西药,还有四抬担架用的帆布床。经商会同中和粮店股东杨子彬商议,县长同意,并请示国民革命军司今潭庆林批准,把医疗用品送给了赤峰红十字会,以供伤员之需。其它物资均归商会保管。

国民军进入赤峰后,谭庆林的司令部设在赤峰三道街西屯路北乾蔚兴烧锅(今红山区三西街酒厂)。丁军长的司令部设在赤峰三道街东路北德庆隆烧锅(今红山区三东街菜籽门市)。宋哲元任热河都统之后不久,将潭、丁调走,另派李长青司令驻赤峰,司令部设于旧日千总衙门院内,郑丕烈的团部驻上述德庆隆烧锅院内。

国民军驻赤峰时,出示布告,安抚民心,工商恢复营业,社会秩序安定。军队均住车店、粮店,不住商号、民宅。官兵均穿灰布制服,左臂佩带白色椭圆形臂章,上边石印着 “不扰民,不害民,誓死救国” 的文宇和部队番号及本人的号码。平时市内见不到士兵闲逛,仅有纠察队十余人维持治安。是时,国民军派来的赤峰县长是吴敬民。此人清廉正派,关心民瘼,不与地方豪绅往来。他平时或穿军服,或着便衣,在街市行走,了解地方情况,或在人多的场所发表演说,讲国内外形势和时事,深受群众的欢迎和称赞。

民国十五年(1926年),东北奉系军阔张作霖的势力又强大起来。委任他的把兄弟、老伙友汤玉麟为东北边防军热河驻军上将总司令,统率军队攻取热河,将宋哲元的国民军驱走。汤玉麟遂为热河都统。他派骑兵旅旅长窦连玺、步兵旅旅长刘育才,以两个旅的兵力围攻赤峰,将驻在赤峰的西北军李长青司令逐出,县长吴敬民随同退走。西北军驻赤峰三道街中间华峰旅馆院内的迫击炮连被奉军包围,无路可退。两军对垒,激战一上午。附近商民深恐株连祸结,又因对西北军颇有好感,乃由商会和地方士绅、学界人物出面调解。结果,奉军让开通往西南的八沟道,西北军向围场一带退却了。

自汤玉麟占了热河之后,调兵遣将,分赴各县驻守。派骑兵游击旅长张建同(绰号张瘸子,山东人)驻于赤峰原统领衙门处(今红山区头道街东路北),派游击旅长刘山胜(绰号刘迷糊)的黑马队驻守赤峰、乌丹和林东等地;派赵国增的骑兵旅进驻建平县;派董福庭的三十八旅进驻朝阳县。窦连玺的骑兵旅、刘育才的步兵旅在赤峰停留不久即调往外地(去处不详)。游击队张连同部下崔兴武的骑兵改编为独立第七旅。不久,将张连同调往开鲁、天山一带。崔兴武的第七旅改称第十七旅,分驻经棚、林西等县。崔兴武的司 令部设在前毅军将军府旧址。骑兵三十四团团长李守信驻在头道街统领衙门内。民国十九年(1930年),崔兴武的骑兵十七旅调往开鲁,前来换防的是骑兵第十九旅旅长石文华的军队。司令部仍设在将军府。驻守赤峰的三十一团团部设于司令部的西院。团长姓宋(名不详)。民国二十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寇侵占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一九三三年初,国民军第四十一军孙殿英的部队从承德经围场徒步行军进入赤峰。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旧历二月初七拂晓,日寇侵略军从两路进攻赤峰。一路是赤峰东四道井子西梁,一路是赤峰东沙陀子梁顶。当时,孙殿英的部队已于二月初六在东水地一带做了迎击敌人的准备。不料,夜间下了一阵小雪,初七拂晓,日寇猛烈进攻,孙军战士伤亡很重。日寇炮击城内。孙军已退至三道街东园子和东门外,孙殿英军长仍在城门楼上指挥战斗。与此同时,日寇已从四道井子梁侵入南山,逼近六道街。另一路则由红山嘴沿英金河南岸冲入头道街。此时,东城门楼已被敌炮火炸坏两处。商会会长与各界头人至城楼下将紧急情况报于孙军长,请其迅速撤退,以保市内商民免遭战火。孙军长这才乘一辆小汽车向西急退,到娘娘庙河滩时,日寇飞机向其投掷两枚炸弹,均未炸着。此次战斗,孙军伤亡极为惨重。可是奉系军驻在赤峰的骑兵十九旅旅长石文华,在战斗开始的前几日就退往林西去了。

从民国八年(1919年)开始,直、奉两系军阀混战,争夺热河。赤峰战祸频繁,人民反复遭受涂炭。每当军闲更替之后,即扩军备战,巧立名目,苛捐杂税 不胜枚举。既迫令农民广种鸦片,又增设禁烟总局,征收禁烟特税,加重人民负担。滥发纸币,屡次毛荒。商业凋敝,农民吃亏。东北奉军多系骑兵,每进一村,先抓老头、小孩为其骝马。兵士沿门逐户找住处。进院后,抓小鸡,要白果,“号” 吃喝,人们都得笑脸奉迎 “老总”。否则,马棒乱飞,给你来个下马威,谓之 “打粳米,骂白面,不打不骂小米饭”。农民们议论道:“谁让咱生在热河呢!挨了一刀砍(阙),又受一锅汤(二虎),还有好吗?”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