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漓江古建筑简介(历史名城之桂林古建筑)(1)

桂林山水

以秀丽奇绝、绰约多姿驰名天下

自古以来

桂林就是我国

南方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

而提到桂林历史文化自然离不开

桂林的古建筑文化

漫步街头

总可以见到许多历史建筑

这些建筑用它无声的语言

在述说着桂林的璀璨历史

今天我们来了解桂林的古建筑

桂林漓江古建筑简介(历史名城之桂林古建筑)(2)

花桥是桂林的古建筑之一。它横跨在小东江与灵剑溪汇流处,构筑精巧玲珑。原名嘉熙桥,又名天柱桥,创建于宋代,距今已有七百年以上的历史。当时是五孔石桥,桥式、桥亭和现在的水桥部分大致相同。从鹦鹉山南侧崖壁宋代镌刻的《桂州城图》上,可清晰地看出嘉熙桥的概貌。

古代花桥这一带属城郊。每值春夏,山花盛开,桥就映衬在花团锦簇之中。故自明代重建后,就改名花桥了。至今,龙隐洞还有唐人在公元八九四年刻的《杜鹃花唱和诗》,宋方信孺有“雨脚初收鱼尾霞,满溪流水半溪花”的诗句,明解缙也有“早饭行春桂水东,野花榕叶露重重”的描写,可见古时这一带花是很多的。现在,每逢春秋佳日,人们喜欢同亲友到桥上漫步,并游览附近风景区。[1]

桂林漓江古建筑简介(历史名城之桂林古建筑)(3)

据史书记载,古南门为唐代故城的南门,相传为桂州总管李靖所建。明《一统志》称“榕树门即古南门,相传唐时筑门”。明代周于德《重修榕树门记》称“所谓榕树门者,乃唐故城之南门也。”南宋咸淳八年(1272 年)刻于鹦鹉山的“静江府城池图”称威德门。元至正 21 年(1361 年)杨子春《修城碑阴记》称为“小南门”。

明洪武八年(1375 年),桂林城池向南拓展至象山、阳江一线,榕杉湖一带旧墙均被拆毁,唯独保存此门。万历二十八年(1600 年)在城门南面增筑登道部分,所谓“瓮石为台,东西列所”,使城门券拱向南端延长。民国二十四年(1935 年)因修汽车道路,拆除了城门东面台阶墙垣。现存的古南门之北端宋门、南拓明门均保存完好。城门以砖石结筑,全高 5.3 米、东西长 39.4 米、南北厚 19.4 米,其北端宋门以石券拱,拱高 3.5 米,宽 2.9 米;南端明门券拱上尚留存有明崇祯年间陈于明石刻 1 件。

桂林漓江古建筑简介(历史名城之桂林古建筑)(4)

广

西

明朝的靖江藩王府第,被清朝占领后,于顺治十四年(1657 年)改建为乡试贡院,成为了广西“抡才大典”的唯一场所。雍正十年(1732 年)曾对贡院进行过重修,以后历代均有增建、扩建,使号舍达 2600 余间。到清道光九年(1827 年),经过三年扩建,号舍达 5011 间,可供 5000 余名广西学子同时参加乡试。史称“贡院形势之佳,粤西为首”。广西贡院为清代中国五大贡院之一,也是西南最大的科举考场。

桂林漓江古建筑简介(历史名城之桂林古建筑)(5)

雁山别墅又名雁山园、西林公园、雁山公园,南北长 500 多米,东西宽 330 多米,面积达 15 公顷,为岭南甚至全国所少见。园内有乳钟山、方竹山、桃源洞(又名相思洞、雁山洞)、碧云湖、清罗溪、涵通楼、澄砚阁、碧云湖舫等。理水掇石,亭台楼榭,人工与天然浑然一体。不论其占地规模或建筑规模之大,耗费之巨,都是明清以来华南私家园林中首屈一指的。

园中桥、廊、亭、台、楼、阁、舫、榭形式多样,布局精巧,重楼叠阁;奇亭巧榭,鳞次栉比;飞廊复道,纵横交错;“络绎高下,金碧相辉”。精巧的园林建筑与方竹山、乳钟山、碧云湖、清罗溪以及古拙的林木等相得益彰,巧筑佳构,巧夺天工,达到完美和谐。清代杨瀚赞道:“背山临流,极泉石卉木之盛。”就连后来购得此园的岑春煊也赞誉它“山水纯乎天花,树历久亦几于天,亭台之宜则称于天,耕侧有田,渔则有池”。

这些古建筑承载着桂林历史的记忆

它们在用自己的方式继续书写着历史

它让桂林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得以传承

让桂林的历史故事为人铭记

桂林的古文化

将深深烙印在古建筑中

为后人所瞻仰

桂林漓江古建筑简介(历史名城之桂林古建筑)(6)

本期我们解说的历史名城之桂林古建筑来自《桂林解读》。

《桂林解读》是一本反映桂林浩瀚悠久历史、璀璨夺目文化的书籍,其布局精细周到,结构宽严有度,援例确凿有据,共分十二个专题对桂林的历史文化进行全方位解读。

[1]余国琨,刘英,刘克嘉. 桂林山水[M].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1979.12.

信息来源:巾帼桂林、桂林奥创园

桂林漓江古建筑简介(历史名城之桂林古建筑)(7)

桂林漓江古建筑简介(历史名城之桂林古建筑)(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