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穿民族服装的张海艳,向记者娓娓道来当地民俗,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贵阳阿哲?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贵阳阿哲(南盘江边阿哲人)

贵阳阿哲

身穿民族服装的张海艳,向记者娓娓道来当地民俗。

华宁县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在盘溪镇方那社区,有一个叫湾得箐的村寨,南盘江、滇越铁路由北向南从村前横穿而过,七犀潭的水在村内流淌着,一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这里生活着彝族的一个支系——阿哲,这里彝文化氛围浓郁,村民保留着的古老习俗,代代相传至今。

走进湾得箐

湾得箐村距离华宁县城58公里,地处华宁、弥勒两县交界处。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早晨,记者驱车沿着公路前往这个村子。一路上,透过车窗看到了华溪河水静静地流淌,连片的柑橘树以及叫不上名的乔木、灌木灿烂地开着花,宛如一幅天然的山水画。

开车到达湾得箐村口之后,记者便步行走入村庄深处。湾得箐村离南盘江不远,背靠尖山、紧邻七犀潭,依山傍水、环境优美,行走在干净整洁的村道,一幢幢独具特色的民居彰显着浓浓的彝文化特色,勤劳的村民在溪边或洗菜或洗衣,不远处田野里品种不一的冬早蔬菜长势喜人……

查阅史志资料可知,彝族是最早在华宁县境内繁衍生息的土著民族之一,历史悠久,支系繁多。从地区和方言上可分为白彝、阿笃、阿哲、阿细。其中,阿哲大都聚居在靠弥勒、建水边沿的山区和部分坝区,聚居的村寨有湾得箐、大龙潭、方那、三江口、三江寨和矣得,而与汉族杂居的有法高、太平村、黑泥坡、白泥塘、石门、大龙树等村。分布在盘溪镇方那社区境内的彝族支系阿哲人,至今保留着完整的古朴着装、奇异民间风俗和语言,且作为一个传统的彝族阿哲村寨,湾得箐村彝族占全村总人口的98%以上。

在湾得箐村,至今流传着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很久以前,村里有一对名叫爱佐、爱莎的青年男女相爱了,他们青梅竹马,发誓一生不离不弃。但他们的爱情却遭到父母的反对,原因是有一方已经订过娃娃亲。两人不顾家人的反对,逃到深山中不肯回家。食山果,饮泉水,衣服破了就用树叶做衣裳,生活虽然艰苦,但是两人相爱相守,白头到老。当地人根据这一传说,多年来创作出许多感人至深的文艺作品。

然而,湾得箐村的阿哲人祖先从何而来,记者就不得而知了。

热情好客,古风犹存

湾得箐村民风淳朴,村民非常热情好客。今年35岁的张海艳是这里土生土长的阿哲人,听说记者要来采访,她很快便叫上雷保芬、马学芝等人前来,她们都是村里文艺队的骨干。她们给记者介绍了村里极具特色的刺绣、服饰和民俗。

记者得知,湾得箐阿哲人的手工刺绣绣工精美、做工考究、原汁原味,刺绣的图案从日月星辰到飞鸟走兽,花草树木到生活用品,颜色以黑、红、黄、白、蓝、绿为主,刺绣手法多样,艺术效果多姿多彩。值得一提的是,湾得箐村的刺绣技艺传承有序,刺绣艺人老、中、青三代都涵盖。“我们从五六岁就开始学习刺绣,并制作自己的民族服饰,通常绣一套衣服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绣好的衣服会先珍藏起来,等到过节、做客时再穿。”张海艳说。阿哲人的服饰以蓝为美,以前大多用深蓝色,现在用浅蓝色居多,精美无比。

湾得箐阿哲人一年中最隆重的节庆是火把节,他们称为“过大年”。张海艳说,每到火把节,有几道传统佳肴阿哲人家家都要做,如烂熬牛肉、鸡汤稀饭、杂碎生鸡血。火把节前一天,全村都要杀牛,杀一头由几户人家平分。每家把分到的牛肉全部下锅,用慢火熬一个晚上,第二天肉就烂了,这道菜就是烂熬牛肉。鸡汤稀饭的做法则简单些,把家养的土鸡熬熟后,用剩下的鸡汤煮米,熬成稀饭。而烂熬牛肉和鸡汤稀饭这两道菜都离不开杂碎生鸡血,杂碎生鸡血的主料是土鸡的血,配料有大蒜、芫荽、煳辣子、盐等,做法是把鸡杂碎煮熟剁细后,放入生鸡血中。“用杂碎生鸡血做烂熬牛肉的蘸水,吃起来会香辣可口,十分美味。”张海艳说。

这些年,每到火把节湾得箐都会举办长街宴,阿哲人会端出自己的传统美食款待来宾。张海艳对2018年的长街宴还记忆犹新,她说:“农历六月二十四那天下午五点长街宴一开席,200桌宴席就被坐得满满当当,我们身穿民族服装,唱着敬酒歌,场面很是热闹,外来的客人尝了我们的美食之后都赞不绝口。”

阿哲唢呐历史久远

对于村民雷保芬来说,每年火把节她最感兴趣的是篝火晚会,大家围着篝火载歌载舞到尽兴才散去。“我们阿哲人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歌舞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歌舞是一种社交活动,我们几乎都是通过歌舞来交朋友、找对象。农闲时节,茶余饭后,三五人只要弹起三弦,拉起二胡,吹起笛子,很快就聚起一群人围成一圈。”雷保芬说道。阿哲人随口就能唱民歌,曲调优美抒情,节奏鲜明平稳,其中情歌占了很大的比例,记者觉得这是阿哲人朴实又深情的性格使然。

雷保芬告诉记者,唢呐演奏在湾得箐村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唢呐发音高亢响亮,色彩浓郁、气势雄浑,是表达悲喜情感的主要乐器。湾得箐的乐手演奏的主要曲调有《过街调》《拜堂调》《敬亲调》《出菜调》等。值得一提的是,湾得箐彝族阿哲唢呐于2016年4月被列入玉溪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近年来,湾得箐阿哲歌舞和器乐频频登上外面的大舞台,不断得到外界的认可。湾得箐阿哲歌舞2009年参加华宁县首届原生态民歌大赛,荣获第二名和第三名;2009年代表华宁县参加玉溪市新农村文艺调演,荣获表演奖第三名。同时,方那社区村歌MV《大美方那》参加2014年全国村歌大赛,被评为优秀村歌选入《中国村歌精选》第一卷。传统器乐类节目《爱莎爱佐·阿嘞哩》2017年参加云南省第十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荣获“云南省民族民间歌舞乐彩云奖”铜奖。

就这样,冬去春来、斗转星移,不管世事如何变化,湾得箐阿哲人以不同的方式传承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玉溪日报记者 李艾丽 陈荟吉)

编辑:何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