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27年4月,晋国在崤山伏击退兵回国的秦军,大获全胜。作为晋襄公继位以来的首次大胜,崤之战对晋国意义非同寻常。这意味着,虽然霸主晋文公已去世,但是晋国霸业并未失去。

公元前417年各诸侯事件(从公元前627年公元前597年)(1)

大胜秦国虽然足以为喜,但晋国人却并未意识到,胜利未必就是件好事。崤之战的胜利,对晋国霸业其实是弊大于利。

秦国虽然落败,但秦国实力却足以支撑秦人与晋国长期抗衡:公元前625年,秦人发起彭衙之战,失利;但紧接着秦人又于公元前624年再度入侵晋国,发起王官之战,大获全胜!

秦国如附骨之蛆一般紧缠晋国不放,使得晋国根本无力将精力投入到称霸中原。就在秦人发起王官之战的那年,南方楚国就围困了秦、晋盟友江国,并于次年一举吞并了江国;公元前622年,楚国又消灭了六国(安徽六安市)和蓼国(河南唐河南)。

前有楚人咄咄逼人,后有秦人纠缠不休,晋国霸业顿时颓势尽显!

“屋漏偏逢连夜雨”。

就在晋人深感霸业难以为继之时,晋国卿士赵衰、栾枝、先且居、胥臣在公元前622年先后去世;公元前621年,晋国国君晋襄公又不幸去世。

内忧外患之下,新晋正卿赵盾临危授命,扛起了维持晋国霸业的重担。

公元前417年各诸侯事件(从公元前627年公元前597年)(2)

赵盾上台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想改立长君。此时,襄公子灵公还在襁褓之中,无法应对晋国所面临的复杂政治环境。于是,赵盾想立在秦国担任亚卿的晋文公之子公子雍为君,一方面可缓解晋、秦之间的紧张关系,另一方面成熟国君治国,必将有助于维系晋国的霸业。

可没想到,设想中如此完美的计划,却酿成了更大的政治灾难。

因为在拥立对象上赵盾与狐射姑意见不合而内斗,不但害死了无辜的晋文公之子公子乐和大夫阳处父,也将狐射姑逼走、令他逃亡狄国。此后,晋襄公夫人穆嬴的意外搅局,让赵盾被迫放弃拥立公子雍而改立晋灵公为君,并派兵在令狐偷袭了护送公子雍前来晋国的秦国军队。赵盾的临时变卦,不但让秦、晋两国关系更加恶化,更让晋国大夫先蔑和士会出走秦国,进一步削弱了晋国实力。

改立国君的风波,让晋国政坛产生大地震,内乱频频,霸业已举步维艰。


公元前620年春,趁着晋国内乱不止,鲁文公率兵伐邾国;3月,鲁文公又再度出兵,灭了风姓的须句(山东梁山县小安山镇东),把须句之地分封给了自己儿子。鲁国实力,不过是东周二流诸侯国。可是,鲁国却敢公然攻晋国盟国、无故攻灭小国,显然是没把东周霸主放在眼里了。

公元前417年各诸侯事件(从公元前627年公元前597年)(3)

连鲁国都敢如此放肆,作为晋国强劲对手的秦国和楚国,就更加嚣张了:

公元前619年,为报复令狐之役,秦康公派军攻占了晋国武城(陕西华县东北);

公元前618年3月,楚穆王率兵攻打郑国;夏、秋两季,楚国又两次攻打陈国,迫使陈国臣服于楚;

公元前617年春,晋国伐秦,取秦少粱;同年夏,秦康公立刻发起反击,占领了晋国的北征;

公元前617年秋,楚国联合陈、郑、蔡三国准备伐宋,迫使宋国也投靠了楚国。

公元前615年秋,秦人访问鲁国,与鲁人探讨伐晋事宜;同年冬,秦康公率兵伐晋,在河曲之战中,占尽晋国便宜而去;

……

晋襄公去世之后,在秦、楚两国夹击之下,曾经的盟友纷纷背叛晋国。晋国不但无力阻止,国内还不断爆发新的血腥权力斗争:公元前619年~618年间,大夫箕郑父、先都、士縠、梁益耳、蒯得等人作乱,杀死了先轸之孙先克;为替先克申冤,赵盾又又杀死了这五位大夫!这场内乱,让晋国六卿中损失惨重,失去了半壁江山!

持续不断的内乱,让晋国霸业不再,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楚国在中原横行霸道。


眼看晋国越来越窘迫,突然间,楚国也遭受了意外。

公元前613年,楚穆王去世了,儿子楚庄王继位。

公元前417年各诸侯事件(从公元前627年公元前597年)(4)

楚庄王刚继位之时,沉湎于声色犬马,不理政事。楚国太师子仪和太傅公子燮趁机作乱,一度挟持了楚庄王,以对抗楚国令尹子孔和楚穆王太师潘崇。平定这场内乱之后两年,即公元前611年,楚国又遭遇进入春秋以来的最大一次危机:举国遭遇饥荒,庸国趁机率领群蛮作乱,麇(音均)国则率领百濮人前来攻打楚国。楚国政治核心区陷入一片混乱,迫使申邑和息邑关闭了北城门,不敢再向中原进攻。

楚国遭遇危机,无力北上,晋国终于得以喘了口气。

公元前613年6月,晋国在宋地新城(河南商丘西南)组织诸侯会盟,之前投靠楚国的陈国、郑国、宋国等等,见楚国无力顾及中原,又重新臣服于晋国。

是晋国重新当老大的时候了!

这年秋,赵盾就率领诸侯之师前往讨伐邾国,想将晋女所生的邾国公子拥立为国君。可是,邾人一句“齐女所生儿子更年长”,就迫使赵盾不得不退兵。晋国此次出兵,纯粹是劳而无功。可当初赵盾又何必率师而来呢?

公元前612年6月,因为新城之盟蔡国未参加,晋国郤缺率军伐蔡,宣称:“虽然国君幼小,但也不能怠慢!”逼迫蔡国签订了城下之盟后,才退军。

表面上,晋人这两年威风得很,实际上不过是趁楚之危来欺压弱小诸侯。晋国之患,远远不只是大臣间的血腥权力斗争。

公元前612年冬,因为齐国入侵鲁国,晋国联合宋、卫、蔡、许、曹等国在扈地会盟,准备伐齐,替鲁国主持公道。可齐懿公却极为机灵,赶忙送了大量贿赂给晋灵公。晋灵公为此大为高兴,就地解散了诸侯大军,致使此次会盟无功而返。见霸主已撤走,齐懿公极为高兴,很快就率领齐国大军再次入侵鲁国!

公元前417年各诸侯事件(从公元前627年公元前597年)(5)

公元前610年,宋襄公夫人杀死了宋昭公,立宋文公为国君。晋国荀林父联合卫国、陈国、郑国一起,前往讨伐宋国弑君之乱。然而,诸侯大军却将宋文公确立为国君后就撤军了。晋国宣称为宋昭公讨还公道,却没有追究弑君作乱者,这又算什么公道?

这四年来年,虽然楚国无力与晋国争霸,但晋国在处理江湖事务时,却极度令诸侯失望。郑穆公见晋国处事不公,便直接投靠了楚国。


就在晋国渐失人心之时,楚国终于缓过来了。在楚庄王率领下,楚国再度踏足中原,重新走上了争霸道路。

公元前608年,楚庄王亲自率军去攻打陈国和宋国。晋人率兵前往救援,结果却被楚人击败,还被楚国俘虏了一位大夫!

公元前417年各诸侯事件(从公元前627年公元前597年)(6)

楚国的强势出山,让晋国君臣终于意识到与秦国交好的重要性,开始考虑与秦国和解。可是,堂堂霸主晋国,却放不下脸面去求秦人和解,便想了一个歪招:派兵去攻打秦国的盟国崇国,计划等秦国来救崇国时,再与秦人媾和。

对于频繁失信的晋国,秦人早就厌恶透顶。晋国攻打秦国盟国,还指望秦国因此而主动向晋国求和,这简直是痴心妄想。公元前607年春,为报复晋国侵略崇国,秦国又一次讨伐晋国。晋国改善西北地缘政治环境的设想,彻底落空了!

外部环境日趋恶化还是小事,此时晋国国内又迎来了更大麻烦。

逐渐长大成人的晋灵公顽劣成性,行事越来越荒唐:他收取重税来装饰宫殿城墙;又喜欢在台上用弹弓射路人,看路人躲避的样子;厨师煮熊掌未能煮熟,他就直接将厨师杀了,让宫女载着从朝堂之上经过。

为此,晋国大夫士会和赵盾都上朝进谏。晋灵公当面说改,背地里却多次想杀了赵盾!

公元前607年,在赵盾主持下,晋人杀死了晋灵公,另立晋文公子黑臀为君,是为晋成公。晋成公上台后,晋国政坛终于开始稍微正常一些了。然而,晋成公寿命也不长。公元前600年,当晋国在扈邑会盟诸侯之时,晋成公突然意外病死。

公元前417年各诸侯事件(从公元前627年公元前597年)(7)

晋文公在位八年,晋襄公在位七年,晋成公又是在位七年,这些正常的晋国国君执政时间都不长。在这中间,夹了一个在位十四的晋灵公,却偏偏成了晋国的祸害!

诸事不顺遂的晋国,又如何来与蒸蒸日上的楚国对抗?


公元前611年,楚国在遭遇空前危机之时,不但成功地平定了群蛮与百濮人叛乱,还一举灭掉了带头作乱的庸国。不但如此,楚国还得到了一个意外收获。因为秦国屡遭晋国欺压,秦人居然主动向楚国示好,与楚国结成了同盟。楚庄王消灭庸国的战役中,秦人还主动派兵前往支援。

秦、楚合力,从西部和南部两个方向联合来对抗晋国,晋国的日子是越来越难过了。

公元前608年,经过数年休整的楚国再次北上,频繁向中原诸侯发起攻击,加大了与晋国争霸的力度。

公元前417年各诸侯事件(从公元前627年公元前597年)(8)

公元前607年,楚庄王率兵讨伐晋国盟友陆浑戎,顺道拜访了周王室,周王室派出王孙满来接待他。当着王孙满的面,楚庄王意外地问起九鼎的轻重。虽然楚庄王是无意,但王孙满却吓了一跳,郑重其事地答道:“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公元前599年,陈国发生内乱,大夫夏征舒愤而杀死了陈灵公,弑君篡位。次年冬,楚庄王为此率兵伐陈,在杀死夏征舒后,楚庄王居然将陈国划为楚国的一个县!在申叔以蹊田夺牛典故劝谏之下,楚庄王突然间醒悟过来。于是,他又从晋国接回了陈成公,让陈国复国。

楚庄王伐陈之后,对昔日霸主晋国日渐不满的诸侯国,纷纷倒向了楚国。

公元前597年春,楚庄王第八次率兵伐郑,三月后攻克了郑国。郑襄公被迫肉袒牵羊投降,向楚国称臣。

6月,自认为霸主的晋国让荀林父率军前来救郑,可刚到黄河边,就听说郑国已投降楚国。荀林父一度想退军,但在强势先縠的坚持下,晋国大军最终还是渡过了黄河,来与楚国争霸。

公元前417年各诸侯事件(从公元前627年公元前597年)(9)

最终,在邲之战中,内部勾心斗角的晋国大军被楚军彻底击败!

此战过后,楚庄王正式成为江湖新任霸主。


从公元前627年崤之战开始,历经三十年时间,经过邲之战,晋国霸业终于走到了尽头,转换到了楚国手中。

回顾晋国失霸业历程,其实就起始于崤之战,终于邲之战。崤之战虽胜,却把秦国这一战略盟友转化成敌人,使得晋国在西部和南部必须同时应对两个强大竞争对手,战略上已极端被动。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崤之战的胜利,对晋国未必是好事。

如果说崤之战晋、秦决裂是晋国失霸业外因,那么其内因就在于赵盾。

赵盾执政期间,晋国内部矛盾重重,大臣们与大臣之间、大臣与国君之间长期勾心斗角,以致晋国面对外部敌人时往往内部互相掣肘,消耗掉晋国大半实力。

公元前417年各诸侯事件(从公元前627年公元前597年)(10)

所以,公元前627年~公元前597年间,在晋、楚争霸过程中,在上述内、外因共同作用下,晋国霸业缓慢走向没落;历经三十年后,不可避免地被楚国取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