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WeWrite发布的第204篇用户投稿

By 中读用户@布瓜一枚

初识青藤,在大学时。一天在图书馆,看书看累了,便抽出一本画册随便翻翻。其中多今人山水、花鸟画,稍有一两篇介绍前人之作,一路翻过去,觉没什么意思。有墨葡萄一幅,虽墨迹淋漓,但我当时没有细看——也实在是不懂画的缘故,反觉得题诗更有意思:“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想来也是一怀才不遇、牢骚满腹之人。再看落款——天池,画下有标识——明·徐渭《墨葡萄图轴》。当下一笑,将画册丢开,趴在桌上睡起来。

青藤是日本名吗(青藤八大)(1)

醒来后,已将近下午三点。本想继续原来没看完的书,但一时没办法集中心思,只好又拿起画册。刚好翻到的那页又是“墨葡萄”,也许是刚醒的缘故,乍一眼看去,只觉颗颗葡萄有如斑斑血泪,有往下欲滴之势,画中郁塞不平之气扑面而来。我不由有些纳闷——先前并未觉这幅画有什么呀。放眼望去,用墨浓淡相间,虽笔意、墨意确让人感觉恣肆淋漓,无所拘束,能想见画者狂放不羁之态,但亦不过一般花鸟画而已,没多少特别之处。可不知为什么,越观此画,心中越觉憋屈,仿佛压着千钧大石,直欲奋发而起,一吐为快。而画中虽如血泪斑驳,却又让人欲哭无泪——其不甘、不平、奇拔、绝然之气,迥异一般山水、花鸟画之闲适、超逸——总是人间孤愤难平者。

另一我所喜欢的画家——八大山人,亦擅长写意水墨花鸟。其去文长之世不远,在画风上对前人有所承继又能独抒个性。八大《仿天池墨荷图轴》,用泼墨、破墨之法,浓中出淡,淡中犹浓,纵横错落,看似毫无章法而盎然有致,便与文长相类,可谓得其神髓。然由于身世、个性不同,文长之画虽蕴激愤不平之气,仍宛转含蓄,须用心体会,而八大画中鸟、鱼、鹿、凫等多白眼对人,或呈举首问苍天之态;或毛发皆张,怒不可遏;或清寂幽冷,独立于石,其不屑嘲讽、奇崛奇傲之象呼之欲出。此亦八大所不得已者也。其身世悲怆,国破家亡,处清统治之下,全身尚且为难,何谈其他?然胸中悲愤,有不得不发诸于笔端者,唯借一毫一纸得之。八大画中犹多二鸟立于石上石下者,一俯一仰,皆怒目相视(如几幅《双鹰图轴》、《芦雁图轴》、《荷花双凫图轴》,皆如此),想来亦有所寄焉。又喜画鱼,白眼对天,或孤零零游于纸上,或朝一大石游去,其眼中悲愤,使人以为欲以身击石,碎而过之也(如《游鱼图轴》、《鱼石图轴》)。犹记数月前去上海博物馆一观,恰展出《湖石双鸟图轴》——仍然是孤零零兀立的石头,线条简洁流转犹似不稳,石顶立一鸟,羽毛蓬松凌乱,看不大清眼、嘴以及神态,唯见其缩头弓背,有瑟缩防御之态;而另一只鸟,匍匐石下,同样面目模糊。寥寥数笔,画中冷傲、绝然、不屑之态极为分明。久观八大之画,便知画中除却孤傲,还有恐惧。这在几幅《椿鹿图轴》中尤为明显。鹿或转身回望,或往上直视,眼大瞳小,充满戒备警惕,似乎随时有大祸来临。此实乃八大心境也。为明皇室之后,处清之世而惶惶不可终日并不难理解。即便在二鸟对峙时,处于下位的鸟虽冷眼对人,也并非全无疑问恐惧——然无丝毫媚态。

一字评之,八大之画奇“冷”。然这“冷”中自有一腔不平之气在——亦即一腔热血在。黄宾虹曾评八大“书一画二”,又说八大之书、画喜用、善用枯笔。细观八大画中之石、梅、松等,奇拙嶙峋,而自有圆润朴茂之处,黄公知人具眼——吾等行外人,自是大放厥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