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是对易经的提炼和总结(道德经和易经的前世今生)(1)

道德经和易经很有渊源,据很多学者推论,二经同出一源,后化而为二,从此了分道扬镳的生活。前者讲道、阴阳、无为、一,后者讲阴阳、变化、平衡,前者是出世哲学,后者是入世哲学,可谓是相似之处很多,最相似的一点便是对中国影响深远,对世界影响深远,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当然不同的地方更多,下面便简单的探讨同和不同之处。

中国的哲学是以儒、释、道为代表的,要是硬分的话,易经大致可以归类到儒家里,尤其是在易传出现之后,更像是儒家的哲学。易经最早用来卜筮吉凶,后发展成了四门,象数理占,直到易传的出现,以儒家角度诠释了易经,而易传本身也成为了经典,类似郭象翻译庄子,结果就是“曾见郭象注庄子,识者云,却是庄子注郭象”。易传在翻译易经的基础上,做了很多发挥,引申了很多观点,本身就是值得研究的经典,如“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秧”、“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一阴一阳之谓道”、“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乾坤,其易之蕴邪?”等等,还有一些讲的是与儒家非常相似的礼,所以易经便有了儒家的痕迹。

关于道德经和易经成书的年代说法很多,尤其是易经和易传的作者及年代争议很大,我不妄加评论,只针对两经的内容做一些探讨。

一、前世

道德经是对易经的提炼和总结(道德经和易经的前世今生)(2)

道德经基本的观点是大道无为而无不为,“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则无不为”。

无为的思想深深扎根在道德经的每一个章节里,在老子认为,圣人应该是统治者,“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而统治者治理民众最好的方式就是“无为”、“不智”,“以智治国国之贼”、“以不智治国国之福”,老百姓最应该的生活方式是,“虽有舟楫,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在这种理想的状态,老百姓无思,无想,最重要的事情是填饱肚子,不给统治者添乱,“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而统治者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以百姓为刍狗”、“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混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因为“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那么在这样一种理念下统治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就是老百姓什么也不想只管干本职分内的事,然后填饱肚子,圣人也就是统治者什么也不做,无为而无不为,这就回归到了一种最初的“道”的境界,老子要求人们能够做到无欲无求,“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统治者也尽量不给百姓有私欲的机会,“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这样,老百姓没有私欲,圣人无为而治,达到了一种柏拉图式的理想国,国中每个人都能各司其职,没有私欲,这个国家就像机器一样,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个部件,国家之所以能够正常运转,靠的是圣人的手段和人们的自觉。

这样的国家有没有其可能性?有,但可能性大不大,因为人不是机器,历史的推动靠什么,文明的发展靠什么?一个词上,人欲。人类发展到今天,完全是因为人类的欲望使然,如一个原始社会的酋长,为了保护他的部落的生存,就得学会武装和变得强大,而其他部落的为了权利和利益,开始发起战争,互相吞并厮杀,一个是侵略,一个是守护,一个是权利、利益的欲望,一个是保护和生存的欲望,人类就这样在欲望的驱使下,一直走到了今天。老子不喜欢战争,恨透了战争,他生在战火丛生的年代,“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而老子的学说在今天这样的世界里尤为显得重要,他教人们放下欲望,才会达到老子心中的那个“理想国”。

  • 易经

道德经是对易经的提炼和总结(道德经和易经的前世今生)(3)

易经最原始的用途,是用来占卜的,后来荀子提出“善易者不卜”,我的理解是通晓易经的人,不用占卜就能知道当前所处的境遇,就能采取相应的方法和对策进行下一步的行动,所以不用占卜。易经发展成为许多门类的基础,比如奇门遁甲、四柱、八字、六爻、六壬、太乙、纳甲筮法、相面、风水等等,很多是有易学基础的,其他就是假易学之名而胡编乱造的,仿佛粘上易学,就很神秘,就很高大尚。

道德经和易经都在劝人们放下欲望,但是道德经是出世的,易经却是入世的,很神奇。

易经的大部分内容是告诉人们居安思危,告诉人们怎么在你目前所在的环境里、所处的情况下,通过64卦384爻的变化规律,去转危为安和居安思危。减少欲望是转危为安的一个常规手段,如损卦象传“君子以惩忿窒欲”,而转危为安和居安思危中包含了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平衡。泰卦“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谦卦“裒多益寡,称物平施”,损卦“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为,永贞吉”,益卦“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为,元吉”,等等,讲的是要懂得平衡,平衡什么?卦象、卦辞里讲的是平衡物,引申到人生当中,平衡的对象可以是任何事物,不懂得平衡,终究会如中孚卦的上九“翰音登于天,凶”。

道德经也讲到了平衡,“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事情不可过,过犹不及,一旦过了就是泰极否来,这个道理很微妙,需要见“几”行事,“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由主观欲望来到了客观平衡,讲的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世界这个客观的时空里所能决定的范围和多少,不讲人定胜天,也不讲人的命天注定,而是讲主观与客观的平衡,通过卦爻象教人类把我能决定的那部分将主观性发挥到最大,所以易经是唯物主义的,并不是神秘主义和迷信学说。

  • 阴阳

这两个经文最绕不开的,就是阴阳。说这两个的内容有些相似最主要的原因也在阴阳。阴阳是谁最先提出的,据说是阴阳家,现已不得而知。讲阴阳,就是在讲二元论,道德经和易经本身就是二元论的,易经这些年又与现代计算机技术的二进制挂上了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讲的是阴阳交感达到和的状态,从而化生万物,而易经讲阴阳的更是不胜枚举。

冯友兰先生曾说:形而上学有两种方法,正的方法,负的方法,西方哲学以他所谓的“假设的概念”为出发点,所以为正的方法,中国哲学以他所谓的“直觉的概念”为出发点,所以为负的方法,一个完全的形而上学系统,应当始于正的方法,而终于负的方法。

中国哲学就是从头负到尾,在西方文明未传过来之前,我国古代只有少有的几个人关注过正的方法,朱熹的格物致知便是一个,剩下的大部分人几乎没有考虑过人到底能够认识什么,人的理性范围是怎样的等等这些问题。阴阳是易经的理论得以立足的基础,易经通过阴阳独自创造了一套语言,在这个不算特别庞大的语言体系里,要想弄通弄懂各种变化却不太容易,历史上的个别易学大咖通过钻研又创造出了另一套理论系统,如邵雍的皇经极世、梅花易数,如奇门遁甲、太乙、六壬等等,可见易学的重要。

阴阳是两个符号,也是一个符号,这里边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存在着宏观与微观的角度关系,任何一个事物都是由阴阳构成的,而相对其他事物来讲,这个事物有可能是阴,有可能是阳,这个事物本身的阴阳以及他和别的事物阴阳的关系都存在着阴阳转化对立和统一的变化关系,所以易经讲的最重要的理念就是变化。易包含三个理念,不易、简易、变易,变易是易学里最为重要的意义。没有阴阳,就没有变化,“刚柔者,立本之道也”,“爻者,言乎变者也”,阴阳之义在易经里尤为显得重要。

二、今生

在中国几千年来文明里,道德经和易经就是两颗光辉灿烂的明珠,两个指引我们前行的灯塔,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影响了无数的学说和文化,甚至影响到我们的日常意识和审美,行动和沉思。我们应该有这样一种回馈,便是认真的去研究我们老祖宗流传下来的宝贵的东西,尤其在今天这样一个现代科技冲击着文明的时代,我们更应该扛起文化的大旗,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从而为传统找出路,为时代找出路,为文明找出路,实现真正的文明,而不是只有科技没有文化的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