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疫情发布会,教委相关同志到场,不少人说“神兽”专场来了。当然,这不是从昨天开始的。曾几何时,开学就被叫做“神兽归笼”,放假自然就叫做“神兽出笼”。这样的称呼,充分体现了“每况愈下”四个字的含义。

感谢爱心熊的夸奖(新民快评花朵熊和兽)(1)

图源:东方IC

记得我小时候,我被叫做“祖国的花朵”。有一部老电影叫《祖国的花朵》,有一首经典儿歌叫《祖国的花朵》,还有一首叫做《娃哈哈》的填词歌曲,说“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里花朵真鲜艳”——我记得小时候唱起来的时候,还真是觉得自己像花朵一样,有着幸福而美好的未来。不管怎样,“祖国的花朵”几十年来都是孩子的代名词,出现在人们的习惯用语中。

近些年来,“熊孩子”忽然开始出现在人们的口中。“熊孩子”,原意大概是指那些愣头愣脑、傻头傻脑,干傻事甚至恶作剧,令人哭笑不得的孩子。渐渐的,似乎也不仅仅是负面称呼了,其使用语境逐渐外溢开来,在人们日常使用中,几乎可以指代大部分的孩子。加一个“熊”字,似乎很能体现人们无可奈何、爱恨交加的情感。

互联网传播年代,来得快也去得快,最近,“熊孩子”好像也走熊了,取而代之的是“神兽”。据百度说,是因为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不少孩子在家上网课。这些孩子活泼可爱,但许多人调皮捣蛋,出格之事时有发生。他们在家学习,没有教师监管,家长不得不与之斗智斗勇,使出各种招数,犹如跟“神兽”相斗。

这仿佛是对孩子称呼的三部曲,从可爱的花朵,到虽然冠以“熊”但至少还是孩子,再到离人而入“兽”。没有调查过孩子们是否喜欢大人这样称呼他们,所以不敢断言究竟是“花”好,还是“熊”好,亦或“兽”好。但总觉得,被叫做花,大约总是努力想要向花的美好靠拢的;被叫做“熊”,则是否会心理暗示“熊”一点也无所谓;而被称为“兽”了,哪怕“兽”而“神”之,是否会更加无所顾忌?

可能我是多虑了。不过,孩子应该总是相似的,不会突然异变或者突变。几十年前,也肯定有调皮捣蛋的孩子,但那也是花朵吧,花朵自然也不是只有一种,不是吗?

吴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