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末年,由于元庭横征暴敛,致使生民困苦,天下大乱,秩序崩溃。见此情景,陈友谅当机立断,告别父亲陈普才,为了功名利禄与兄弟几人一起加入了当时较为强大的一方义军领袖-徐寿辉。陈友谅的父亲是个目不识丁却热心肠的老渔民,他劝阻儿子们放下对功名野心的贪婪。

陈友谅为什么放过朱元璋(陈友谅天选之子)(1)

陈友谅是个胸有大志的人,态度坚决的离开了家乡。不过一年的时间,陈友谅便骑着高头大马,以大元帅的荣耀身份来向父亲报喜。可陈普才看着得意的儿子,非但没有高兴,反而一脸忧愁道:“今日你如此辉煌,可明天你又该身葬何处?”

《明史·陈友谅传》曾真实的还原了这一堪称无情的一幕:

“友谅之从徐寿辉也,其父普才止之。不听。及贵,往迎之。普才曰:“汝违吾命,吾不知死所矣。”

陈友谅满腔热血、一身韬略,可他绝不会想到,目不识丁的父亲竟然说出他多年后的末路。

《左传》有这样一句话: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

语法精妙、含义博大用来形容踌躇满志的陈友谅,再也合适不过。陈友谅一代枭雄,不过数年的时间,果然一跃成为元朝末年实力最强悍的势力,曾一度逼迫的朱元璋想要弃城投效。只可惜,天不遂人愿,朱元璋天命所归,最终击败了陈友谅,建立了光芒万丈的明朝。

陈友谅为什么放过朱元璋(陈友谅天选之子)(2)

史书从来都是由胜利者书写,果然,根据《明太祖实录》所载,陈友谅的形象被刻意塑造成了昏庸残暴、无耻奢靡、阴狠奸诈的“暴戾君王”。但其实,陈友谅能同朱元璋一样,从一介草民到傲视群雄,其能力魄力和格局都绝非教材所描述的,他对历史的深远意义也绝非能随意抹杀的。

在此,枫落将给大家揭开历史的迷雾,通过史实和详尽的资料给大家展示元末最强枭雄陈友谅的面纱。坐好了各位,老司机带大家上高速了。

一、底层草芥,胸怀大志

如果说陈友谅能够能够登上历史舞台,激荡风云。那么徐寿辉绝对是绕不开的一个角色。公元1351年,由颍州人韩山童发动了声势浩大的黄河民工起义,由于当时他们都头戴红巾区分敌我,被史书称为红巾军。虽然红巾军队伍庞大,人马众多。但实际上,里面是有两个不同体系派别的。

而另外一个就是,湖北黄冈人徐寿辉。他也是胸有大志的人,看到可元庭的腐朽无能后,在僧人彭莹玉等人的撺掇下,果断的在名为天堂寨的地方发动声势同样浩大的起义。

《新元史·徐寿辉传》曾记载:

其众以红巾裹首,与汝、颖妖贼同。

这里详尽的证明了徐寿辉的红巾军跟韩山童并非一路,而是凑巧大家选用的颜色一样。可也正因为如此,给后来红巾军的内斗,埋下了渊源。

陈友谅为什么放过朱元璋(陈友谅天选之子)(3)

韩山童的活动范围主要在北方黄河流域,而徐寿辉的地盘集中在长江流域,两者各占南北,虽然旗号统一,但实际上互不统属。更为奇葩的是,北方诞生了“要饭和尚”朱元璋,而徐寿辉则派出了“渔民代表”陈友谅。

看官们看到这里想必会恍然大悟。原来,元末风云中两大枭雄争霸,其实就是同一体系不同派别的正统之争。

说到这里,陈友谅领路人徐寿辉的经历就不得不提。徐寿辉本来是个布贩子,虽然有着逆天改命的想法,但奈何本事不行。但妖僧彭莹玉看到了他的闪光点,认为他头脑简单却容貌奇特,扶持为傀儡忽悠世人会有些意想不到的效果。果然,在彭莹玉的暗中操纵下,徐寿辉不仅成为南方红巾军的统帅,后来还顺利称帝,定国号为“天完”,意为天要遮盖元朝,旧就迎新。以前还误以为天完国号霸气之极,现在想来,思之令人发笑。

俗话说,泥人还有三分火,徐寿辉当老大久了,自然不甘愿被彭莹玉操纵。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彭莹玉不情愿的被请去了西方极乐世界。

没有了别人的掣肘干涉,徐寿辉终于成了一言九鼎的人物。而当时他的麾下有个人非常有名,倪文俊,徐寿辉的丞相兼智囊。“精神小伙”陈友谅就是被颇有文化的倪文俊带“入伙”的。

为什么说陈友谅是“精神小伙”呢?看官别急,请往下文浏览。

《明史·陈友谅传》记载:

“陈友谅,沔阳渔家子也。本谢氏,祖赘于陈,因从其姓。”

翻译过来就是陈友谅祖上本是姓谢的。后来因为穷当了赘婿,随姓了陈。谢友谅也就成了陈友谅。陈友谅兄弟五人,他排行居三,与其他只顾着打鱼谋生的兄弟不同。陈友谅自小就渴望知识,有着冲天之志。通过发愤图强,陈友谅在元朝末年当上了沔阳县的一个小吏,也算是走上了仕途。

紧接着,天下动荡,徐寿辉派倪文俊进攻沔阳,城内的的官吏瞬间大乱了起来,有的上报朝廷请求支援,有的暗中收拾细软,仓皇出逃。而精神小伙陈友谅果然非同凡响,直接二话不说打开城门反水,甚至积极倪文俊带路,纳下投名状。

陈友谅为什么放过朱元璋(陈友谅天选之子)(4)

陈友谅好歹读过些诗书,吃着朝廷的俸禄,为什么反应如此异常呢?

《明史·陈友谅传》中我们找到了答案:

“有术者相其先世墓地,曰“法当贵”,友谅心窃喜。”

原来,陈友谅很迷信,他曾请人看过他家墓地,得到了“当贵”的结论。所以陈友谅一直在等待这个“贵人”。可多年的小吏生涯让他看不到希望,恰逢倪文俊带兵进攻,他觉得这可能是个机会,就果断倒戈投降。果然,不过几年的时间,陈友谅凭着自己的骁勇谋略,成了名镇一方的元帅。

徐寿辉到底是个没脑子的人,立下汗马功劳倪文俊越来越瞧他不上眼,于是在公元1357年设计谋杀徐寿辉。可徐寿辉虽然没有大的才能,但下黑手这种事却是经验丰富。倪文俊谋杀失败,带兵投奔陈友谅。这一次“精神小伙”陈友谅又感到“贵人”来了,只不过这次是“贵人倪文俊”的人头。陈友谅杀死倪文俊,收拢了他的兵马,用他的人头换取了徐寿辉的信任。

而这里也就是文章开始,陈友谅锦衣而归的那一年。

二、建立功勋,国号陈汉

陈友谅除掉倪文俊后,便再也不会没有了掣肘,兵强马壮的他,开启了他抗击暴元建功立业的征程。陈友谅很有胆量和谋略,第一战便设计攻陷了元朝重兵防范的要镇安庆。近接着,势如破竹般攻占了元朝十余个重镇,形成了自己地盘。陈友谅兵锋正盛,以至于元朝军队只是见到陈友谅的大旗,便不战而溃。

这里必须着重提一下,安庆在元朝是军事重镇,在元末时期更是元庭调度兵马,控制局势的重镇要镇,战略价值相当重要。英雄总是所见皆同,无独有偶,朱元璋也曾想带兵攻占安庆,可面对元军的声势浩大,他退却了。而陈友谅则是不畏艰险,拔下了这根硬骨头。

其次,陈友谅接连攻破的十几座城池,让元军胆寒的同时,也将大部分兵马调转向他。换句话讲,若不是陈友谅在长江中游驰骋鏖战牵制元朝绝大部分军力,朱元璋在南方的战场,浙西和皖南也不会那么顺利。

陈友谅为什么放过朱元璋(陈友谅天选之子)(5)

某种程度上说,两人在抗元的路上曾经是共同浴血奋战的盟友。甚至陈友谅还帮朱元璋分担了元庭的绝大多数锋芒。但元庭不能持久,正如两人的“并肩作战”我不能持久一样。随着双方的地盘的扩大,实力的不断提升,冲突也在所难免。在池州,陈友谅最遇到了朱元璋手下最为骁勇的两名战将,徐达、常遇春!陈友谅准备不足,吃了败仗。

但其实,关于池州之战,陈友谅是无辜躺枪的一方,朱元璋才是“巧取豪夺”的那个。

《明史》

“友谅陷元池州,太祖遣常遇春击取之,由是数相攻击。”

我们可以从中看出,陈友谅刚费劲九牛二虎之力攻陷池州,还未来得及休整。就被朱元璋派出的整个明代都堪称强悍的两位名将抢夺。形式比人强,陈友谅只能败走。

这里,两人算是某种意义上的第一次碰撞“翻脸”。毕竟双方都是以“反元”为旗号,这边人家陈友谅刚从元庭手中把池州“解放”出来,你朱元璋转手就从义军手中夺走。于情于理,都是朱元璋理亏。但此时属于两人的事业上升期,碰撞已是在所难免。

还有在陈友谅杀赵普胜一事上,史称太祖患之。朱元璋屡次败于赵普胜,陈友谅毫不知情。却使用反间计,借陈友谅的手除掉了赵普胜。最终致使,陈友谅在池州之战中少了相当大的助力。师尽覆!

吃了暗亏的陈友谅,记住了朱元璋,但他并没有理会。因为此时功勋卓著的他在天完国内威望和实力都远远的超过了徐寿辉。更重要的事情在等着他完成!

《明史》曾记载这样一件看似不起眼锁事:

“寿辉欲徙都之,友谅不可。未几,寿辉遽发汉阳,次江州。江州,友谅治所也。”

通俗讲,就是老板徐寿辉想要迁都,“打工人”陈友谅不同意,老板徐寿辉反而“乖乖”的跑到陈友谅眼皮子底下驻扎。

这段不起眼的琐碎句子透露出了两点重要信息:

一,陈友谅在“天完”政权中影响力和实力已经完全超过了徐寿辉,以至于徐寿辉只能乖乖就范。

第二,徐寿辉已经成了陈友谅的提线木偶,天完政权的傀儡。

但徐寿辉毕竟名义上还是天完的皇帝,只要他活着,很多事情,陈友谅都得多经过一道手续,无论这道手续有没有意义。

影响自己前进的都必须除掉,一生都信奉这个准则的陈友谅果然动手了,

《明史·陈友谅传》载:

“伏兵郭外,迎寿辉入,即闭城门,悉杀其所部,及汉王立,寿辉殁。”

陈友谅终于失去了大义上所有的掣肘,他兴奋的更进一步。在1360年刚除掉徐寿辉的这一年,他自立为帝,取代天完国号称汉。而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汉朝最后的绝响,“陈汉”。

似乎是老天有意捉弄,陈友谅的登基因为天气缘故草草收场。

史载

“会大风雨,群臣班沙岸称贺,不能成礼。”

这件事似乎是给渔民出身的陈友谅一个“善意”的提醒。给他日后的逐鹿兵败留下伏笔。

陈友谅为什么放过朱元璋(陈友谅天选之子)(6)

三、沙场争锋、两雄并立!

陈友谅和朱元璋一生大大小小数百战,但真正具有决定性和深远影响的战役只有两场,一个是龙湾双方争执(含安庆会战),一个是鄱阳湖大决战(又称洪都之战)。

公元1360年,陈友谅软禁独揽大权后,势力和地盘空前扩大。放眼天下,能与之匹敌的只有聊聊几家。而真正能让他心怀忌惮且有仇恨在身的,只有朱元璋。志得意满的陈友谅联合同样实力雄厚的张世诚,打算夹击朱元璋,尽分其地。陈友谅兵强马壮又是元末最强,顷刻之间便攻陷了南京的门户重镇,太平。

太平的快速陷落,让朱元璋集团极端恐慌。甚至不少人提议直接投效陈友谅,还有的打算退守游击,徐图东山再起。总之一片阴云笼罩在所有人的头上。关键时刻还是刘伯温气定神闲,运筹帷幄,

《明史·刘基传》云:

“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

刘伯温综合分析后,看到了问题的重点,直言投降或者退守都是死路一条,只能利用陈友谅骄傲的心理,获取战机。

朱元璋采纳刘伯温的意见,使用诈降的手段,将陈友谅大军引到了地形狭窄的龙湾。

结果单纯的“精神小伙”在龙湾遭遇了不讲武德的朱元璋,一番破口大骂后,陈友谅全军覆没。

史载“死者无算,亡战舰数百”。

一步错步步错,损兵折将的陈友谅捡回一条性命,回到了江州。可代价是包括太平、安庆等十余个城镇的陷落和倒戈。其中就包括著名将领傅友德。

陈友谅再次沉下心来,励精图治休养生息,准备着第二次对朱元璋的进攻。

陈友谅为什么放过朱元璋(陈友谅天选之子)(7)

三年后,陈友谅回来,恢复了元气陈友谅,不仅将丢失的地盘拿了回来,还准备一举覆灭朱元璋,彻底掀翻两人“友谊的小船”。

这一次,为确保万无一失,陈友谅准备的可谓相当充足。兵马将士多大六十余万,投鞭断流,是朱元璋的数倍,并造有规模空前的巨舰船队,技术之先进,以至于郑和下西洋时仍旧还在采用,睥睨世界。

公元1363年,准备充足的陈友谅顺江而下,带领六十余万大军,直面他的第一站,重镇洪都。而这里的守将是朱元璋的亲侄子朱文正。

得到消息的朱元璋急忙开始调兵遣将要去救援。但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张世诚看准了时机,想要抢夺朱元璋名义上的“主子”“韩林儿”,洪都军情紧急,安丰又不能置之不顾。思前想后,朱元璋决定自己不能留“喉舌把柄”在敌手手上,忍痛留信给自己的侄子。

《明史纪事本末》:

“归语文正,但坚守一月,吾自当取之!”

意思很明显,要朱文正死守一个月!

结果朱元璋一去就是三个月,等他率军回来时,洪都城已经尽是瓦砾。士兵也没有能够站起来的,而朱文正也奄奄一息,随时可能死亡。

鉴于洪都的重要,朱元璋曾对人说过:“此城非骨肉忠臣不可守”。

从结果来看,朱文正果然应验了朱元璋的话语。

洪都失利,朱元璋也已经返回。陈友谅干脆和朱元璋在鄱阳湖展开决战,想要一举定胜负。双方一共投入了八十余万人马,其中四分之三都是陈友谅的,可以说陈友谅满怀信心。

陈友谅为什么放过朱元璋(陈友谅天选之子)(8)

面对陈友谅的巨船,朱元璋想到了借助火攻的方法来扭转劣势。

《明史》云:

“已,东北风起,乃纵火焚友谅舟,其弟友仁等皆烧死。”

火攻一出,战果显然。而有史料对其中部分史实持有疑虑。

说是陈友谅自己放火,却遭遇风向改变,反而烧向了自己阵营,烧死了自己的侄子。

从两者看看,火攻的结果没有不同,只是施展火攻的对象发生了偏移,耐人寻味。

战局焦灼中,陈友谅试图用擒贼先擒王的策略在一举瓦解朱元璋的势力。他派出猛人张定边利用船体优势连续进攻朱元璋的旗舰,朱元璋果然害怕,在逃跑时,所乘之船竟然搁浅。眼看刀锋就要划颈而过,就在朱元璋闭上双眼的那一刻,同为猛人的常遇春及时出现。一箭射中张定边。

《明史·常遇春传》记载:

“友谅骁将张定边直犯太祖舟,舟胶于浅,几殆。遇春射中定边,太祖舟得脱。”

如果不是常遇春的及时救驾,朱元璋必定命丧黄泉。让陈友谅一统天下。可历史没有如果,只能是“打鱼”的陈友谅,没有“化缘”的朱元璋更有天命,更得老天眷顾

双方相持很久,都没有取得大的战果。朱元璋消耗的起,可陈友谅不行。一来他兵马众多,粮草消耗都是朱元璋的几倍,运输效率大打折扣,士兵也多有归家之心。二来,陈友谅是跨地进攻,稍有不慎,恐生变故。

陈友谅为什么放过朱元璋(陈友谅天选之子)(9)

所以,陈友谅决定领兵突围,徐图再战。但上文说过,天意似乎不在陈汉,而在大明。朱元璋能死里逃生,他陈友谅估计多有不幸。果然该来的还是来了。

《明史》云:

“汉军且斗且走,日暮犹不解。友谅从舟中引首出,有所指,骤中流矢,贯晴及颅死。”

通读文意,陈友谅率军边打边退,本来都已经撤走了,非要伸出头再回眸下朱元璋的面孔,不小心被流矢射中眼睛,直接当场殒身毙命。生而为人,同为枭雄,这待遇区别怎么这么大呢。

陈友谅的这一回眸,不仅葬送了自己,也直接结束了他拼搏多年辛苦建立的陈汉王朝。儿子被杀,次子投降,朱元璋莫名其妙的大获全胜。

四、人生在世得看八字

元末风云的三大枭雄,其实就是陈友谅和朱元璋的两个人的世界。朱元璋胸怀天下,杀伐果断。陈友谅同样不敢居人下,彪悍骁勇。很明显,如果陈友谅不是意外身亡,双雄之争恐怕还得持续很多年,天下的统一之路也必定要继续漫长等待。奈何“渔夫”之志终究不敌“沙弥”之缘,陈友谅的八字还是没有朱元璋的硬啊。

风云共济,老天终究有所偏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