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广贤文》说:“好言一句三冬暖,话不投机六月寒。”

一句好言语、一个好姿态,会让别人感觉到很暖心,若说话句句带刺,即使是在炎日的六月都会让人感到寒冷。

说话,不仅仅是艺术,更重要的是体现人品,有些话是绝对不能乱说的。若胡乱说话,必然害人害己。

安哥认为,一个人若是成熟,就要学会“三不说”,否则容易招惹祸患。哪“三不说”?第一,无语不说;第二,隐私不说;第三,人短不说。

利可共不可独谋可寡不可众曾国藩(谋可寡而不可众)(1)

一、无语不说

什么是恶语?恶语,顾名思义就是恶毒的语言。

第一类,咒骂的语言。泼妇骂街,从祖宗十八代开始骂起,直到诅咒子孙后代。此等行为最容易引起他人的愤怒。

有的人说话不注意,说别人没家教,骂其父母没本事。父母,在子女的心中往往比自己还重要。

二、隐私不说

每个人都有不希望别人知道的事情。若他人胡乱向外宣扬,必然会引起冲突。轻则引起反感,重则吃官司。

三、人短不说

普通人,总会有缺点和短处,不要老揪着别人不放。俗话说:“祸从口入,祸从口出。”随意说别人的短处,很容易招灾惹祸。

别人过去犯的错误,不要反复去说。《左传》云:“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一个普通人,又不是圣贤,谁又没有过错呢?错了,只要能够认真改过,就是非常好的事情。

曾国藩“六戒”中的第四戒——谋可寡而不可众,利可共而不可独。这句话有何深意?

利可共不可独谋可寡不可众曾国藩(谋可寡而不可众)(2)

谋可寡而不可众

这句话字面上的解释是:谋划任何事情,可以与少数不明白的人咨询探讨,但是切记不可以听取众多的意见。

这句话与人们所说的“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是相反的。

其实战国时期的卫鞅,就曾经说过:“高人之行者,固见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大体上认为,真正理智的,有独到见解的人,往往会遭受到众人的非议,虽然他们是“众人皆醉我独醒”,但是众人眼中,他们却成为了另类。

《淮南子·人间训》:“今万人调钟不能比之律,诚得知者,一人而足矣。”,也告诫了一个道理,决策的成功正确与否,往往不是取决与参与决策的人数,而是参与决策之人的智慧。

《商君书》:“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中也告诫人们,真正能够成功的人,往往是能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而不会与众人谋划的。

而现实世界中,人与人之间因为所处的环境,经历阅历不同,对事情的看法是存在差异的,所以,曾国藩认为,谋划事情,可以去请教少数真正明白的人,不必与太多的人一起谋划,否则很难成事。

利可共不可独谋可寡不可众曾国藩(谋可寡而不可众)(3)

利可共而不可独

这句话就非常好理解了,取得的利益,只可以与人共享,而不是自己独霸所有利益。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只要在“取之有道”的前提下,去谋划自己的利益,追求自己的利益无可厚非,但是独霸利益,则不属于“取之有道”了,是一种自私自利的表现,而这样的人,路会越走越窄。

谋可寡而不可众,利可共而不可独,曾国藩对这句话做过补充,那便是——独利则败,众谋则泄。

【本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