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10月10日这一天对于黎元洪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天,就在这天晚上,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武昌起义爆发,黎元洪的命运也随之改变。他被革命党人推举为湖北军政府都督,成为举起革命大旗的领袖,而这一切都是黎元洪计划之外的。

黎元洪的一生充满了随机和不确定,他就像水面上漂浮的一缕浮萍,永远漂在水面之上却永远不知道要漂向何方。

黎元洪晚年回忆(乱世浮萍黎元洪)(1)

黎元洪

一、投身新军,黎元洪“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年轻时的黎元洪并无过人之处,如果非要找出一些不同的话,那就是黎元洪没有选择科举取士的人生道路而是选择考取天津水师学堂,投身到新学的行列。在天津水师学堂,黎元洪受到正规的新式海军教育,这对他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

一番周折后,黎元洪被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调赴广东广甲舰,充当三管轮。由于在任期间表现优异,经北洋大臣李鸿章保奏、清廷批准,黎元洪先后从把总晋升为千总,又从广甲舰三管轮升为二管轮,品级也由六品升为五品。

此时正值甲午中日海战爆发前夕,前线船只吃紧,由于执行一次运输任务,黎元洪所在的广甲舰被阴差阳错地编入到北洋舰队奉命参战。广甲舰本是木质船体,平时的主要功用是教练及安放鱼雷,较之日本人的铁甲舰相差甚远,对猛烈的海战自然难以抵抗。

在黄海海战中,广甲舰由于经受不住敌人炮火而选择撤离战场,但在撤离途中却不幸触礁。无奈之下,众人只能凿沉战舰跳海逃命。在这场被迫跳海的逃亡中只有极少人幸存下来,其中就包括黎元洪。据说黎元洪之所以能幸存的原因是他自己花钱买了件救生衣穿在里面,可见其心思缜密、考虑周全。

海战之后,黎元洪虽然侥幸捡了条命,但也因此告别了为期十二年的海军生涯,告别了曾经尽心效力的北洋水师。

黎元洪晚年回忆(乱世浮萍黎元洪)(2)

黎元洪在甲午海战中死里逃生

二、遇得贵人平步青云,摇摆不定的黎元洪阴差阳错成了“革命领袖”

天无绝人之路,告别北洋水师的黎元洪遇到了人生中的贵人,时任两江总督的张之洞。张之洞是极为爱才的,他见黎元洪是忠诚可靠且有能力之人,于是对其委以重任。正是在张之洞的提携下,黎元洪翻开了自己治军从政生涯的又一篇章。

甲午海战后,清廷认识到采用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和军事制度己是当务之急。迫于内外交困的不利形势,清廷无奈逐步放开对军队的绝对控制,开始鼓励各地兴办新军。此时的张之洞已由两江总督改任湖广总督,黎元洪于是借机向朝廷奏请将自强军中己经练成的原江南护军前营500人调往湖北,扩充而为前后两营,编成湖北护军,作为湖北练兵的典范 。

在张之洞的经营下,湖北新军发展成为一支不可小视的军事力量。黎元洪也在张之洞的提携下平步青云,不仅被授予三品顶戴还兼管“六楚舰队”和“四湖雷艇”,实际上掌握了长江舰队,把持了湖北陆军和水师两支重要的军事力量。

黎元洪晚年回忆(乱世浮萍黎元洪)(3)

清末名臣张之洞

随着品级的升高和实力的增强,黎元洪的思想却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微妙变化。由于在湖北长时间担任军中要职,黎元洪和新军战士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与此同时,随着革命力量的渗入,他所带领的陆军第二十一混成协集结了大量共进会、文学社等革命团体的力量。

此时的黎元洪虽然身为清政府的官员,但在内心中并不排斥革命势力。对于清政府而言,黎元洪是镇压随时可能发生的革命起义的一支重要力量;对于革命党而言,黎元洪又是他们颇具好感,认为有机会争取加入革命行列的对象。在这种复杂的局面下,黎元洪在两边势力中左右徘徊,不知如何是好。

该来的还是来了,随着武昌起义第一枪的打响,黎元洪一时间被推向了风口浪尖。起义成功后,革命党人群龙无首。为了稳定形势,巩固来之不易的革命成果,革命党人把目光投向了既有威望又和革命党过从甚密的黎元洪。

此时的黎元洪早已被吓得瘫作一团,据说革命党人是从桌子底下找到黎元洪的,而面对前来的革命党人,黎元洪的第一反应是自己要被杀了,从他口中说出的三个字是“莫害我”。当得知革命党人是要推举他为湖北军政府都督后,黎元洪依然表现出犹豫不决的态度,直到汉口、汉阳光复,各国领事宣布"中立",他才宣告就职。

黎元洪晚年回忆(乱世浮萍黎元洪)(4)

武昌起义后,黎元洪在革命党人的“胁迫”下就任湖北军政府都督

三、生于乱世、身为“浮萍”,黎元洪注定成为历史的过客

就职军政府大都督、大元帅的黎元洪面对清政府的全力围剿,形势一度十分危急,此时袁世凯的出面调停为黎元洪带来了一线生机。袁世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扮演起了清政府和革命党之间的“和事佬”角色。黎元洪对袁世凯的“出手相救”十分感激,他称赞袁世凯“胸怀磊落,名满天下”,表现出对袁世凯的推崇之情。与此同时,对于刚成立的南京国民政府和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黎元洪却表现冷淡甚至不满,这更加深了黎元洪双面、复杂的形象。

在袁世凯成为中华民国大总统后,黎元洪当选为副总统。他以“前兼领湖北都督”的名义领衔各省都督、民政长联名通电, 主张遣散议员,解散国会,以政治会议取而代国会,实际上为袁世凯恢复帝制铺设了道路。

两年后,袁世凯不顾世人反对正式称帝,而他称帝后的第一道命令就是册封黎元洪为"武义亲王"。面对袁世凯的拉拢,黎元洪还算清醒,他守住了最后的道德底线,对袁世凯的册封坚辞不受,与逆潮流而动的袁世凯划清了界限。

黎元洪晚年回忆(乱世浮萍黎元洪)(5)

“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的袁世凯

根据《临时约法》规定,时任民国副总统的黎元洪出任民国大总统,但这个总统只是名义上的,实际上的权力则掌握在总理段祺瑞为首的北洋军阀手中。黎元洪空有大总统之名却处处受制自然不能甘心,于是在以黎元洪为代表的总统府和以段祺瑞为代表的国务院之间产生了一系列政治争斗,史称“府院之争”。

可毕竟段祺瑞是实权派,在张勋“辫子军”的策应下,黎元洪不得不黯然退出总统之位,成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尽管之后重登总统之位,但终究是形式大于内容,已是徒有其表了。这期间黎元洪退居天津兴办实业,反而办得有声有色,成为一名成功的实业家。

1928年6月3日,黎元洪因脑溢血在天津去世,享年65岁。

黎元洪晚年回忆(乱世浮萍黎元洪)(6)

黎元洪注定会成为历史的过客

回顾黎元洪的一生,他生长在新旧交替的历史变革时期,封建思想和革命思想无时无刻都在对其产生着影响。在两种思想的交织和碰撞下,黎元洪似乎没有确立自己一生所要为之坚守和奋斗的目标和信念,决定他做出重要选择的唯一准则是生存和利益。

在清政府和革命党之间,黎元洪摇摆不定;在袁世凯和孙中山之间,黎元洪虚与委蛇;在要保皇还是要革命的大是大非问题上,黎元洪也总是表现得小心翼翼、后知后觉。这可能是当时那个历史时期人们的普遍困惑,既不清楚自己为何而活,也不清楚前路在何方,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黎元洪应该被人铭记吗?应该。他是武昌起义后被公推的革命领袖,是民国的大总统,历史应该有他的一席之地。黎元洪应该被人遗忘吗?应该。在那个决定历史走向的重要关口,他的前后不定和左右摇摆决定了他注定会成为历史的过客。

本文由“大瀚闻史”原创,欢迎关注,有更多独家内容等着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