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年乙卯月甲子日(即公元2018年4月2日)。话说十三朝古都长安,城南有一处最是风流雅致之地紫薇花园,原系大唐通易坊--郭子仪园林舊址,如今园林犹在,草木葱茏,那时人物却“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无处可寻。可喜者此处现又有一处最是诗书蕴藉之处—秀秀书院,足供诸位雅士悠游于红尘之外,寻幽探古,“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黄帝内经中的五味养生经(茶道养生课黄帝内经)(1)

秀秀书院雅士生活之:晶晶分茶、花花、楚楚观书唱谱

辰时。诗词歌赋研习时分。

方才听毕太乙宫高老师昨儿讲课的录音,当真有醍醐灌顶之警。其间先生仍是插科打诨的那一个,亦不忘举出郎中素日言语同高老师相互印证。想来郎中昨日若真去了,必有一番精彩辩论亦未可知。

秀秀书院雅士生活之:踏青问道

才兰兰进门来满口嚷热:“咳、咳、咳…….这几天怎么干咳呢,郎中又要走了…..”窦郎中当真要即日回南去否?他能几日没来的功夫,于书院倒偏又无处不在似的。他果然回去了,谁能如先生那般,不厌其烦弹《梅花三弄》给他听呢?

郎中一向喜闻《梅花三弄》之曲。“梅为花之最清,琴为声之最清,以最清之声写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韵也。审音者在听之,其恍然身游水部之东阁,处士之孤山也哉”。“从容和顺,为天地之正音;而仙风和畅,万卉敷荣,隐隐现于指下。但新声奇变,稍近时俗,然恬静幽清亦古曲也”。怨不得。

《梅花三弄》琴曲,乐谱最早见于公元1425年的《神奇秘谱》。《藏春坞琴谱》曾记云:是曲,亦名王妃引,起自桓伊善三弄笛声,王子猷闻其名而未识,一日遇诸途,即洽倾盖之欢。子猷曰,闻君善于笛,愚窃愿闻。桓伊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调,髙妙绝偷。后人入于琴,其音淸爽,有凌霜之趣,非有道者莫知其意味也。

黄帝内经中的五味养生经(茶道养生课黄帝内经)(2)

秀秀书院雅士生活之:秀秀老师煮茶

《绿绮清韵》记其词曰:

溪之湾,山之㘭,沧浪月晚,影落梅稍香缥缈。道人栉枞兮寒凝峭,盥漱已了,焚一炷龙涎香,便觉神淸气爽容仪俏。噫,拂拭瑶琴,金徽玉轸,明莹轻调。一操梅花,三弄逍遥。

时闻铁笛,杳杳远听呜咽。似鶺鸽悲悲切切。声逐西风急,韵落霜天寂,悠悠扬扬又轰轰烈烈。大小声中,重重又叠叠。一声声的长短,吹落关山月。

一株老梅树,两箇大丫叉。未结黄金子,先开白玉花。玉骨冰肌,如珠赛玉交枝。三瓣连五瓣,参差鬼脸点依稀。女字纵横倚,铁梗钢如比。节操坚持,凛若冰霜,惟有苍松与翠竹长靑,可以结伴为兄弟。

月转西楼,梅稍又接,婍妮横斜。踈踈密密,烂熳烨烨。梅月交光白里白,噫嘻,踈踈密密烂熳烨烨。梅月交先白里白,甚矣哉,梅又淸香,月又洁白。月与梅,梅与月,梅月交光。此时惟有道人起来披襟。味月吟梅,淸香幽远,洁白增倍。画角声相催,玉漏又迟迟,说不尽梅月交光,更多少淸奇趣。留与他冲雪人儿,霸桥诗赋缦频来。梅自淸香,月自洁白。噫,道人在那幽窓搜索,畅奇哉。

碧玉萧声,宛若鸾凤和鸣。六六有三十六声,宣六气和平。箫韶兮九成,缦协黄钟与太簇,铿铿律吕和调。正是夜分时,月沉沧海,洞然惊起鱼龙吼。

梅花临水,暗香婍妮。雪月风花,底多少淸奇趣。玉骨映冰肌,孤芳只自持。僻性爱茅庐,好幽居。林和靖杖黎,孟浩然骑驴,杜工部也是我的旧相识。李太白也是我的旧相知。惟有白雪乱飞扬,惹得那骚人阁笔,搜寻枯肠。公评说是,你与我两箇各不投降,你白我淸香。

向那幽窓独坐,滴露硏朱点易。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卦通玄理。太极分两仪,妙道合天机。文王破伏羲,先天后天期。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天地为否,地天为泰。地火明夷,离中虚火,坎中满水。水火旣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鬼神合其吉凶。阴阳消长,进退存亡兴衰之机,易数更玄微。

绿绮朱弦,三弄梅花。俨然伯牙子期流水高山,雎鸟间关。转向梅边梅边读周易,又调阳春白雪,绿水对幽兰。靑鸟啼魂,喑喑。正値半夜三更雪积梅稍,冷冷淸淸,栖止不定。吚吚喔喔,飞鸣复止又飞鸣。

敲金击玉,击玉敲金。金声玉振,吉丁丁飞彻向空明。玎玎,玎环佩,斯玲珑铁骑刀鎗鸣,虎啸及龙吟。调转淸,野鹤唳松阴。折竹声,林簌巧啼莺,江梅插胆瓶。独坐幽窓净,月白风淸,凉露泠泠,七条弦上鳯凰鸣。调转轻,飞入烟霞天气宁。调转洪,野濶秋高夜撞钟,麒麟鸾凤鎗鎗声琳琅。调叶双淸,铮铮铿铿。又铿铿,又铮铮,若簧兮如笙。

蕙帐云屛,帘幙风淸,主賔联飮泛甆罂。端肃兮端正,百拜兮雍雍。礼仪必恭敬,闲暇中逸兴。韶舞兮虞庭,端章兮辅軷,俨若兮王臣。齐庄中正,金玉玲玲。山鸣谷应,诗声盈盈。堂上雍容,酌彼紫霞,泛彼玉觥。佳人星聚,词客云停,歌笑声翻玉叠金。飞觞尽醉,珍珠玛瑙,竹叶香淸。风弄轻摇影。

风荡梅花,轻轻舞玉翻银。支撑株干,纵横折截西东。珠胎嫩蘂,数点天地心。乱纷纷的春色,偃蹇摩苍龙,稜层兮癯骨敌寒凝,先开兮桃李缦传名。参差兮蟹眼椒眼,千枝万杆,攒三聚五,得气足者先开,鳌头独占那先春。双花可爱,璚苑联芳。贵玉堂,珍仙品,淸香馥郁月微明。深得孤山盟。

老枝探,嫩枝攒,银花烂熳,春色未凋残。冰姿凝素体,近前看。难描图画无奈倚栏杆。噫,北风寒,朔风寒。影榣花落香飘也,月上枝横,鹅翎碎剪,柳絮轻翻。花开花落,又春媚春残。别时容易又见时最难,说与他腊月早些还。

迎风洒玉,如在月中看。千瓣万瓣,无力任西北东南。凛然耐嵗寒。宛然五百人从海上,始终一义,同盟同誓,独钓富春山。竹松长伴,梅落梅开。香从风里去,影向月中来。

黄帝内经中的五味养生经(茶道养生课黄帝内经)(3)

巳时。修习瘦金书正当其时。

西西老师预备写一样东西,偏生眼面前儿一支笔也无,不觉嘟哝了一声。先生听到了,忙喊道:“我桌上有一支。是专门写瘦金书的,人家晶晶给我的,她一支,我一支。别用坏了啊。”西西老师向晶晶笑一笑,自去别处觅一支笔来不提。

黄帝内经中的五味养生经(茶道养生课黄帝内经)(4)

秀秀书院雅士生活之:先生瘦金书

且说先生写这一种宋徽宗楷书千字文瘦金书法长卷,天天儿展开来在那里,倒的确颇具引人效仿之功的。这几日玲玲也写上了,晶晶也写上了。那会子晶晶还端正坐了书案旁,拿起那一支先生珍而重之地笔来写了一写,“我决定先练瘦金书的硬笔…….”先生这就叫“身教”了。一时无话。

午时至申时。茶道、古琴、香道等艺术课程各各进行。

黄帝内经中的五味养生经(茶道养生课黄帝内经)(5)

昨儿踏青游春的余韵未绝。秀秀老师笑说自个儿这会子还“腰酸背痛”。先生一来了,即嚷嚷:“快发课表,我这里好多大片。”又一面嘱咐晶晶预备分茶,“一会儿有客来访,是位道长。”晶晶美人儿遂洗盏涤器,烧水拈香,静静自告奋勇:“我去拿茶。”自去取她私藏的易武生茶来待客,十分热情。

一时秀秀老师又演示一回绿茶茶艺礼法:“焚香除妄念、冰心去凡尘、玉壶养太和、清宫迎佳人、甘露润莲心、观音捧玉瓶……”秀秀老师敛容妆谨、轻言细语时自能摄人魂魄。一旁晶晶、佳佳、静静、玲玲、西西老师俱各静默无语,心魂俱醉。

黄帝内经中的五味养生经(茶道养生课黄帝内经)(6)

秀秀书院雅士生活之:晶晶分茶、先生抚琴、静静、李道长品茗听曲

一时晶晶又泡一回盖碗,先生与道长对坐品茗观鱼清谈。

一时玲玲又分一道茶,秀秀老师、静静、春春、兰兰吃一回茶,又读几句诗:“邢客与越人,皆能造兹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枣花势旋眼,蘋沫香沾齿。松下时一看,支公亦如此。”不在话下。

黄帝内经中的五味养生经(茶道养生课黄帝内经)(7)

秀秀书院雅士生活之:玲玲分茶、秀秀老师、春春、静静对坐吃茶

至酉时,又是每日照例的辩经会。本篇辩经会题为《黄帝内经灵枢官针第七》,参与者:长安雅士薛佩生、雅女秀秀、长安西西、静静、春春、子长玲玲、晋城晶晶、陇西佳佳等。

黄帝内经中的五味养生经(茶道养生课黄帝内经)(8)

秀秀书院雅士生活之:《礼仪之邦》古典舞龙飞凤舞版

原文:

凡刺之要,官针最妙。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疾浅针深,内伤良肉,皮肤为痈;病深针浅,病气不泻,支为大脓。病小针大,气泻太甚,疾必为害;病大针小,气不泄泻,亦复为败。失针之宜。大者泻,小者不移。已言其过,请言其所施。

病在皮肤无常处者,取以镵针于病所,肤白勿取。病在分肉间,取以圆针于病所。病在经络痼痹者,取以锋针。病在脉,气少,当补之者,取以鍉针于井荥分俞。病为大脓者,取以铍针。病痹气暴发者,取以圆利针。病痹气痛而不去者,取以毫针。病在中者,取以长针。病水肿不能通关节者,取以大针。病在五脏固居者,取以锋针,泻于井荥分俞,取以四时。

凡刺有九,以应九变。一曰俞刺,俞刺者,刺诸经荥俞脏俞也;二曰远道刺,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腑俞也;三曰经刺,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四曰络刺,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五曰分刺,分刺者,刺分肉之间也;六曰大泻刺,大泻刺者,刺大脓以铍针也;七曰毛刺,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八曰巨刺,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九曰焠刺,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

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一曰偶刺,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后,以治心痹。刺此者,傍针之也。二曰报刺,报刺者,刺痛无常处也。上下行者,直内无拔针,以左手随病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之也。三曰恢刺,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四曰齐刺,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五曰扬刺,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搏大者也。六曰直针刺,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七曰输针,输刺者,直入直出,稀发针而深之,以治气盛而热者也。八曰短刺,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九曰浮刺,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十曰阴刺,阴刺者,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足踝后少阴也。十一曰傍针刺,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十二曰赞刺,赞刺者,直入直出,数发针而浅之,出血是谓治痈肿也。

脉之所居,深不见者,刺之微内针而久留之,以致其空脉气也。脉浅者,勿刺,按绝其脉乃刺之,无令精出,独出其邪气耳。

所谓三刺,则谷气出者。先浅刺绝皮,以出阳邪,再刺则阴邪出者,少益深绝皮,致肌肉,未入分肉间也;已入分肉之间,则谷气出。故刺法曰:始刺浅之,以逐邪气,而来血气,后刺深之,以致阴气之邪,最后刺极深之,以下谷气。此之谓也。

故用针者,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也。

凡刺有五,以应五脏,一曰半刺,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此肺之应也。

二曰豹文刺,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者,此心之应也。

三曰关刺,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或曰渊刺;一曰岂刺。

四曰合谷刺,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

五曰输刺,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肾之应也。

欲知明日《诗经 小雅 苕之华》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