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不再有痛苦的一面(这个世界充满假象)(1)

这个世界不再有痛苦的一面(这个世界充满假象)(2)

1944年12月16日晚,寂静的阿登森林突然传来坦克轰鸣的声音,驻扎在此地的美军从睡梦中惊醒。

随之而来的是德军2000门重火炮炮弹从天而降,在希特勒的密令下出动的24万德军踏着阿登森林的幽幽树影,正式发起阿登战役。

这场知名的阿登战役,又称突出部战役,是二战西线战场上的一次重要战役,企图在圣诞节前结束战争的盟军在德军1940年突破的阿登山区,再一次遭到了德军装甲部队的突袭。

由于兵力不足和缺乏油料,德军这一疯狂的西线最后反击战最终宣告失败,其所消耗的大量物资也使得德军在西线的齐格菲防线仅仅在战役结束一个月后便被盟军突破,加速了纳粹德国走向灭亡的步伐。

此役作为纳粹德国最后一次大规模的战略反击,虽以失败告终,但德军与联军双方均伤亡惨重,战争过程中的斗智和交锋以及人性中的丑恶和光明都值得记录,以史为鉴,反思今天。

这个世界不再有痛苦的一面(这个世界充满假象)(3)

这个世界不再有痛苦的一面(这个世界充满假象)(4)

这个世界不再有痛苦的一面(这个世界充满假象)(5)

《1944阿登战役——希特勒的最后反攻》于2015年正式出版,由英国军事历史作家安东尼·比弗执笔,是西方学界研究这场阿登反击战的最新力作。近日,该书由中信出版集团引进国内,实乃国内军事迷、历史迷之幸事。

关于阿登战役的来龙去脉与具体进程的著作已然汗牛充栋,然而比弗的这部著作将阿登战役化为诸多的个人境遇展现出来,用当事人的经历、体会拼贴出了这场西线大决战的全貌。《1944阿登战役——希特勒的最后反攻》虽是书写战争,通篇却聚焦于参与战争的“人”,具有浓浓的“人情味”。全书字里行间所带有的“人的温度”恰与阿登冰雪中的钢铁碰撞形成巧妙对比,读来趣味盎然。

比弗的这部著作延续其一贯的风格,避开了僵化的“专业”叙述,本着“人的战争”这一写作宗旨,展现了阿登战役的两个面向:大人物的运筹帷幄与小人物的生存挣扎,而它们在本质上都是不同的个人处境。

在这场战役中,希特勒幻想着扭转德国战败的命运;双方将领力图履行职责与争取胜利;普通士兵则渴望杀死敌人与保全自身;对于民众而言,唯一的奢求便是在战火中求得生存。比弗将来源多样的一手档案材料进行剪裁拼贴,将一段段个人经历附着于规模宏大的阿登战役之上,将战争中的希望与绝望、温情与冷血、理智与癫狂淋漓尽致地传达给读者,令其感同身受。

1944年阿登战役中最令人难以忘怀的不是那些庞大的数字、惨烈的战争场面或指挥官的机智策略,而是那些最细小的人事物,最能触动我们的心。

这个世界不再有痛苦的一面(这个世界充满假象)(6)

这个世界不再有痛苦的一面(这个世界充满假象)(7)

这个世界不再有痛苦的一面(这个世界充满假象)(8)

“我在一颗大树后,树是倒下的。我能看见这些德国人在树林中,穿过这片巨大的场地。我还能看见这个年轻的孩子,爬上一个沟壑的边沿,径直向我藏身的树爬来。

我放他靠近,他爬到离我三四的地方时我向他大喊让他投降,他没有投降,而是向我举起了枪。这个举动对他来说就是立即的死亡。

但这个年轻人啊,有着金色的头发和碧蓝的眼睛,白皙的皮肤,十分英俊。就像一个小天使,但我不得不对他开枪。

第一天夜里因为我太累了所以直接睡去,但在第二个夜晚,我却起身掩面哭泣。因为这个孩子,他当时在那里。此后的许许多多个夜晚,我总是从有这个孩子的梦境中惊醒,并为他哭泣。我不知道如何才能将他从我的脑海中抹去。”

这是约瑟夫·罗伯逊,阿登战役中美军的一名步兵,此生最悲伤的回忆。

战争是全人类最不愿触及的伤痛,但直面上个世纪中叶那段炮火纷飞的血色历史,对于战争的全面回忆不可避免。

我们通过阅读可以了解到在那个时代拥有近乎疯狂的一致性、在独裁下盲目却具有强大执行力的群体是怎样从理智走向癫狂、怎样在扩张中自取灭亡的,更应该了解,人类这因希望和爱紧紧捆绑在一起的脆弱而强大的群体,身上那与黑暗持续进行着不懈抗争的坚韧美丽的部分,将随着时间的流淌,永恒地闪光。

这个世界不再有痛苦的一面(这个世界充满假象)(9)

长日尽处,在夕阳的余晖中我们或可瞥见人类的伤痕,但我们知道,虽然我们曾受伤,但也终将痊愈。愿这世上,永远没有战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