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段时间,我特别喜欢看打磨翡翠的视频,闺蜜还笑话我:”哎哟,下半个月生活费还挺富裕嗷,准备买块高端定制传家翡翠嗷~“

“没有,不是,别乱说啊~我就是看看,所见即所得,看过即拥有,哈哈哈~”我心里暗气:死丫头~哪壶不开提哪壶~

翡翠当然很美,除了欣赏翡翠的美,我还看到了古国治老师口中所说的:中国文化是文哲不分、文史不分、文艺不分、文政不分”的其中一个角度。

玉器用什么打磨最好(打磨玉器和做人)(1)

要想把翡翠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玉工师傅先要观察材质,确定是哪种等级的质地。然后根据玉石形状,在纸上画线稿,几易其稿之后,定稿,再把确定下来的图案画在翡翠石头上。

接下来,便到了打磨翡翠的环节了。以前我看《大学》上引用《诗经》的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大致意思是说,君子要把反省自己、改善自己,提高自己的人品修养,作为终生的行为。当时我对“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几个字不太理解,没有体会。

及至后来,看到打磨翡翠的视频,看到玉工师傅磨玉之前,先反复设计画稿,定稿后,再细致地把画画到石头上。接下来,便是玉工师傅按照图案,细致地切割、琢磨、打磨、抛光。

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我终于懂得了什么叫: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玉器用什么打磨最好(打磨玉器和做人)(2)

这句意思是说,想要做个有文化的君子,必须要像玉工师傅找寻翡翠上的杂质、裂纹一样,仔仔细细地寻找,小心翼翼地把这些杂质裂纹磨掉,留下来的都是美好,也就是“止于至善”。

一件漂亮的翡翠作品从石头片到成品,短了需要好几天,长了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才能完工。

我看得最有意思的是,一个玉工师傅买石头看走了眼,淘到一块品质很差的翡翠原石,后来通过他的巧思和巧手艺,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又是切、又是割、又是画稿、又是打磨的,最终把这块品质很差的翡翠料子,打造成异常精美的摆件,工艺非常复杂。他还调侃自己:这下不会被老婆打了!哈哈哈~

这里我又看明白一件事,其实每个人的天赋都差不多,只要诚恳对待老师,尊师重道,认认真真读中国古书,把道理运用到自己身上去体会,对自己的内在下功夫,仔仔细细的寻找心理问题的症结,该香象断流的就断流,该接纳自己的就接纳,该相信自己的时候就相信,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人品自然会变得高尚起来。

玉器用什么打磨最好(打磨玉器和做人)(3)

在《论语·第八章·泰伯篇》里,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在这里,曾子告诉我们,修养是毕生的追求。

古国治老师在《论语别裁》导读课上曾经说过,中国文化是文艺不分、文史不分、文政不分、文哲不分的。我以前不太懂得什么叫“艺以载道”,现在看了打磨玉器的视频,我理解了一些。

中国手工艺小玉件,题材有一些是葫芦、平安扣、如意、荷叶鱼什么的,寓意分别是“福䘵、平安、如意、连年有余”,这是中国文化的体现。中国人只是希望自己能够有点福䘵,能够养家糊口,过上平安如意的生活,年年有积余,就心满意足了。

玉器用什么打磨最好(打磨玉器和做人)(4)

另外,在手工艺人工作的时候,匠人师傅必然是内心清清净净的,这是“仁”境界。不管你是做玉雕的,还是做陶器,或者是做什么别的,只要是全神贯注于手中的活儿,内心一定是清净境界的。

内心不清净,你做出来的器物,美感不够,吸引力不足的。这一点,小伙伴们可以自行对比,美的器物与不美的器物,除了材质上的差别,还有“神”的差别。材质差一点,只要神在,也可以很美。材质很好,没有神韵,总觉得木木的,缺乏灵动美。

艺除了手艺,还有舞蹈、戏剧、武术、诗歌等等形式,想要做到极致,神要在,神在的时候,内在必然是清净的。

清净境界和清净心,一字之差,也是一墙之隔。此时,只要有高明的老师在旁边指点一下,如果智慧够的话,他便能回归到“天人合人”的状态,找回真正的自己,建立真正的自信,这是中国文化的根,也是中国禅宗的心法。

写到这里,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生活和修养完全分不开的,打成一片,中国文化真是高明的文化,润物细无声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