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人游汉口(你登过几个码头)(1)

最近,上游降雨减少,长江武汉关的水位17.57米,这是自1865年有水文观测记录以来,历史同期最低水位。

生长在长江边的武汉人,时刻关注着江水的变化。不论是涨水还是降水,都要携家带口去看看。长江催生了武汉人的生活方式,去江边听汽笛,去中华路码头坐轮渡过江,在知音号上看演出。

“码头”在武汉人嘴里,是个常见的词语。

武汉人游汉口(你登过几个码头)(2)

明清时期,汉口成为中国南北物资和商品最大的集散地。发达的水陆运输使汉口交道四通八达。到1937年之前,武汉港有各类码头144座,轮渡、米、柴炭、竹木等都有专用码头。

从唐宋时期开始,处在汉江、长江边的武汉就成为了一座繁荣的港口城市。直到19世纪末,汉口开埠通商,成为名扬天下的商业重镇。 武汉是因码头兴起的城市,除了熟悉的轮渡和趸船,码头还在武汉留下了什么?

武汉人游汉口(你登过几个码头)(3)

武汉人游汉口(你登过几个码头)(4)

在汉口人眼里,巴公房子记录了一个世纪的历史。半个世纪前,138户居民住进巴公房子,家长里短、柴米油盐,尽是温馨。

鄱阳街路口,112岁的「巴公房子」进入了修缮的最后阶段。再过不久,这栋建筑就会重新开放。 这座房子的诞生和码头息息相关。连接南北的汉口,成为万里茶道的重要一环。茶道不仅要途经汉口,许多产地的茶叶要在汉口加工制成砖茶,催生了工厂的诞生。1861年后,汉口成为中国茶叶最大集散地和茶叶外输的港口(全国60%的茶叶从汉口港输出),被称为“东方茶港”。

武汉人游汉口(你登过几个码头)(5)

1847年,俄国人J.K巴诺夫在汉口创办「阜昌砖茶厂」,弟弟齐诺·巴诺夫是位工程师,他研发了一款蒸汽式压茶机,让阜昌砖茶厂一跃成为当时规模最大的茶厂。

1910年,两人在鄱阳街修建巴公房子,花费10年才完工,除了自住也计划租给其他商人。

武汉人游汉口(你登过几个码头)(6)

阜昌洋行在当时影响力非凡,洋行附近的路改名为阜昌路,即今天的汉口南京路。

除了砖茶厂,汉口也成为其他近代化工厂的聚集地。

如今汉口青岛路的「平和打包厂」成了网红打卡地,100多年前,这里是英国商人收购江汉平原棉花,打包出口的工厂(还有一些中药材、牛羊皮、羽毛等产品也经过这样的工序出口)。

武汉人游汉口(你登过几个码头)(7)

工厂大量使用机器,推动了汉口城市近代化的发展(图为平和打包厂)。

每到晚饭饭点,车站路开了十几年的「大筋子烧烤」门口聚集一堆老饕。房子看起来比烧烤店还老。100多年前,这里生产了风靡武汉的「赞育汽水」,比二厂汽水、武钢汽水更早。

武汉人游汉口(你登过几个码头)(8)

武汉人游汉口(你登过几个码头)(9)

住在宝庆社区,推窗就能看到晴川桥。

晴川桥附近,紧挨着汉正街的地带,一片空地正在生长起高楼。这里曾经是「宝庆社区」,汉江边还有个「宝庆码头」。如果你在这里听到正宗的湖南话,不要惊讶,他们和“宝庆”这个名字一样,与码头关系紧密。

武汉人游汉口(你登过几个码头)(10)

武汉人游汉口(你登过几个码头)(11)

便捷的水运就是商机,武汉最早的码头可以追溯到东汉,自古就是商业重镇,吸引了不少江西、湖南等地的人前来“闯码头”(上图中心的两栋小白楼,是宝庆社区余下的建筑)。

宝庆是湖南邵阳地区明清时期的历史称谓。湖南盛产优质的竹木,最早在元末时期,当地人就已经乘着江水,来到武汉“闯码头”,武汉一度成为竹木贸易中心。 100多年前,湖南宝庆人聚集在汉江边的码头,将当地盛产的煤炭、茶油、桐叶运输到武汉做生意。宝庆码头、宝庆社区等地名也因此而生。

武汉人游汉口(你登过几个码头)(12)

连接汉阳与白沙洲的「杨泗港长江大桥」,因为独特的“金秋黄”,成为年轻人们喜欢的打卡地。桥身主跨1700米,在通车时就打破了记录。

“杨泗港”也和码头相关。湖南人信奉水神杨泗。清末,聚集在鹦鹉洲上的商人,建立了会馆“杨泗庙”,杨泗这个名字也就存留下来。

武汉人游汉口(你登过几个码头)(13)

去年,“武汉唯一的青石板路”在媒体上刷屏,这条从清代铺设的道路,存在了150年。小巷名为「药帮巷」,位处汉正街附近。 早在明末时,河南怀庆府的药农,携带当地的地黄、山药和其他中药材来汉口做生意,他们在硚口一条无名小巷里摆摊,后来药材商贩都来这里做生意,这条小巷就取名「药帮巷」。

武汉人游汉口(你登过几个码头)(14)

图源/微博@蔡司闪闪

武汉人游汉口(你登过几个码头)(15)

航运的便利,让四海之内的人通过水道南来北往。船只将各地的文人带到武汉,留下不少美谈。 春秋时期的孔子来到楚国,途经武汉时差遣弟子向当地人“问津”(询问渡口码头的位置),“指点迷津”由此而来;乐师伯牙顺着汉水而下,和钟子期在蔡甸相遇,留下“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传说。

后来,王维在武汉“送康太守”,王昌龄在武汉“送费子归武昌”,最夸张的是李白,在武汉迎来送往不低于十次,有“孟浩然之广陵”等,堪称“武汉社交小王子”。

船只都停泊在武汉的码头边,长江上千帆竞立,创作题材都送到跟前了,那必须作诗一首。文人们大笔一挥,留下诸多和武汉码头相关的诗词。

武汉人游汉口(你登过几个码头)(16)

在唐宋,古鹦鹉洲(今已沉没)是著名的港口,密密的商船停靠在鹦鹉洲边休息,洲上的酒肆鳞次栉比。到了晚上,歌女在酒肆唱歌,如同卡拉OK现场。

南宋的范成大就在《吴船录》里记录了鹦鹉洲的盛况: “午至鄂渚。泊鹦鹉洲前南市堤下。南市在城外,沿江数万家,廛闬甚盛,列肆如栉。酒垆楼栏尤壮丽,外郡未见其比。”

武汉人游汉口(你登过几个码头)(17)

到了清代,汉江边的贸易更加发达 ,叶调元写了一首《汉口竹枝词》: “龙王庙口汉江连,激浪惊泷似箭穿。水果行开飞阁上,渡江船舣木簰前。”

武汉人游汉口(你登过几个码头)(18)

武汉人游汉口(你登过几个码头)(19)

在武汉早起的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过早。30天不重样的早点,让食神蔡澜大赞武汉是“早餐之都” 武汉“过早”文化的形成,离不开长江边发达的码头,来自天南地北的买卖人和工人聚集于此。

20世纪初,武汉的加工厂众多,轻工业中,面粉厂发展良好,也为武汉人爱吃面条、碳水早餐打下基础。 豆皮、煎包、油饼包烧麦等碳水小吃,价格低廉,饱腹感强,是码头工人的最爱。

武汉人游汉口(你登过几个码头)(20)

后来,老通城凭借改良的三鲜豆皮享誉全国,毛主席两度来亲自品尝。

从未踏足武汉的金庸也被吸引,在他的小说《笑傲江湖》第25章“闻讯”里,令狐冲准备前去嵩山少林寺救任盈盈,经过夏口(今武汉地区)时却忍不住连干三碟豆皮。

“令狐冲向北疾行,天明时到了一座大镇,走进一家饭店。湖北最出名的点心是豆皮,以豆粉制成粉皮,裹以菜肴,甚是可口。令狐冲连尽三大碟,付账出门。

如今,比起碳水早餐的能量,人们更爱它的口感,夏天再配上一杯绿豆汤,美味。

武汉人游汉口(你登过几个码头)(21)

武汉人游汉口(你登过几个码头)(22)

武汉人游汉口(你登过几个码头)(23)

自从有了「知音号」,去汉口江滩散步更爱去三阳广场。

这艘既能观演,又有美貌的轮船,由武汉本土企业「武昌造船厂」制造(现更名为“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武昌造船厂」创办于1934年,武汉人熟悉的轮渡和两江游船,都产自「武昌造船厂」。

武汉人游汉口(你登过几个码头)(24)

水深、优良港口众多的武汉,建造船厂有先天优势。 据公开报道,「武昌造船厂」曾经的主业是制造潜艇等军工船只,现在中国海军使用的039级潜艇,水下航行速度快,隐蔽性出色,它们就由武船制造。

现在因为工艺领先,由武船制造的海洋工程船出口到希腊、挪威等西欧国家。

武汉人游汉口(你登过几个码头)(25)

039级潜艇(图片来源于网络)

「武昌造船厂」已从鹦鹉洲长江大桥脚下搬到了新洲区,更广阔的水域,等待新来的船只感受江水和海浪。

武汉人游汉口(你登过几个码头)(26)

阳逻港

江面上船来船往,当一声悠悠的汽笛响起,武汉人都会驻足聆听,这是属于港口城市的浪漫。

货船在阳逻港和青山港停留,武汉码头的故事在这里继续。2年前,阳逻港的货船可以直达大阪、名古屋,这是长江中上游地区首条对外直达航线;2021年,武汉港突破集装箱200万标箱,进入世界内河集装箱港口第一方阵。

轮船从海洋而来,奔海洋而去。码头带来的开阔和交流,早就融在武汉人的生活里。

(来源: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

【编辑:商佩】

【来源: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