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松江大学城故事(上海大学生眼中的吴家湾)(1)

上个月,

来自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32名学子,

分成10个小组,

在5名老师的指导下,

走进太仓,

展开了为期一周的采风实践活动。

古琴丝竹,花海山歌,浏河米酒,电竞小镇,上海知青村……

同学们深入乡村城镇,

近距离观察太仓在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下的城市变化,

从不同角度感受太仓的历史文化魅力。

下面我们一起去看看,

这些大学生眼里的吴家湾是什么样子的?

上海松江大学城故事(上海大学生眼中的吴家湾)(2)

身处长三角腹地,如何无缝对接长三角经济一体化?

2015年来,江苏省太仓市针对周边一小时车程的城市,努力探索农旅融合,推出田园乡村、亲子玩乐、户外拓展、会奖休闲、太仓假日五大休闲度假游产品,着力打造现代田园城市品牌。

2016年端午前后,太仓璜泾镇孟河村吴家湾的一片格桑花海引发了意料之外的轰动,星星点点的粉紫色掩映在绿意之中,俨然“小香格里拉”横空出世,吸引了附近、尤其是沪上游客纷至沓来。

这里距太仓市中心最远,紧邻常熟,区位劣势使得当地长期只能以农耕为业。

格桑花海一下子让人们发现了这座空气清新、土壤肥沃、百姓和善的江南水乡。这里遗世独立又自得其乐,伍胥传说也让当地浸染贤德文化。

花田原本的承包人高蓉娥萌生了打造深度体验式农旅基地“幸运花海吴家湾”的念想,而建设“美丽乡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国家政策正如一缕春风加速孵化了它的成型。

上海松江大学城故事(上海大学生眼中的吴家湾)(3)

大片格桑花随风摇曳

百姓参与得实惠

孟河村民王阿姨五十多岁,身材高大,穿着、言行都非常得体,显得刚强又能干。

过去,她做过窗帘厂工人,做过宾馆保洁员,带过小孩,她最满意的一份工作是在太仓市区一户德企高管的家中从事家政工作。2017年初,王阿姨在回家路上不幸遭遇车祸,造成腰椎压缩性骨折,卧床休养了十个月。

“幸运花海吴家湾”旅游项目在本村开始投入建设后,王阿姨第一时间就报名应聘园区餐厅服务、客房保洁、花草打理的岗位。由于她的能力在本村有所认同,加之曾经有宾馆工作的经验,便被委以重任,服务于园区已建成的三座木屋(宾馆)。

上海松江大学城故事(上海大学生眼中的吴家湾)(4)

王阿姨在接受采访

对于这份工作,王阿姨感到很满意。既能分担家里的经济压力,环境又好、工作成本低,“离家这么近,中午还可以回家吃现成的饭菜。”

像王阿姨这样为园区服务的当地村民有很多。吴家湾农旅项目的基础只有几块花田,为了整合当地一体化的农旅资源,项目公司通过村委会承包了33户原住村民的田地,整合成目前吴家湾园区1200亩的规模。

这33户原住村民,基本都是上了年纪的退休老人。在将土地流转后,40余位村民同王阿姨一样被聘在园区工作。

格桑花田外,部分村民承包了另一片扶郎花地,提供园区的鲜花采摘。原来这些鲜花主要运到上海去卖,运费高,初级产品价格也难以获得可观的利润。如今村民选择与园区合作,将这些花留在田里给游客采摘,更易获得高附加值的收益。

据悉,项目的下一步计划,是将园区内的33户农家纳入“花居民宿”的建设队伍中。

双方签订合同,村民住房根据项目和生态保护统一管理标准。外墙统一标准粉刷,粉刷费用将会得到镇级3万、村级2万的资金补助;内部客房统一标准装修,床上用品、一次性消费品以及客房保洁工作均由公司承担。

将来这些民宿正式投入运营,村民将获得70%的盈利分成,另外30%则留作公司的管理费用。

上海松江大学城故事(上海大学生眼中的吴家湾)(5)

绿水白云的生态景观

政府组织干实事

园区里疏淡开阔,忽而是一片花海,忽而是一排农庄,穿梭期间的是小桥流水、回廊亭台,一派江南人家的温婉舒适。

河水与花海之间,矗立着一幢漂亮、古典的屋子,远远望去,犹如西方中世纪的迷你城堡。走近一看,原来是一家“爬山虎酒吧”,同时也是一家书吧咖啡馆。

上海松江大学城故事(上海大学生眼中的吴家湾)(6)

“爬山虎”咖吧

我们惬意地坐在这家梦幻的咖啡馆里,迎来了园区所属孟河村的马村长。

上海松江大学城故事(上海大学生眼中的吴家湾)(7)

孟河村马村长接受采访

现在的孟河村是由孟河、包桥、建华、伍胥四村合并而成,当地盛传伍子胥的传说,版本很多,真假已经无法考证,但是伍子胥其人深受当地人推崇确为真实。

村里很早就有一座伍胥庙,老人也不太清楚建庙的时间,2013年村民自发集资翻新了伍胥庙,当地人对自身被称为伍子胥精神延续的“贤德之乡”非常骄傲。

幸福花海吴家湾的项目启动之前,人们没有想到,当地除了农业之外还有发展其他规模经济的可能性。

马村长强调说,所以村委会非常欢迎这个项目在此地落地。

幸福花海吴家湾的项目发起是两个当地人,富有理想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人文情怀,这个项目上马至今,村里的老百姓都得到了实惠。

“这家爬山虎咖啡馆,原来住着一位74岁的失独、孤寡老人,亲人先后去世后,他长期在外打工,家中无人打理,东边的墙体都塌了一半,整面墙都长满了爬山虎。”

村长接着介绍,“吴家湾项目启动后,村里出面与项目方达成协议,长期将房屋出租给园区,租金逐年递增,园区将它变成了今天这个精致的咖啡馆。”

老人不仅从危房中获得了稳定并持续增长的租金收入,这家项目公司还暖心地帮老人在咖啡馆旁边建了一座非常漂亮的小木屋,无偿供老人居住。可惜采访当日老人正外出打工,我们并没有遇见他。

显然,项目目前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光靠自负盈亏的企业是远远不够的,政府和当地村委会从中做了大量工作。

孟河村地处偏僻,“以前这里的道路只能让一辆三轮车通过。”马村长笑着说,“前年来看花的人把路都堵死了,出动了大批交警疏通道路。”政府如今改造完成的道路,至少可以通过两辆汽车。

据悉,苏州市级、太仓市级、乡镇村总投入约700万元,用于当地的道路拓宽、河道疏浚,以及农房改造、公厕、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建设。

农旅发展在路上

6月28日晚,太仓市第二届乡村旅游节在孟河村吴家湾启幕。

当天下午,孟河村大雨如注,晚上7点,雨歇,空气凉爽,天上挂着一轮明月。

上海松江大学城故事(上海大学生眼中的吴家湾)(8)

村民认真地观看开幕式歌舞表演

那晚,大约三、四百人聚集吴家湾草坪,政府、媒体、企业、当地百姓和闻声而来的游客济济一堂。

连续两年举办乡村旅游节,是为了提升全市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吸引更多游客休闲度假。

孟河村吴家湾不过是太仓乡村旅游发展全产业链中的一个典型,电站村以蔬果采摘、房车露营为特色,荣文村开辟了大面积的生态农场、生态鱼塘,杨漕村则结合历史遗迹第一党支部开发了红色旅游的创新品牌……

然而,农旅发展的杂音也偶有传来。“只见钱花出去,收钱的地方少。”换句话说,“那么多钱投入了以后,究竟能吸引多少人过来还是个未知数。”

李克强总理近日对乡村振兴作出批示指出:要依托“互联网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拓展农民稳定就业和持续增收渠道。

太仓的农旅融合发展显然是太仓在改革中探索出来的一条创新道路,前途值得期待。

然而,这次太仓市乡村旅游节、尤其是宣传片中所呈现的主要仍然是“我有什么”,在打造自身品牌优势的同时,也许太仓还需要更充分利用互联网与“沪”上花园的地理优势,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在对话与共赢中将特色传出去,把游客带进来。

END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周卓成、唐悦翎、陆宇莹、徐钰婧;指导老师:尤游】

【编辑:海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