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写天子诏书(文能提笔安天下)(1)

上一讲说到王朗晋升得太快,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因为在招聘王朗来之前,曹操就对王朗很了解,他不仅仅有文才,而且在会稽做过太守,有治理郡县的经历和经验。

可见,曹操招聘王朗过来,当时并没有好的位置,将他招过来,只是作为储备干部。

从王朗的视角来看,王朗并没有因为没有被重任而逃离。

反观我们很多人的打工,这种现象普遍存在,聘而不用。

一个公司将你招聘过来,一时间,并没有很好的位置给你,你是等待,还是离开,王朗是历史人物,值得借鉴吗?你要不要离开公司呢?如何考虑这个问题?

从王朗的做法来看,选择留下来,至少满足以下三个关键条件。

第一, 公司的发展方向与自己的理想是否一致,价值观是否统一。这决定着你在这家公司做得开不开心,心情能不能放松,这是你能够坚持下去的关键。

第二, 公司是不是真正看到了自己的优势和亮点,这决定你是否在有位置的情况能够到位。

第三, 公司发展趋势是不是持续稳定上升的,这决定着你打工的命运,打工也需要为年老体弱做准备,不能够打一辈子工,到老了,做不动了,没人管。

曹操写天子诏书(文能提笔安天下)(2)

先看看第一点,曹操的价值观与王朗的价值观是一致的,他们都顺应历史的变化和流向,不拘泥和固守旧规则和旧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新的努力。《让县志》中曹操说得很明确,历史的情况逼迫他的行为,自己并没有太大的奢望。

王朗的价值观,如果否定《三国演义》与诸葛亮的对话的真实性,那么他自己没有明确的表态。但从《三国志》中,介绍他所做的事,就清楚王朗的价值观。第一件事,就是“举孝廉,辟公府,不应。”看看前面两部介绍曹操的,也有类似的情节,他也是想写写文章,看看书,过田园生活。

陶谦看得起他,请他去帐下,并没有给他压力,每天就是聊聊天,下下棋,也没有太大的抱负,但是多说一句话,被皇帝重用成了会稽太守,摇身一变,从闲士变权臣,这是皇帝御批的,不可以推辞的,所以,有了责任。

结果被孙策打了,王朗没有选择孙策,为什么?

孙策在王朗眼里,只是一个草莽,没有学问,算不了英雄,只有曹操“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马上定乾坤。”

有文才是王朗最看中的曹操的地方,这就是价值观一致。价值观一致方面,还有很多可以佐证的,这里不是重点,我们讲的是打工去留问题。

第二点,曹操对王朗的底细是有所了解的,曹操知道王朗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首先,曹操知道王朗是主张勤王的,王朗与他都是因为勤王而起的家。王朗勤王做太守,曹操勤王做权臣,而且王朗先做,是先行者。

曹操知道王朗是研究经典的,是一个大学问家,而且当过太守。

曹操知道王朗吃了败仗,行军打仗肯定是不太行,这点是与贾诩最显著的区别。

所以,老板是知道王朗的优势与亮点的。

第三点,曹操集团的未来。这一点一定要立足当初的情势看,那时候曹操没有称霸,北有袁绍,南在袁术,东有吕布,西有刘表,没有一个比他弱的。吕布稍微弱一些,与曹操干仗时,各有胜败,曹操也差点性命不保。其它诸侯都具有挑战曹操的实力。

所以说,曹操特别稳定,那是瞎说。

曹操当时也是初创的公司。

但是这家公司使用了名牌LOGO,也就是说,他手中有王炸。

曹操写天子诏书(文能提笔安天下)(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