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尧臣,字圣俞,北宋文人。

也许有很多人不太熟悉梅尧臣,但是梅尧臣在文学史上确是一位重要人物。因为他称得上是宋诗风格的创立者。

梅尧臣在科举考试中并不顺利,他的为官是承袭了“门荫”,做官后也是长期沉沦下僚,尽管如此,依然阻挡不了他关注民生疾苦,关注现实社会的热切之心,这一点也是宋代文人士大夫的普遍特征。

10首绝佳的宋诗(宋调的开创者一首五律平淡清丽)(1)

梅尧臣与欧阳修是一生的诗友,在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中记载了很多梅尧臣的诗论观点,说明在当时,梅尧臣与欧阳修在诗歌理论上是有许多沟通的,并且互相认同,因此欧阳修推崇梅尧臣也是顺理成章的。

梅尧臣在诗歌创作上充分体现出欧阳修诗歌革新的主张,他对于诗歌史的贡献,不仅仅在于诗风写实、关注民生,更在于他在艺术表现上,在审美特征上促成了“宋调”的形成。

梅尧臣在诗歌创作上有一个著名的主张,即“以古为新,以俗为雅”,这一观点也被后来的苏轼和黄庭坚反复提到,这也成为宋诗的重要创作和审美原则。

10首绝佳的宋诗(宋调的开创者一首五律平淡清丽)(2)

“以故为新”即是对前人已经涉及的创作题材,无论是在意境上、语词上、表现手法上都要再出新意,要避免熟词熟意,不要陈语常谈。梅尧臣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切入,对于当时诗人诗歌创作上所面临的困境提出了一种具体的解决方法。虽然这种在旧诗上翻新的做法在前人的创作上也屡见不鲜,但是将它作为一种诗歌创作原则,明确地提出来,梅尧臣是第一人。

“以俗为雅”则体现了宋人关心民生百事的态度和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的主张。

因此“以故为新,以俗为雅”就成为宋代许多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共同遵守的一个原则。

梅尧臣最大的贡献在于他对平淡审美风格的追求和实践。这种平淡不是淡而无味,而是一种经过认真锤炼后又归于平淡的纯熟的艺术境界。

10首绝佳的宋诗(宋调的开创者一首五律平淡清丽)(3)

我们来看梅尧臣的一首五律《鲁山山行》

鲁山山行

宋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本诗首联,诗人先写“情惬”,为何情惬呢?第二句道出:群山连绵不绝,高低起伏,诗人行走在山间,心旷神怡。

从逻辑上看,首联两句应颠倒顺序。但是诗人用倒装的手法,先写“野情惬”不仅是使诗意起了跌宕,更是突出了诗人山行的好心情。

10首绝佳的宋诗(宋调的开创者一首五律平淡清丽)(4)

颌联两句,进一步描写山行,山峰在诗人眼中是“好峰”,山峰错落,随着行走的视角变化而变化着形态,山野小径状以“幽”字,后又缀“独行”,足见山野空无一人,诗人独自徜徉山林,沉迷在一步一景,移步换形之中。此两句紧紧扣住首句的“情惬”。

颈联两句“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是诗人眼前所见,“霜落”点明了时令,霜落叶稀,因此看到“熊升树”、“鹿饮溪”,此两句动静结合,充满大自然的野生意趣,此两句又关合了首句中的“野”字。

中间两联,十分工整精致,在动静相间中生出幽静闲适的意境。

尾联:“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诗人山行已久,多么想找个“野人家”歇歇脚,讨碗茶,极目远眺,却只有山岚往还,哪里见得到人家,恰在此时,于白云之外,传来了一声鸡鸣……

尾联虽收,但是诗歌自然淡远的意趣却绵绵不绝。

10首绝佳的宋诗(宋调的开创者一首五律平淡清丽)(5)

本首五律,有着鲜明的平淡特色,但是这个平淡与陶渊明的平淡又截然不同。陶诗的平淡是一种质朴的美,陶渊明创作诗歌的时候还没有律体诗,陶诗多是五古,而梅尧臣的律体诗本身就比古体诗更为典丽,更加精致。再加上梅尧臣精心谋篇,句句锤炼,使得本诗体现出的平淡与陶渊明诗歌的平淡有很大的区别,这也正是宋诗独有的审美特点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