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对你称呼衣冠禽兽,你可能恨不得和他打一架。毕竟在现代汉语中,衣冠禽兽是一个贬义词,指一个人道德败坏,行为像是一个畜生。

但你知道吗,古时候,它和现在的意思可是完全相反的。

古代历史错误点(奇怪的历史知识点)(1)

衣冠禽兽原本的含义

词出自于明·陈汝元《金莲记》第七出:“人人骂我做衣冠禽兽,个个识我是文物穿窬。”明朝时,朝廷官员都身着官服,衣服上都绣着动物。其中,文官以飞禽为主,武官以走兽为主。不同的阶级,所绣飞禽不同,地位也不同。

据《明会典》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规定,文官绣禽,以示文明:一品绯袍,绣仙鹤;二品绯袍,绣锦鸡;三品绯袍,绣孔雀;四品绯袍,绣云雁;五品青袍,绣白鹇;六品青袍,绣鹭鸶;七品青袍,绣溪敕;八品绿袍,绣黄鹂;九品绿袍,绣鹌鹑。武官绣兽,以示威猛:一品、二品绯袍,绘狮子;三品绯袍,绘老虎;四品绯袍,绘豹子;五品青袍,绘熊;六品、七品青袍,绘彪;八品绿袍,绘犀牛,九品绿袍,绘海马。

一般百姓是不允许在衣服上绣这些图案的,只有成为官员,才能身穿这些衣服。成为朝廷官员,又要科考中榜。而在封建社会中,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这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

古代历史错误点(奇怪的历史知识点)(2)

演变

明朝后期,宦官乱政,党派之争严重,民不聊生,本来忧国忧民的官员腐败不堪。老百姓对于这些身穿官服之人失望至极,觉得他们连禽兽都不如,而那些昏官逐渐就被称呼为“衣冠禽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