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与喜剧,历来都被认为是两个相互对立的美学范畴,代表着两种不同风格的艺术类型。

可是,悲剧与喜剧虽是两种不同的风格,但在文艺创作中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紧密融合在一起,在悲喜交融中产生一种震撼人心的效果,使得文章更加耐人寻味。

在《儒林外史》第二回中,吴敬梓塑造了一个皓首穷经、沉溺于八股文无法自拔,一心想求功名的周进。一直以来,周进这一篇是《儒林外史》中的名篇,是足以与“范进中举”一篇所媲美的。

年过六十的周进,前半生沉沦落魄受尽冷眼,后半生却因“中举”而春风得意,后来中进士,做御史,做学道,一路升到国子监司业。

一开始读该篇时,总是有种作者在讲诉“知识改变命运”的传奇故事,周进成功逆袭的错觉。但是再次阅读时,才发现周进喜剧性的结局,“悲喜交融”的艺术特色,是说尽了读书人的众生相,写尽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更是异化了读书人的性格。

周进形象特点(前半生受尽冷眼)(1)

沉沦落魄,受尽世间冷眼

在山东汶上县的薛家集,由于集里的孩子都长大了,需要请一个先生来教书,于是就准备把观音庵做个学堂。

在集里议事时,夏总甲的“推荐”了周进,众人也决定请周进来集里教书。

正月十六日这天,众人将分子钱送到申祥甫家,准备了一大桌酒饭,请周进过来吃,这是周进的第一次出场。

“众人看周进时,头戴一顶旧毡帽,身穿元色绸旧直裰,那右边的袖子同后边坐处都破了,脚下一双旧大红绸鞋,黑瘦面皮,花白胡子”,从此可见,周进年纪很大且经济条件并不是很好,却依旧保着持一个读书人的样子,心里满是读书人的尊严。

周进年纪六十多岁,一开始在顾老相公家中教书,后来顾小舍人中了个秀才,也就失业了。而周进得过前任老爷(举人)的青睐,取过头名,但没当过秀才。

周进形象特点(前半生受尽冷眼)(2)

在聚餐时间,同坐的梅玖秀才就多次出言嘲讽周进,话中有话地说“周进六十多岁却只是个童生,未能取得半点功名,连个秀才都不是”,不断地打击着周进的内心,而周进只能够忍气吞声,陪着众人笑。

当时,周进与梅玖见面,两人相互谦让一番后,梅玖对众人说:“你众位是不知道我们学校规定,老友从来不同小友序齿的。只是今日不同,还是周长兄请上。"在明朝,没有进学的,不管多少岁都是小友,只有进过学的人才能称老友。

言外之意就是说,在读书的圈子里,地位高低不能由年龄大小来定,而是有没有进学决定。也就是说周进没进过学,根本没资格坐上这个位置,应该是我坐,只是今天不同罢了。

对于梅玖的刁难,周进也不再跟他谦让,直接坐下,内心自然是不开心但并没有表达出去,这也是周进的一个“逆来顺受”的性格。

聚餐过半,周进因为吃斋而不吃肉,被众人发现后,就问其中缘由,而梅玖却又以一个笑话、一首诗来嘲讽他。

“呆,秀才,吃长斋,胡须满腮,经书不揭开,纸笔自己安排,明年不清我自来”。这诗说的就是顾老相公家中的教书先生,而这先生就是周进,周进并不是秀才,但这诗说的确实是周进。

周进形象特点(前半生受尽冷眼)(3)

从此也可以看出,周进虽是个读书人,但并没有得到士人圈子里的人认可,反而受尽冷眼。因为士人圈子里的地位从来不是以才华和年龄来定的,而是以功名来规定的,而这也是明朝读书人为何会沉溺于八股文,一心求得功名的原因,周进也不例外!

只有功名才会让你高于常人,或是平起平坐,而不被欺负,融入士人阶级,这也是周进想要追求的,这些嘲讽也为下文周进“大哭”作了铺垫。

几番波折后,周进算是顺利在观音庵教书了,而教书期间又碰到了个王举人。

王举人不知道是大大咧咧的性格,还是自我感觉高人一等,并不怎么把周进放在眼里,60多岁的周进只能称30岁的王举人为老先生。

而且,王举人吃着山珍海味,而周进只有“一碟老菜叶”,王举人却不叫周进一同用餐。或许,在这个士人圈子里,周进根本就得不到任何的尊重。

周进形象特点(前半生受尽冷眼)(4)

另外,周进不单单是受到读书人的嘲讽,还受到集里人的白眼。

因为“荀玫”的笑话,王举人说“荀玫”这个名字与梦中会试旁的人同名,集里的人开始不待见周进,说他的是非,申祥甫更是背后造谣说周进是为了讨好荀老爹。但是,碍于夏总甲的情面,将就了一年。

可最终,夏总甲也嫌弃周进不会“阿谀奉承”,不会来承谢,就辞退了周进。失了业的周进,生活还要继续,只好跟着妹夫金有餘去做生意,当个记账的。

周进的前半生可谓是落魄,但更重要的是遭受周边人的白眼,冷嘲热讽。而周进也一心想要改变这个状况,可他只会读书,也就意味着他只有考取功名这一条路,这也是科举制的弊端所在。

后来,上天开始眷顾周进,在省城做生意的途中,“一注银子”改变了他的命运。

两块号板,半生所求

在省城做生意的时间,周进看到工匠在修理贡院,这可是他一直梦寐以求的想要到达的地方。于是,周进就想进去看看,却被看门的拿着大鞭子打了出去。

回到住宅,周进跟妹夫说明情况,金有餘就带了几个钱,收买了看门的,周进终于有机会进贡院看一下了。

周进形象特点(前半生受尽冷眼)(5)

在龙门下,“天子号”下,周进看着那两块号板,就整整齐齐地摆着那,不由地眼里酸酸的,长叹一声,一头撞到了号板上,不省人世。

这是两块号板,就是周进的半生所求。

看到周进晕死了过去,金有餘吓坏了,急忙地跟旁人一起抢救。众人灌下了开水,周进吐出了一口稠涎,才醒了过来。

可是,醒了过来的周进却嚎啕大哭起来,“只管伏着号板哭个不住,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哭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

最后,周进吐出了一口“鲜血”出来,这段闹剧才算得以平息一会。众人才将周进抬起来,到一个茶棚子坐下。

周进形象特点(前半生受尽冷眼)(6)

原本以为周进可以安静下来,可在听到金有餘说自己的经历时,周进又大哭起来,完全不顾周边人的眼光,号啕大哭。

这情况引来了周边客人的注意,几位客人在得知周进的遭遇后,就决定支助周进以监生的资格参加考试,筹集了一注银子给周进考试。

正因为这“一注银子”,周进有了参加考试的资格,最终也中了,中了举人。

周边道喜的人接踵而来,以前嘲笑的人也赶着过来,申祥甫筹集了“四只鸡、五十个蛋和些炒米、欢团”之类的,亲自来到县上贺喜。

此后,周进春风得意,一帆风顺,进京会试,中了进士,当了官,又升为御史,钦点广东学道。

周进形象特点(前半生受尽冷眼)(7)

看到这里,总会有一种错觉,周进的努力并不白费,终于如愿以偿地考取了功名,逆袭成功。可是,要是以当时的社会环境来看,联系前文中的遭遇,就不是如此了。一路春风得意,悲喜交融的结局,说尽了读书人的众生相,科举制对于读书人的毒害,批判了士人阶级和科举制度。

悲喜交融的结局

在明朝,读书人似乎只有一条道路,那就是通过科举考试来考取功名。

而周进后半生春风得意与前半生的沉沦落魄受尽冷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道出了科举考试对于读书人的毒害,“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深入骨髓,无法改变。

中举成为了读书人唯一的生活目标,也是唯一的生存技能,假如科场不如意,就无其他技能。正因为如此,周进才会撞号板。撞号板不仅仅因为前半生受尽了苦难,还是因为周进深知:除了科举,自己是无法自食其力的。

同时,周进前半生是个悲剧,后半生可以说是个喜剧。

在当了学道后,周进前去广东监考考试,身穿“绯袍金带”的周进坐在高台,监考童生考试,是何等的辉煌。

周进形象特点(前半生受尽冷眼)(8)

可一转眼,周进就看到底下童生的百态,“周学道坐在堂上,见那些童生纷纷进来,也有小的,也有老的,仪表端正的,獐头鼠脑的,衣冠齐楚的,褴褛破烂的。落后点进一个童生来,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上戴一顶破毡帽”。

这个喜剧性的结局,悲喜交融,让读者看到科举考试下形形色色的人,与前半生形成了对比,更加具有讽刺作用。

而且,让周进有机会、有权力去同情和帮助范进,三次审阅范进的试卷,一些细节方面说明了逆来顺受的周进,秉性还是忠厚,也只是迂而不恶,从而道出了周进性格的复杂性,也道出了科举制度异化了读书人的性格。

结束语

吴敬梓写周进,并不是要写一个知识改变命运的传奇故事。而是以周进的前半生受尽冷眼,后半生春风得意,一个悲剧 一个喜剧,悲喜交融增强了讽刺作用。同时,也说尽了那个时代,滑稽可笑的现实背后隐藏着的悲剧性内蕴,也成功地将那瞬间的可笑蕴含着永恒的悲哀。


【小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