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琴声悠扬,道尽世间悲苦。《二泉映月》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它是是瞎子阿炳生活的写照,是他情感宣泄的传世之作。

阿炳真正的二泉映月(诉尽悲苦的二泉映月作者阿炳原来是个风流道士)(1)

阿炳,原名华彦钧,悲苦的他仿佛从出生就是一个错误。他的母亲是个寡妇,父亲则是个道士。道士娶妻和寡妇不守贞即使放在现在都是要被说三道四的,他的母亲受尽了辱骂和白眼,在阿炳四岁时就郁郁而终。​

之后的阿炳被送到了乡下的婶母那里抚养,八岁时开始随父亲华清和在雷尊殿当小道士,还在私塾读了3年书,后从父学习鼓、笛、二胡、琵琶等乐器。但他并没有告诉阿炳自己的身份,只让阿炳叫自己"师傅"。

阿炳不负父亲的期望,不仅有此天赋还身甚是刻苦,他的琴弦上都被勒出血痕,手指布满了厚厚的茧,而且阿炳演奏用的二胡的外弦比一般弦粗壮得多,这与他常年练习分不开的。

阿炳真正的二泉映月(诉尽悲苦的二泉映月作者阿炳原来是个风流道士)(2)

不仅如此,阿炳还遗传了父亲的相貌还有一副好嗓子,被人们誉称为“小天师”。他和自称师傅的华清和亦师亦友,过得好生快活。直到华清和去世前才向早已成年的阿炳坦白了他的身世。

在阿炳得知从小痛恨至今的父亲竟然就是自己的恩师后,接受不能,给他带来了不小的打击。但是,阿炳还是接手了父亲的洞虚宫,成了一名真正的天师。

由于华清和的溺爱,阿炳养成了自由散漫的性子,师兄弟都不喜欢他,更不用说管教了。于是,交友不慎的阿炳在脱离父亲的管制后变得更加肆无忌惮,纨绔子弟会的他全会,吃喝嫖赌样样精通,甚至开始吸食鸦片,作到后来还染上了梅毒,到34岁时病情严重,双目失明。

阿炳真正的二泉映月(诉尽悲苦的二泉映月作者阿炳原来是个风流道士)(3)

你说他可怜吗?可怜

那你说他活不活该?倒也活该

由于双目失明,无力参加法事劳动,所以只能街头卖艺为生。厉害的人到哪都能发光,就算是在街头卖艺,阿炳还发展出了一群“粉丝”。他的琴艺高超,可将琵琶放置在头顶弹奏,还可以用二胡模仿男女老少和一些动物的声音,凭借着高超的琴技,阿炳成为了有名的街头艺人。

阿炳真正的二泉映月(诉尽悲苦的二泉映月作者阿炳原来是个风流道士)(4)

可惜好景不长,抗日战争胜利后,曾禁止他在崇安寺的固定场所说唱新闻。民国36年,他肺病发作,卧床吐血,从此不再上街卖艺,在家以修理胡琴为业,艰难度日,度日如年。

孤苦的他在这时写下了千古名作《二泉映月》。说来也巧,当时有一位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教授偶然间听到别人拉阿炳的曲子,对阿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坚持要去无锡录阿炳的曲子。也正是有这么一位伯乐,才能让《二泉映月》得以传承至今。

阿炳选择用这把胡琴来诉说自己的人生,将自己颠沛流离、历经磨难的经历在方寸之间的琴弦中展现,用自己复杂而充沛的感情总结了自己一生的命运,留下自己最后的声音。

阿炳真正的二泉映月(诉尽悲苦的二泉映月作者阿炳原来是个风流道士)(5)

让阿炳没想到的是,这首《二泉映月》不仅在国内久负盛名,还漂洋过海,得到了世界乐坛的高度赞誉。

那哀婉巨绝的琴声中,阿炳悲苦的一生似乎描摹在了我们眼前,只有发自内心的情感,才能引发观众的共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