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二定律探究 说课稿袁萍,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教师试讲教学设计?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教师试讲教学设计(应聘教师编制参考)

教师试讲教学设计

牛顿第二定律探究 说课稿

袁萍

一、教材分析

1、内容与地位

本节课是高中新课程实验教材《物理》(共同必修一)第四章第3节的内容,牛顿第二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规律,是学习其他动力学规律的基础,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本节通过实验定量分析,得出牛顿第二定律。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将力与运动学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因此,学好本节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新课程理念,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我制定了以下目标: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实验结果,推出三者间关系,

(2)使学生学会并掌握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多个物理量间关系。

(3)理解并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式,

(4)初步掌握运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问题方法及步骤。

(5)理解在多个力作用下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

过程与方法:

以实验为基础,通过观察、测量、归纳得到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及所受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推理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将物理规律应用与现实的能力,激发他们观察生活,分析生活的欲望。

根据本节课要达成的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和应用牛二律解决问题为本节课重点,对牛二律的理解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学习本课不仅是让让学生正确理解牛顿第二定律,更重视如何通过实验控制变量,根据实验条件启发学生思考,把牛顿第二定律的得出,探索事物的规律,培养学生创造力,作为教学目的之一。这正是重视素质教育的体现。因此我把本课的重点难点做如下安排:

引导学生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的过程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

通过实验数据画出图像,根据图像导出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式是本节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1、学情分析

学生已定性知道力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原因,但对力与加速度的定量关系无任何认知铺垫,很难认识到初中及高中前面所学的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实为牛顿第二定律的特殊情况,所以在讲课时要注意这一点。

2、学习方法

本节课可以给学生提供以下4种机会:

(1)提供观察、思考的机会

(2)提供操作、尝试、合作的机会:

(3)提供表达、交流的机会

(4)提供体验成功的机会

三、教学方法

物理考试大纲明确要求学生的五种能力:即理解、推理、综合分析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及实践能力。而本节正好是培养这些能力的好教材,故采用实验引导探索式,在实验中,我会在关键步骤上作出恰当的引导,得出在m一定时,a与F成正比,F一定时,a与m成反比,进而引导学生得出牛顿第二定律,然后推广应用到多个力作用下a、F、m三者的关系和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情况。

四、教学程序设计

我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以及我班学生的实际水平,将本课划分成四大部分:

(一)复习准备、引入新知

(1)回顾上节内容,上节定性得到a既与F有关,也与m有关。进而提出三者间到底有什么定量关系?引导学生大胆猜测,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学习兴趣。

(2)介绍研究三个变量问题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3)研究方案:利用实验。(本处用计算机模拟实验来得到有关数据,并得出结论。)

(二)探究新知

1、 m一定时,a与F的关系。

(1)、实验装置:交代清楚实验装置,研究对象及外力的施加。

(2)、如何保持质量一定:利用两个质量相同的小车来做实验。

(3)、如何测定加速度?根据初速为0的物体运动规律,在t相同的情况下,a∝s,通过测s来达到测a的要求。

模拟实验一:小车质量均为0.1kg,小车1受0.1N的拉力,小车2受0.2N的拉力,同时开始运动,观察任一段时间内的两小球的位移关系,并根据实验得出结论:a∝F。(学生自主探究)

2、 F一定时,a与m的关系。

模拟实验二:两小车均受0.1N的拉力,小车1质量为0.1kg,小车2质量为0.2kg,同时开始运动,观察任一段时间内的两小球的位移关系,并根据实验得出结论:a∝1/m。(学生自主探究)

3、 牛顿第二定律

综合上述两个实验结果,得出a、F、m三者间的关系,进而介绍牛顿第二定律。

(1)、内容、数学公式、力的单位N的意义

(2)、理解:

A、 矢量性

B、 瞬时性

(三)综合练习,巩固新知

进行综合练习的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从不同角度来强化知识。最后的练习激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应用

A、 多个力作用下的牛顿第二定律

B、 平衡状态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特殊情况

(四)精练小结、布置作业:

板书

我的板书设计采用左右式,左侧为重点内容,右侧为推理过程和例题。

五、教学效果预估。

在本节课的设计过程中本人尝试实验探究教学模式,打破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以讲授灌输为主线的教学套路,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创新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发现新问题、运用新方法,提出新见解的能力。并且本人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突破重点和难点,从而能很好的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