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教授讲座(知名科普作者卓克老师)(1)

卓克:大家好,我今天要讲的内容跟刚才有些不一样,因为它跟个人的成长和提高没什么关系,只是一段大约经历了900年的故事。

大学是怎么诞生的,世界第一所大学是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1088年建立的,这所大学的前身是一所法学院。可能大家会想,这个法学院会不会培养一些法律的从业者,其实不是。

science教授讲座(知名科普作者卓克老师)(2)

这个法学院最初的功能是翻译罗马法,把它从阿拉伯文字翻译成拉丁文字,如果你注意听这句话会觉得挺奇怪,罗马法本身就是用拉丁文写的,为什么还要从阿拉伯文字翻译过去呢,背后又是一段几百年的故事。

两场翻译运动

一场翻译运动是从拉丁文翻译成阿拉伯文,主要是原来的古希腊还有古罗马留下的辉煌文明遭到基督教的迫害,一些学者不得不跑到阿拉伯地区,那会还没有被占领。他们带着自己的头脑、带着自己的书就去了阿拉伯,这些文字也就自然而然翻译到了阿拉伯。

后来统治者发现这些东西很有价值,就把这些东西系统化的翻译成阿拉伯文。

当时作为阿拉伯的统治者在巴格达有一个上千人的队伍翻译古希腊的这些东西。又过了几百年时间,现在传统的西方又有了一股崇古尚古的精神,那会的西方人要想起来,只能知道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得这些人的人名,具体他们说的是什么,已经没人知道了。

后来又有人发现,其实在阿拉伯系统里保存着所有人说的言论和写的书,第二场翻译运动就是从阿拉伯文翻译成拉丁文。在这一场大背景下翻译下来的除了有罗马法还有现代科学的知识。

当时在博洛尼亚大学有两个最著名的人,他们几乎是独立的完成了罗马法这个民法典的翻译,当时各地的法学院最著名的也是博洛尼亚这个法学院。

学生非常牛,但是学生的境遇非常惨,翻译的这些东西跟教会抵触的,在没有民权的社会到处受挤兑,所以这些学生抓住一次机会,当时东罗马帝国腓特烈大帝一世,到达博洛尼亚的时候就抓紧这个机会,向皇帝请愿,形容自己生活多惨。

皇帝也想,这是一个高素质的人才,要能把他们争取过来,也是不可多得的力量,于是皇帝回到罗马之后颁布了《完全居住法》,这是一份给学生授权的法律,比如学生不得再受债务的迫害,如果谁再因为债务迫害学生,罚债权人4倍。

最主要的是给学生赋予了独立司法权,学生不管是犯了什么罪,学生可以自己选择让自己学校的老师审理还是当地的法务部门审理。

当时教会低估了这一条,实际上相当于在他们眼皮底下安插了一个国中之国。就是从《完全居住法》颁布的时候,1088年第一所学校建成。

science教授讲座(知名科普作者卓克老师)(3)

当时权力是学生说了算,所以这个学校所有的权力都归学生,比如校长选谁,老师选谁,上什么课,老师的工资是多少,学生交多少学费,这样的学校,学生联合会universitas,就是现在大学名字词根的来源,教权的力量也希望能对抗这种力量,第二种大学出现了,以巴黎大学为代表的,这种学校也很方便组建,教会只要把自己的教会学校稍微改制一下就是这样的学校,这种学校是由老师说了算,教的课就是教会的那些东西。

但是跟学生大学不太一样的是,教会为了获得学生的支持,他们给学生另外一条利益,就是资质授权,你在这个学校获得的学位,在我教皇授权的其他学校也必须承认。客观上也造成了现在的学校在教学安排、学校设置、学科设置统一,这是一个副作用。

这样,两类大学就分别成立了

其中校长大学在现在来看痕迹更多,比如现在的学位证、文凭和毕业典礼都是这样的,学位证当时分两个登记,一个是四五年这个时期,你拿到学位证,毕业后加入教师学会,教其中一门课,如果你要是拿到另外一个更高等级的就是博士学位,需要六到八年的时间,你就可以教所有的课。

现在所有的课都能教,实际上那时候,教会所有的课也就三门:神学、医学、法学。

science教授讲座(知名科普作者卓克老师)(4)

学位证最初是教师资格证。是因为最初有一些学生毕业之后还是要当老师的,但是后来学的学生多了,不可能人人当老师,还要向其他机构和个人证明自己曾经的学习经历,所以他们即使不从事教师,也要把教师资格证拿走,向社会其他人证明自己的文凭。

毕业典礼更好理解,本来是给教师授予他们进行教学的仪式,现在不是教师,你们也跟着一块举行这个典礼。

science教授讲座(知名科普作者卓克老师)(5)

大乱斗,在这二百多年时间里,大学一直处于各种矛盾的风口浪尖,也就是说大乱斗的阶段,学生跟市民斗,有一个独立司法权的原因,像喝酒、打架斗殴或者欠钱不还,这些都可以由学校自己来审判,他们就逃脱了惩罚。

市民对学生的意见非常大,比如博洛尼亚大学曾经就在1225年的时候被赶出过博洛尼亚,持续9年时间,这个大学就关门了,当时学生跑到旁边的帕多瓦,在帕多瓦的法学院安身立命,过了9年之后再回到博洛尼亚,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回去,所以帕多瓦成了第三所大学。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巴黎大学,也发生在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和剑桥也是通过这种方式成立的,甚至剑桥大学前50年的校史已经没了,就是因为当时打得太厉害,市民把学校图书馆全都烧了。

这是其中一对斗争。

第二对斗争是学生和老师的斗争,学生大学的时候,老师人身自由都被限制住了,只能勉强糊口。老师后来也加入市民的队伍,一起反抗学生。

他们两方,一个是教权,一个是皇权,背后的靠山本身也有矛盾,两所学校本身也有矛盾。

甚至是教会学校自己的学生也在反对教会,因为这些学生会有天生的求知欲,他们越来越发展,不愿意再教教会规定的那些学科,他们也对罗马法、对先科学感兴趣,要争取这些权力,所以他们也在跟教会斗。

这几百年里,大学就不是一个平静的象牙塔,全是一个权力斗争的中心。

大约在1300年之后,学生类大学逐渐消失了,因为整个社会的财富在增加。城邦共和国出钱更多,谁出钱多谁说了算,城邦共和国请了很多知名的学者,自此,学生大学告一段落。

关于一些数字的统计,我总是在讲科学,我想从新增科学人口数量来介绍一下科学的发展。大学的数量是这样,1300年全世界一共15所大学,100年后30所,学生的数量1200年的时候全球一共1万名大学生,300年后变成3万名大学生,学生增加的数量还不如大学增加得快。

1500年整个欧洲只有博洛尼亚大学、牛津大学还有另外一所大学学生人数超过1000,剩下的也就是几百人,50多所大学每个大学290人,大概跟现在一个中学一个年级的规模差不多。尽管如此,到了1500年,我们每年新增的科学人口8000人左右,这是在欧洲。

我们来看看新增的科学人口都学什么,学的是七门,文法、修辞、算术、几何、音乐、天文,还有一门逻辑,想不起来这七门中只有文法和修辞跟文学相关,其他都跟数学相关。1500年的时候,欧洲新增数学人口全部是系统掌握数学知识的人才。

再来看中国对比西方,第一次可以说科学的内容传入中国时,利玛窦在1583年到达中国,他当时可以影响到的也就是当时允许他传教的那些官员,如果硬要统计新增人口数量,大概每年新增个位数。

科学的这些思想在中国增加的规律有点像现在做生物实验,大部分是失败的,可能刚刚看到曙光,结果又一个惨败。1619年的时候,有一个西书七千册,到了1919年统计这七千本书到底有多少被中国读懂,翻译成中文并且应用的,一共就11本书。

如果说七千册对我们冲击很大,那大概在那段时间里每年新增科学人口能够影响到的也是个位数。

到了1644年,又一次突破,汤若望到了明末的时候在钦天监成为一个官员,他能影响到的是他的部门下属的官员,能够影响到的每年新增十几个人。到了1664年,汤若望案,鳌拜上,把基督教的钦天监的所有人包括汤若望都下了大狱,大部分人砍了头和流放了。

1664年,新增科学人口已经归零

只过了两年,康熙掌权之后,这个皇帝是对科学非常感兴趣的,康熙从年轻的时候一直到60多岁,每天坚持几个小时的学习,像我们现在中学生做的几个证明题,康熙当年都会做。

康熙在位的时候,因为有他的支持,所以科学人口就是康熙周边的人,但是这个东西能在全国出现吗,也不可能,因为当时全国所有的学者,社会最顶尖的人才学的都是四书五经,参加的都是科举考试,新增科学人口全都是在康熙身边的那些人。

但是大家注意年份,1666年康熙掌权,汤若望案终于翻案了,那年在西方也就是科学史上的奇迹年,牛顿创立了光学、力学和微积分,这一年的时候中西方已经拉得非常大了。

康熙喜欢科学,到了顶峰就是在1713年他60岁的时候,他成立了蒙养斋算学馆,这个算学馆当时是由一个法国的传教士建议他建的,法国的传教士说,你看现在皇家科学院也有,我们法国也有科学院,我们还建议俄国也建立了科学院,中国这么伟大的国家是不是也要建科学院。

康熙就是在这个建议中成立了蒙养斋算学馆,当时算学馆一共73个全国各地选入的头脑灵光的中国人,还有30几个外地的传教士,他们在这翻译外国的书籍,也做一些研究,也做天文观测,每年新增人口也就是算学馆人员流动的规模,大概每年新增十几个人,但是算学馆成立第9年的时候,康熙去世了,雍正即位,算学馆就算彻底荒废了,之前是三皇子负责的,雍正是四皇子,他下手非常狠。

再次出现,进入了一个新的逻辑,没有像上一阶段那么惨,每一个新的人在他年轻时候所接收到的冲击,他希望把它复制给自己的后代人,而且终于在自己的中老年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这样的逻辑出现三次,第一次出现在容闳、黄胜、黄宽这三个人,他们是中国第一批正式留学美国的人。

他们三个人到了美国之后,容闳是终于把自己年轻的经历复制给下一代人,下一代人就是1872-1875年四届的留美幼童计划,一共120个幼童,分4年分4批去到美国,他们去的时候大约是11-16岁,回来的时候经过9年虽然基本上没有人毕业,但是这些人今后又成为整个满清末期跟民国初期整个社会的中坚力量。

等到这120个幼儿中老年的时候,终于促成了可以说对中国科学发展最重要的一次事件,庚子赔款退还形成的奖学金,这个奖学金一共持续了31年,而且用这个奖学金建立了现在的清华大学。

有统计,在1909年到1918年十年期间,一共有499人拿着奖学金出国。与此同时,因为整个效应的带动,民间也有人自费去了美国,加起来大概1200人在国外。

我们就按每年二三百人的数字算,中国真正科学出现是从1909年开始的,到了1940年,这个奖学金结束了。

science教授讲座(知名科普作者卓克老师)(6)

举一个例子,比如叶企孙,是第一批庚子赔款奖学金留学的计划,他27岁回国的时候创立了清华物理系,31岁创立了清华的理学院。当时回国的很多人创立了中国所有学科的奠基人,比如叶企孙他的学生,下面列的全都是他的学生,王淦昌、赵九章、钱学森、钱三强等还有比某一学科之父牛很多的人,那就是人类文明的精华,像杨振宁、李政道也都是他的学生。

science教授讲座(知名科普作者卓克老师)(7)

最后说到中国现在的大学,只能说在民国时期大学蓬勃发展的态势后来终止了,我们可以说领导人对中国大学是极为高度重视,重视到建国之后的任何社会运动,大学都是运动的核心。对中国现在的大学来说更需要大学去行政化。

最后说到万门大学,最初的口号我到现在还记得,一个人也可以成为自己的大学。

而万门大学最开始的那些成员就是对数学、对物理发自内心的好奇和感兴趣,这样的人我们可以讲,跟西方的大学刚出现的时候,那些对科学知识感兴趣的人是怀着一样的心情和初衷。别看万门大学并没有实在的校体,从形式上跟所谓的大学很不一样,但是其实它的精神是高度统一的。

我是在2013年的时候,那年夏天在海淀soho,领了一张学生证,今天我也把这张学生证带来了,我是23244号。

我很激动,我也很荣幸能成为万门大学的一员,这就是这段900年的故事,谢谢大家!

大咖周周秀第一期

将于下周一20:~21:00与大家见面

敬请期待

science教授讲座(知名科普作者卓克老师)(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