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医学信使

ID:med2doc

近年来脑中风有逐渐年轻化趋势,需要更多人懂得调整生活方式,以预防重于治疗来看待脑中风。

常见轻度脑中风的症状(小中风都不知道)(1)

预测脑中风的重要指标

脑中风有两种,一是血管破裂出血(出血性中风),约占17%,另种是头颅内或颈部的血管阻塞不通,造成缺血性中风,约占83%。

中风前兆,临床上称为暂时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俗称小中风(mini stroke),动脉供应脑部的血液循环突然阻塞,使脑部对应部位的细胞突然短暂缺乏氧和养分,导致那个部位所司的功能暂时减退,一旦栓塞冲散或溶解,供血恢复正常,脑部的功能也会恢复。

小中风的症状和脑中风一样,只是持续的时间长短和严重的程度不同。小中风的症状比较轻微,大多只持续5~20分钟,而且会在24小时内恢复。超过24小时就称为中风。

美国卒中学会将小中风和脑中风的症状分为五大项:

1.手脚或脸部突然发麻或无力,尤其是身体的单侧;

2.突然感到困惑,口齿不清,或听不懂别人的话;

3.单眼或双眼视力突然模糊;

4.突然举步困难,觉得昏眩,失去平衡或协调;

5.突然不明原因的头痛欲裂。

小中风的症状持续时间虽短,仍可能使部份脑细胞因供血受阻而坏死,造成脑部的部份功能永久受损。这种伤害有时很微细,不明显,患者本身可能不会察觉,必须经过专家仔细检查才能确定。

除了验血和量血压等一般检查项目以外,心脏超声和颈动脉超声是诊断小中风的重要依据,如果需要进一步检查,可以做磁共振脑血管造影。小中风发作后恢复,并不表示危险性消失,如不实时接受妥善诊疗,可能会增加脑中风、心脏病发和死亡的危险性,因此国内有专家称小中风为「隐形杀手」。

小中风,就好比打一下,可能死了多少个细胞,表面上看不出来,可能一次真的没什么关系,但多几次就有关系了,小中风可能一再发作,症状可能不同,再次发作伤害更大,最后甚至可能导致脑中风。

小中风发作后的第一个月到第一年内要特别注意。据统计,一成小中风病患在发作后一年内出现严重脑中风;三成在五年内严重脑中风。

专家指出,发生脑中风时,合并其他心脏血管或周边动脉问题的几率达60%~70%;而当周边动脉有问题时,心脏血管或脑血管出问题的几率达三分之二。

发作时间短,容易被忽略

但有研究显示人们对此极易疏忽。发生小中风后,有36.9%的人没有做进一步检查,69.4%没有因此做体重控制,47.6%仍没有运动,30.5%仍继续喝酒、26.6%没有因此戒烟,显示不重视小中风的威胁。

美国旧金山加州大学专家认为,小中风来者不善,却容易被基层医疗忽略。因此呼吁,发生小中风时,要立刻直接去最近的急诊室就医,以掌握时间,彻底的检查和诊疗。已愈来愈多专家反对将小中风和脑中风分开。

专家说,其实小中风发作和心脏病发一样紧急,应该受到同等的重视」。不赞成区分小中风和脑中风这种沿袭传统的做法。

德国神经学家米尔一发现病人是小中风,就立即安排住院,他研究发现,将两者区隔开来容易引起误导,造成小中风病人心态上疏忽,复原状况反而不如脑中风病人。

有临床研究也证明,对131位暂时性脑缺血(TIA),和198位轻度中风的人比较临床特性与预后,研究发现,有15%的暂时性脑缺血病人在7天内会发生脑中风,特别是男性、大动脉粥状硬化的人,发作机会是一般人的5倍。而有高血压病史、症状持续时间超过30分钟的人,则是2.5倍。所以专家主张,有需要倡导民众一发作立即就医。并且医生应改变观念,不要只观察病人几小时、照张CT就好了,应是住院观察、积极安排磁共振等检查。

加强警觉心和应变能力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包括临床检查、神经影像学检查、神经检查、心脏方面的检查及实验室的检查,以找出中风的原因及危险因子,以便对症下药。

哪种人容易小中风?

男性小中风的机率约是女性的1.3~1.5倍。

年龄愈大,小中风几率愈高。

气候愈冷的地方,如哈尔滨等地,小中风发作的几率愈高。

其他危险因子,包括高血压、胆固醇过高、心脏病、动脉硬化、糖尿病、肥胖、抽烟、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和自体免疫疾病合并抗磷脂综合征。

预防小中风的饮食除了饮食要清淡少盐,控制热量及多运动,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肪等危险因子外,平日饮食注意营养均衡也是预防小中风的要诀。

◎每天吃一份蔬果,能使妇女中风几率减少7%,男性中风几率减少4%,根据两项大规模的长期研究显示。

◎平日应注意摄取富含钾、叶酸、抗氧化物和钙的食物,及含丰富可溶性纤维的燕麦和豆类等。钙能减少妇女的中风几率。

◎豆腐和豆奶等黄豆制品能降低体内坏胆固醇,提高好胆固醇的含量。

◎每周应食用2~4份富含Omega-3脂肪酸的深海鱼类如鲑鱼、鲔鱼和鲭鱼等。

◎平日服用含叶酸和维生素B6、B12的复合维生素。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