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看过或听过《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或者《樊梨花》等传统小说和评书的朋友,或者是看过《隋唐英雄》、《武媚娘传奇》和《薛丁山》等等电视剧的朋友,相信对于唐朝初年的这个薛氏家族都不会太陌生。在传统的民间传说里,薛氏家族一家三代男女,要么为唐朝开疆拓土,要么为唐朝光复江山,可以为说都是响当当的重要人物。那么这个薛式家族在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他们在真实的历史上又都做了什么呢?

薛仁贵和柳银环

我们这里不太夸张地说,这个薛氏家族确实是存在的,而且在民间传说里三代人的事迹在正史里还都有一些影子。而其中传说和历史最为接近的人就是薛仁贵。

薛仁贵与薛丁山谁强(薛仁贵薛丁山和薛刚)(1)

薛仁贵画像

历史上的薛仁贵是绛州龙门县(今山西省河津市)人,名叫薛礼,字仁贵,出生在公元614年。他的家族是一个武将世家。在他的六世祖薛安都时期,这个家族就是河东郡(在今天山西境内)的一个名门望族,薛安都在世时曾先后效忠北魏和南朝刘宋,最后成为北魏重臣,死后还被追封为河东王。而薛仁贵的曾祖、祖父和父亲也都曾先后在北魏、北周和隋朝为官,但所担任的官职一代比一代低,到他父亲这一代,就只是担任了襄城郡的赞治,也就是类似市长行政助理这样的职务。

而且当时又适逢隋唐朝代更迭,所以薛仁贵幼年时,他家里已经比较贫寒,变成了一个以务农为生的家庭。而在公元645年,唐太宗李世民为了征讨高句丽开始在民间大量征兵。这时薛仁贵的妻子柳氏(传说中薛仁贵妻子柳金花或者柳银环的原型)劝说他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从军求取功名。此后薛仁贵放弃了原来给祖先迁葬坟墓的计划,加入唐军并随军前往了东北。

薛仁贵与薛丁山谁强(薛仁贵薛丁山和薛刚)(2)

描绘薛仁贵征东的传统画作

在唐军与高句丽的战争中,薛仁贵在安地进行的战役中,成功将敌军将领斩首,营救出了被高句丽军队围困的唐军郎将刘君昂,开始在唐军中拥有了一定名气。不久之后,高句丽权臣渊盖苏文派大将高延寿率领大军攻击安市城(今辽宁海城周边),已经看到了机会的薛仁贵故意穿上与众人不同的白色战甲加入战事。而他在战场上确实骁勇无敌,再加上白色战甲眩目效果加持,使他成功地赢得了唐太宗的注意,很快被晋升为游击将军。

而在此之后,薛仁贵逐渐得到了唐太宗的信任,在唐军回师之后,薛仁贵很快再次得到提升,并承担了守卫长安北宫门玄武门的重任。在公元654年,长安发生山洪,大水冲到玄武门之后,守卫的士兵乱作一团。这时薛仁贵临危不乱,不但喝止住了守门的军士,而且冒险登高,向皇宫内大声呼喊,把洪水的信息传递了过去,帮助当时已经继位的唐高宗李治及时从寝宫逃离。不久之后,寝宫就被淹没,等于薛仁贵间接救了李治一命,因此也更加受到了信任。

薛仁贵与薛丁山谁强(薛仁贵薛丁山和薛刚)(3)

描绘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的画作

此后数年中,薛仁贵曾多次率军与西突厥、铁勒和高句丽大战,又多次立下战功。特别是公元662年的一次战役中,唐军在天山(今蒙古国杭爱山)与敌军遭遇,因地形不利而陷入被动之中。此时薛仁贵对数十名前来突击的敌军连发三箭,击毙三名敌军,使敌军受到极大震慑,也一举扭转了唐军士气,使唐军最终赢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在此之后,薛仁贵的这次举动在唐军中被编为歌谣广为传诵(“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最终形成了“三箭定天山”这个典故。

而薛仁贵人生中最为高光的时刻则发生在公元668年。在两年之前,高句丽权臣渊盖苏文死去,他的几个儿子为了争夺权力发生内讧。不久之后,渊盖苏文的长子渊男生派自己的儿子渊献城到唐朝求救,唐朝因此决定再次发兵,在渊献城的引导下,对高句丽进行讨伐。而薛仁贵在此次讨伐高句丽的战役中作为后援军队的统帅也一同出征。

薛仁贵与薛丁山谁强(薛仁贵薛丁山和薛刚)(4)

唐灭高句丽之战

在战争中,薛仁贵几次在唐军先锋遭遇危机时及时率兵赶到,多次大败高句丽军队,并在公元668年独自率军攻克重镇扶余城(今吉林四平)。随后他更是一路奏凯,与另外一位名将徐茂公(李勣)会师于高句丽都城平壤城外,最终迫使高句丽投降,将其完全灭亡。之后,薛仁贵留守平壤,施行仁政,得到了高句丽遗民的拥戴,在一定时间内稳固了唐朝在高句丽故土的统治。

但薛仁贵虽然屡立战功,却也并非没有吃过败仗。在公元663年前后,由鲜卑后裔在今天青海周边建立的割据政权吐谷浑被青藏高原政权吐蕃击败,其领地完全被吐蕃占领。而在公元670年,吐蕃又对唐朝安西四镇展开攻击。唐朝为了反击吐蕃,决定帮助之前逃到唐朝求援的吐谷浑首领诺曷钵恢复故地。而薛仁贵被任命为了此次军事行动的行军大总管,率领5万军队来到了吐谷浑故地。

薛仁贵与薛丁山谁强(薛仁贵薛丁山和薛刚)(5)

薛仁贵塑像

当时,薛仁贵手下还有两个副总管,分别是阿史那道真和郭侍封。而这个郭侍封是唐初另外一员名将郭孝恪的儿子,也有一定资历,所以内心里并不愿意受薛仁贵的节制。结果在战争中,负责在唐军后方携带粮草行进的郭侍封故意拖慢进军速度,导致他所率领的这部唐军被吐蕃20万大军包围并击败,唐军粮草辎重都被吐蕃军抢走。没有了粮草的薛仁贵只得退兵,结果又在大非川(今青海省切吉旷原)惨败给40万吐蕃军队,薛仁贵被迫在阵前与吐蕃议和,之后率领残部退兵,吐谷浑故地彼此完全被吐蕃占领。

经历这次惨败之后,薛仁贵也很自然要承受失败责任,因此也很快被废为平民,后来他因其它事情获罪,还曾一度被发配广西桂林。但在公元683年,薛仁贵再次获得起用,并再次在战场上立下战功,在今天的内蒙古地区击退了入寇的突厥军队。最终薛仁贵在公元683年去世,享年69岁。他一生征战,帮助唐朝走向巅峰的功绩,也使他成为了民间怀念的人物,而他的夫人柳氏因为在他从军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也在这些传说中拥有了重要地位。

薛讷的一生

那么除了薛仁贵和柳氏,薛氏家族其它人的传说在历史上又是否有迹可循呢?其它也有一些,只是相关度就明显要低了一些。首先是薛丁山。在传说里,薛丁山是薛仁贵的儿子,曾率军去征讨西凉,最终和西凉女将樊梨花因怨生爱,最终结为夫妇。但严格地说,薛丁山这个人在历史上确实是不存在的,因为史书上虽然记载薛仁贵有5个儿子,却没有任何人叫薛丁山。

薛仁贵与薛丁山谁强(薛仁贵薛丁山和薛刚)(6)

传统画作描绘的薛丁山征西传说

不过现代一般认为,薛仁贵的长子薛讷可以说是薛丁山的原型。这个薛讷字慎言,出生在公元649年。出身于将门的他很年轻的时候就加入唐军,担任了城门郎,也就是掌管掌管城门屯兵的武官。后来,他很快升任蓝田(在陕西西安)县令。而一些史书记载,他在这段时间里,还曾经阻止武则天时期的酷吏来俊臣与富商勾结,贪污官粮,后来他还得到了武则天的支持,因此很快得到晋升,一路升迁到并州大都督府长史,兼检校左卫大将军。

薛仁贵与薛丁山谁强(薛仁贵薛丁山和薛刚)(7)

描绘薛丁山作战场景的画作

而在唐玄宗李隆基时期,薛讷因为治军严明,军容严整,也很快得到了重用。在他几十年的戎马生涯里,他曾多次与契丹、奚和吐蕃等军队作战,同样立下许多战功。公元715年,后突厥可汗默啜进攻臣服于唐朝的西突厥葛逻禄部,多次将其击败。薛讷在当年9月受命增援征讨默啜,很快将默啜击败并导致其部众反叛,将其杀死,使唐朝北部边境危机解除。公元720年薛讷去世,享年71岁。而他这几十年的军旅经历,可以说也就是薛丁山这个文学形象的灵感来源了。

薛刚与樊梨花,他们有原型吗?

说完薛丁山,我们再来说说传说中薛氏家族的第三代,也就是曾经反叛的薛刚。应该说这个人物也是一个有原型的虚构人物。在传说里,薛刚是薛丁山和樊梨花的儿子,因为失手导致七皇子摔死,使唐高宗被吓死,又给自己的家族招来灭门惨祸。而薛刚逃生之后发动反叛,扶植唐中宗复位,废掉了武则天,恢复了唐朝。

而薛刚这个传说人物,其实也确实是基于真实历史上薛家的一个第三代演绎出来的,但这个薛家第三代却并不是前文提到的薛讷的儿子,而是薛仁贵第五子薛楚玉的儿子,名叫薛嵩,而他也并非是在武则天时期发动反叛的。

薛仁贵与薛丁山谁强(薛仁贵薛丁山和薛刚)(8)

传统画作中的薛刚形象

这个薛嵩的父亲薛怀玉曾经就任范阳节度使,但后来因为不称职被贬。而出身于武装家族的薛嵩也自幼习武,而且还很喜欢蹴鞠,也就是踢球。大概是因为玩性比较大,所以他成年之后以啃老为主,似乎没什么成就。

但在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薛嵩很快投降了安史叛军,被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任命为守卫相州(今河南安阳)的军官。公元762年,唐将仆固怀恩率军攻打相州,在这几年得到了历练的薛嵩很快看明了天下大势,所以选择反正,重新向唐朝中央效忠。在此之后,他被唐朝中央封为了昭义节度使,也跻身为唐朝的封疆大吏。后来他的子女分别与另外两个节度使的子女联姻,也使薛氏家族的重要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而他曾参与反叛,之后反正又得到唐廷重用的经历,可以说也成为了传说中薛刚故事的灵感来源了。

而薛嵩的几个儿子后来也都在唐朝为官,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名叫薛平,他不但也曾立下许多战功,最后还做到了司徒这样的高官。所以总体来说,薛氏家族确实是在唐朝中前期发挥过比较重要影响的一个家族,这也是其能够成为传说家族的一个重要原因了。

薛仁贵与薛丁山谁强(薛仁贵薛丁山和薛刚)(9)

刻画樊梨花的民间工艺品

但是讲到这里,肯定会有朋友问,那么樊梨花呢?这个在薛氏家族传说中非常鲜明的女性形象在历史上究竟有没有原型呢?答案是基本没有,不过当时的史书上有一个细节,倒是也有可能是樊梨花这个形象的最初来源。刚才薛仁贵曾经在大非川遭遇败仗,但其实他打的败仗不止大非川之战。

早在公元662年前后,薛仁贵手下的部将郑仁泰就曾经在与铁勒部族的战役中,因为贸然深入大漠,粮草用尽,导致士卒大量饿死。而在此前后,薛仁贵也曾迎娶过当地部落的女子为妾,最后因为兵败加阵前纳妾,他还曾一度遭到弹劾。但当时唐高宗念及他之前功劳卓著,没有对他进行处罚。而他的这段阵前与异族女子成婚的经历,也许就是樊梨花这个形象的灵感来源了。(图片来自网络,图片版权归属其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