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学名:Chiroptera)是脊索动物门、哺乳纲下的一类动物,是哺乳动物中唯一能够真正飞翔的兽类;除一般哺乳动物的特点外,还有一系列适应飞行的形态特征 。最小的是混合蝠,体重仅有1.9克,翼展16厘米;一些狐蝠的体重可以超过1.3千克,翼展可达1.7米。蝙蝠全身骨质轻,头骨愈合程度较高,肩带发达,胸骨具龙骨状突起。后肢胫骨、腓骨退化。耳壳发达,常具发达的耳屏或对耳屏。翼膜、耳、唇等处有丰富的感觉毛。颜色多样,大多是福色、灰色和黑色 。

蝙蝠与其能够飞行并进行夜间生活相适应,它们在生理机能上也发生了一系列重要变化。通常蝙蝠的视觉较差,而听觉则异常发达,在夜间或十分昏暗的环境中它们能够自由地飞翔和准确无误地捕捉食物。70%的蝙蝠种类主要以昆虫和其他小节肢动物为食;其余的种类主要以果实、花蜜和花粉为食;一些热带种类是食肉的,有3个种类的吸血蝙蝠以血液为食。分布于地球上除南北极和某些大洋岛屿以外的所有地方 。

蝙蝠可以分为两个亚目,全世界共有16科185属962种,中国约有7科30属120种。199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IUCN/SSC)出版的《1996年受胁动物红色名录》中公布了蝙蝠(翼手目)动物受胁状况,指出处于极危险(CR)种类有26种,濒危(EN)有32种,易危(VN)有173种。许多蝙蝠在自然界越来越少,趋于灭绝,严重的物种濒危局面令人深思。

生态价值

生态系统的保护已经是人所共知的话题,而在生态系统的保护中尤其要注意关键物种的保护,一旦这些关键种数量发生大变化,就容易导致生态系统平衡的破坏,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原始森林中,大蝙蝠亚目的蝙蝠(果蝠)往往是关键种。这里涉及到动植物协同进化的问题:大多数热带植物幼体根本无法在亲本的阴影里正常发育,一些母树甚至产生毒素阻止其幼树成熟(化学他感作用)。因此,植物种子必须传播到远离亲本的地方才能保证种群的繁衍和扩散,果蝠便将大量果实带到远离母树的地方,吃完果实后将种子扔掉,种子落地、发芽、生根,逐渐生长成茂盛的植物。对于无花果一类包含很多小种子的果实,果蝠将整个果实吃掉,种子随后被蝙蝠排泄到各处。研究表明,有些无花果只有经过果蝠或鸟类胃的消化才能发芽。

和依赖动物传播种子一样,很多植物也依靠动物传播花粉,蝙蝠也是重要的传粉者。事实上很多植物的花高度特化甚至专门在夜间开放以吸引蝙蝠。依靠蝙蝠传粉的花,如葫芦树和仙人掌,大多是白色、奶油色和绿色的,而且有强烈的麝香或酸味。当然,这些花是在夜间而不是在白天开放。依靠蝙蝠传粉的花大小不同,其中一些很大且有宽大的花蕊;另外一些则可能具有向外伸出的花瓣,仿佛是为蝙蝠提供了一个平台,在蝙蝠接近花蕊时花粉落到它们身上。当蝙蝠飞到其他植株采食花粉或花蜜时,也就完成了传粉过程。绝大多数小蝙蝠亚目的蝙蝠捕食昆虫,它们是数量巨大的夜行性昆虫(包括蚊、蛾及许多鞘翅目害虫)最重要的控制者。研究表明:一只蝙蝠每个夜晚能吃掉相当于三分之一自身质量的昆虫,这样,一只20克的蝙蝠一夜可吃掉200-1000只昆虫,同时蝙蝠又是另一些食肉动物的捕食对象,捕食蝙蝠的动物很多,包括猴子、狐猴、浣熊、负鼠、猫、猛禽、蛇和一些其他种类的蝙蝠等,其中鸟类和蛇是主要的捕食者。在美洲及非洲中部和南部至少有五种蛇捕食栖息在岩洞和树洞中的蝙蝠。鸟类大多数于黎明在蝙蝠捕食返回时进行捕食,蝙蝠通常被带到栖木上被吃掉,但是有些鸟类为了增加捕食时间而在飞行中吃掉蝙蝠,这些鸟类捕获蝙蝠的量最多可达每日食物需求量的50%。

科学价值

蝙蝠是人类的良师,人类通过模仿蝙蝠的回声定位系统发明了雷达。某些国家研制的隐形飞机,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蝙蝠的拷贝。

经济价值

在医学上,从吸血蝙蝠唾液中提取的抗凝血蛋白质溶解血栓的速度比一些临床所用的药物快一倍。而食虫蝙蝠的粪便在中药中被称为“夜明砂”,有清热明目的功能。蝙蝠集居地积累的排泄物多个世纪以来一直被人类所利用,在许多热带国家,它是一种经济的、优质的农业肥料。

相关文化

人类很早就认识蝙蝠,有些民族很喜欢蝙蝠。在中国,由于“蝠”与“福”同音,蝙蝠是吉祥的象征,可称是中国吉祥物,画有或刻着蝙蝠的礼物常用来祝愿幸福和好运。美国有蝙蝠侠,欧洲有蝙蝠为形象的吸血鬼等等。不要应为偏见去误解它们!


温馨提示: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它们不属于餐桌。


蝙蝠属于哪种科类动物(脊索动物门哺乳纲动物)(1)


蝙蝠属于哪种科类动物(脊索动物门哺乳纲动物)(2)


蝙蝠属于哪种科类动物(脊索动物门哺乳纲动物)(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