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岁的非遗传承人和平,用有着悠久历史的鹰骨笛,在上音歌剧院的舞台上奏响第一个音符。观众的思绪随着音乐飘到雪山之巅,看见雄鹰振翅飞过。

7月3日,“手牵手·心连心——《从黄河到长江》主题音乐会”在上海音乐学院歌剧院举办公益首演。原创钢琴与民族器乐组曲《黄河源》拉开序幕,这也是果洛州第一支室内乐团队“阿尼玛卿组合”的首次亮相。

马头琴和排箫合奏老鹰之歌(牛角琴与钢琴合奏)(1)

“阿尼玛卿”是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雪山乡境内海拔最高的雪山,山上的冰川融水汇入黄河支流。在藏语里,“阿尼”意为先祖老翁,亦有幸福、博大之意思,“玛卿”意为黄河源头最大的山,也有雄伟壮观之意。

这支由西洋乐器钢琴、江南丝竹乐器竹笛和诸多非遗乐器、原生态人声组成的室内乐团,巧妙融合了古老的藏族乐器,演绎出从黄河到长江波澜壮阔的历程。此次演出之后,阿尼玛卿组合将随整台音乐会赴西宁、果洛、北京等地开启全国公益巡演。

挖掘非遗,组建汉藏融合乐队

今年是上海对口支援果洛州第11个年头。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地处国家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核心地带,黄河横贯果洛州五县,流程长达760公里,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当地的生态文化、格萨尔文化意蕴深厚,2014年7月,国家文化部批准设立格萨尔文化(果洛)生态保护实验区。

果洛州文体旅游广电局局长赛措介绍说,作为上海与果洛重要的交流交往方式,多年来,两地以文化为媒,交流交往日益深入,格萨尔藏戏展演、非遗展示、民族文艺表演等一系列活动在沪果两地开展:“作为国家级的格萨尔文化生态保护区,果洛是格萨尔文化的富矿区,有说唱艺术、国家级的格萨尔传承艺人,这里有着说不完、画不完的格萨尔。”

去年,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主任刘照陆与上海音乐学院青年教师汤声声,应青海省委邀请出席首届“智汇三江源·助力新青海”人才项目洽谈会,并作为柔性人才项目引进签约果洛藏族自治州,帮助加强当地的文艺团队建设。刘照陆介绍,上海音乐学院历来有着深厚的民族情结,上世纪50年代,便开设少数民族班,开启民族音乐教育的先河,招收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音乐人才,培养了才旦卓玛等一大批优秀的少数民族歌唱家。

从去年到今年,上音专家团队在果洛州调研与采风的过程中,与当地艺术家交流时萌生了一个想法:创建一支中西合璧、汉藏融合的乐队。刘照陆觉得,当地艺术家的歌唱就像皑皑雪山,自然、纯粹,有一种纯真朴实、直抵心灵之美。通过一定的音乐专业训练,会带来更多惊喜和可能。

马头琴和排箫合奏老鹰之歌(牛角琴与钢琴合奏)(2)

人们熟知藏族人民能歌善舞,实际上,藏族音乐也是藏族人民血液中不可或缺的生命元素,在藏族民间,吹、拉、弹、击乐器俱全,在牧场、民间和寺院,不同的器乐能以不同的性能和色彩演奏乐曲。赛措告诉第一财经,这些乐器当中,亦有不少濒临失传的非遗乐器,对乐器的收集、保护和传承迫在眉睫。因此,将这些民间传统乐器搬上舞台,展示它们与众不同的魅力便成了艺术家们共同的愿望,而组建一支乐队,是将这些乐器保护和传承下来的最佳方式。

2021年初,汤声声担任果洛州民族歌舞团特聘艺术顾问,创建了果洛州第一支钢琴与民族器乐室内乐团队“阿尼玛卿组合”,并创作了原创钢琴和民族器乐组曲《黄河源》。

据了解,阿尼玛卿组合中使用了钢琴以及多种民族乐器,其中包括江南丝竹乐器竹笛,500多年历史的非遗乐器“玛曲牛角琴”,非遗乐器藏族鹰骨笛,上千年历史的非遗乐器德钦弦子,1856年以前诞生的非遗乐器“龙头琴”,一直流传在西藏地区、出现于公元9世纪的达玛鼓,以及吉祥海螺、打击乐器“丁夏”、原生态人声等。

西洋乐器与民族乐器的融合并非一蹴而就,在组建当中遭遇了许多困难,仅是调式的配合就历经无数次的磨合。在汤声声看来,最终能够完成组合的搭建和创作,是因为团队的成员之间一直互相商量,互相学习。组合艺术总监、果洛州民族歌舞团副团长才旦此次在乐队中担任竹笛演奏,他对乐队中使用的各种乐器如数家珍,熟稔它们的前世今生。

在才旦看来,鹰骨笛定是不可或缺的:“雪山最高的就是天空,天空中飞的就是雄鹰,雄鹰代表着对吉祥的向往。”鹰骨笛是因由秃鹫的翅膀骨制作而得名,常用于独奏,是一种“色彩乐器”,因此在融入组合的时候遇到了调式上的困难。为了能够与钢琴的调式融合,和平制作了多根鹰骨笛,他是玛曲牛角琴的传承人,同时也会演奏和制作多种非遗乐器,他制作并演奏的鹰骨笛为《黄河源》拉开意境悠远的序幕,并成为乐章中表现雪山意境的关键乐器。

阿尼玛卿组合队长土旦金巴擅演奏龙头琴,也能够不间断吹奏吉祥海螺,他掌握了需要极高天分才能习得的循环换气法,在《黄河源》的第四乐章,吉祥海螺的乐音与带着远古的回想,象征着和平的祈愿,赢得了观众的掌声。组合中,承担弦乐功能的是德钦弦子和牛角琴。“过去我们提到弦乐就会想到二胡,这次使用德钦弦子、牛角琴。希望能够更好地传承藏族民族乐器和音乐,作品里使用了许多藏族民族的旋律素材,包括史诗格萨尔说唱的旋律,民间的曲调和民谣。”汤声声向第一财经表示。

用现代方式演奏传统乐器

为了能够创作出体现民族特色的乐章,汤声声几度登上海拔五千米的阿尼玛卿雪山,她觉得,对于创作者而言,身临其境是很重要的。她记得冬天在雪山上采集风的声音,脸冻僵了,整个人的状态却很亢奋:“你来不及考虑缺氧的痛苦,阿尼玛卿雪山上的天空和太阳,和山脚上看到的完全不一样。太阳非常大的一个,好像就在你面前,光芒是七彩色的,云走得特别慢,就好像一直没有移动,天空是湛蓝湛蓝的。”

那几次雪山采风的经历,对汤声声而言是巨大的收获,为她打开了灵感的大门,找到了旋律和音乐的感觉。在《黄河源》中,有一段悠扬动人的旋律,源自一段当地所广为流传的歌颂阿尼玛卿雪山的旋律。“我们是原创组曲,但同时也要发挥地方的特色,要将乐器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将地方特色予以保留。”汤声声说。

才旦告诉第一财经,实际上,此次乐队使用的一些非遗乐器留下的视频资料十分有限,艺术家们需要在演奏当中不断摸索,比如曾失传,直到公元17世纪才再现于宫廷乐队的达玛鼓,便是在这次排演当中,配合乐曲的节奏改良了演奏方式,在演奏中加强了情绪表达功能。

传统乐器与西洋乐器相结合,需要既能展现民族韵味,也与时代审美接轨,这群演奏家,通过此次乐队的组建、乐曲的排练,不断精进传统乐器的演奏方式,将这些传统乐器用更现代的方式演奏出来。在器乐之间相互磨合、创造美好旋律的过程中,民族乐器的演奏方式也在不断演进,在演进当中获得更持久的生命力。刘照陆表示,任何事物都需要与时俱进,传承历史的同时要服务于现代需要。“将先进的演奏方式与古老的民族乐器融合,一定可以绽放出不同的色彩。在绽放的过程当中,不断传承、提升和发扬。”

马头琴和排箫合奏老鹰之歌(牛角琴与钢琴合奏)(3)

在《从黄河到长江》主题音乐会上,在阿尼玛卿组合所展示的震撼人心的演出之外,还有由果洛州民族歌舞团带来的以生态保护为主题的精彩原创民族舞剧《牧人》、原创大型民族音诗《长江颂》,以及上海音乐学院交响乐团、上海音乐学院音教系合唱团和果洛州民族歌舞团联合演出的包括《我们曾经唱过》《美丽的果洛我的家》《长江之歌》等歌曲,整场演出人员超过150人。

“藏族人民载歌载舞是天生的本领,在中国古老的音乐学院的校园展示来自果洛的声音,在上海乃至国内的主流舞台上展现他们的舞蹈和乐器,这是美妙的时刻。”刘照陆觉得,在上音歌剧院的舞台上,既可以有威尔第的《茶花女》,同时也应该有各个民族优美的乐音。他一直记得在果洛州所体验的心灵的洗礼:“这是我们祖国秀美的山河,不同民族的人民都是那么淳朴,能歌善舞;山河地域辽阔,我们相隔很远,但是可以创造一个共同的舞台,让大家在一起碰撞、融合,钢琴和民族乐器、原生态歌声冲击在一起,一切都是这么美,有历史、有传承,有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