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地北大拜年#今天是大年三十,首先祝福各位网友新年好。我生活在今天的幸福时代,我的父辈爷爷辈没这么幸运,他们生活在战乱时代或者国家还不富裕的时代。每当读历史,读到东汉末年,因连年瘟疫人口急剧下降,十室九空;读五胡乱华,胡人四处杀汉人,甚至把汉人当“两脚羊”杀来吃掉;读蒙古灭宋,陆秀夫背着少帝赵昺投海自尽,十几万南宋军民投海。我总是想,无论是多么混乱的年代,那个年代死掉了多少人,但总有一位我们的祖先在那时艰难的活了下来,他们是怎么活下来的?无论是周文王时代,无论是孔孟时代或者战乱时代,毕竟有我们的祖先和他们共同的生活过。根据我学到的知识,我们知道我们肯定是一代代延续下来的,并不是直接由猴子变来的,或者平白无故而来的。学习中华民族的历史,也是学习我们自己祖先的生活史,有余力的话,还是很有必要的。

孙子兵法不战而屈人之兵最高境界(不战而屈人之兵)(1)

抄写原文

书归正传。貉(mò)稽说:“我被人家说得很坏。”孟老夫子说:“没有关系。士人讨厌这种多嘴多舌的人。《诗经·邶风·柏舟》说过:‘烦恼沉沉压在心,小人当我眼中钉。’这是形容孔子一类的人。《诗经·大雅·绵》又说:‘所以不消除别人的怨恨,也不失去自己的名声。’这是说的文王。”

孙子兵法不战而屈人之兵最高境界(不战而屈人之兵)(2)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

貉稽:姓貉名稽的一位官员。理:顺也。悄悄:忧貌。愠(yùn):恼怒,怨恨,和下文愠一个意思。《论语》开篇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可见愠字在古代使用频率很高。肆不殄(tiǎn)厥愠,亦不殒厥问:见《诗经·大雅·绵》;肆,故,所以;殄,灭绝;厥,那个;愠(yùn),恼怒,怨恨;问,通“闻”,声誉。

孙子兵法不战而屈人之兵最高境界(不战而屈人之兵)(3)

愠字使用频率很高

这位叫做貉稽的人,说出了一个大家普遍会遇到的问题,那就是被人说坏话、被人不理解。老夫子说,没事的,真正君子是很讨厌那些说人坏话的人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境遇,对同样一件事,有不同的理解都是真正常的。但孔子当上大司寇,立马杀掉一个叫少正卯的人。这个少正卯当时的学生并不比孔子少,在鲁国是很有影响力的。

孙子兵法不战而屈人之兵最高境界(不战而屈人之兵)(4)

诛杀少正卯

少正卯的被杀,原因是这个少正卯的理论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是这种理论会引导人民走上歧路。比如说,生活中总有一些人,有一定的好名声,理论水平很高。可他一旦掌握权力,他的理论和能力并不能带领人们发家致富,而是带着人们走看似合理的发财路,并且是不归路。农村历届选出的村干部,哪个不是有点声望,可是有几个真正把村民带上富裕的道路。美国的历届总统,还不都是一个德行。不是正确的长期发展之路,一定不会太长久。

孙子兵法不战而屈人之兵最高境界(不战而屈人之兵)(5)

邪恶的理论会把人引向歧途

“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出自《诗经·邶风·柏舟》,意思是烦恼啊,烦恼,小人都把我当成眼中钉。全诗是讲一个被人说坏话,却无处述说的人的苦恼,是一首很美的诗篇。整篇都在说一个人被人不理解,却无处诉说的痛苦。一个人要行正道,总会促动别人的利益,总会有人不理解,这是很正常的。

孙子兵法不战而屈人之兵最高境界(不战而屈人之兵)(6)

《诗经·邶风·柏舟》

“肆不殄厥愠,亦不殒厥问”,出自《诗经·大雅·绵》,所以不消除别人的怨恨,也不失去自己的名声。这是什么意思呢?是指北方的昆夷经常侵犯西周,后来西周强大了,文王派人带着强大的军队从昆夷路过,这是亮兵,吓得昆夷再也不敢侵犯西周。这支军队路过昆夷,去和昆夷的邻国结盟的。你愿意恨我就恨我吧,我该结盟的结盟,继续扩大我的影响。

孙子兵法不战而屈人之兵最高境界(不战而屈人之兵)(7)

绵绵不绝

这就相当于有一个同事看不起你,你也不和他吵架,也不打架。就是在你家各种有权有势的亲朋聚会时,把他叫过来给你陪客人,这就相当于周文王亮兵,不战而屈人之兵。还能加强亲朋好友之间的联系,这就应该是周文王的“肆不殄厥愠,亦不殒厥问”吧!#济宁#​#70后的头条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