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被吼过的孩子胆子很小(与新生儿打交道近三十年)(1)

曾凌空的办公室就在新生儿内科病房旁,平时除了上门诊,他大量的时间都是泡在病房里守护孩子们。看着住院时还饱受病痛折磨的小婴儿,出院时已变得白白胖胖,曾凌空就觉得非常幸福。

武汉儿童医院新生儿内科医生曾凌空,学生时代就立志从事新生儿科工作,至今在该领域深耕近三十年,无数危重新生儿在他手中转危为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做新生儿科医生一定是有情怀有理想的”。如今曾凌空正在用心用情践行着党的二十大精神,护卫新生儿健康成长。

能理解宝宝们的“婴语”

没有被吼过的孩子胆子很小(与新生儿打交道近三十年)(2)

记者|余睿 海报策划|马梦娅 设计|胡欣

10月19日,在曾凌空的门诊病房内,一位“特殊”患儿引起了记者关注。这位名叫剀剀的孩子已经三岁了,为何会到新生儿科看诊?剀剀的妈妈毛女士告诉记者,孩子两个月时生了一场病,自己慕名找到了曾凌空,“原本以为专家会很高冷,没想到曾医生非常耐心,看诊、复诊,他都会一字一句将孩子的病情讲给我听”。

毛女士说,剀剀很调皮,有时候还会伸手去动医生的听诊器,曾医生非但没有出言责备,反而还鼓励孩子长大也做医生。“虽然剀剀已不算新生儿,但孩子生病,我还是愿意来找曾医生。”

曾凌空坦言,自己并不是天生慢性子,耐心都是在工作中慢慢磨出来的。一个患儿背后是一双焦急的父母,面对家属,曾凌空总会要求自己说话慢一点,再耐心一点。

曾凌空说,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孩子的病情解释给家长听,是新生儿科医生的必修课。遇到便血患儿,曾凌空向家长解释,“肠道上皮就像一个城墙,现在城墙破损了,就引发肠道出血最终导致便血。”他告诉家长,治疗目的是让患儿的肠道得到修复,这样一来,即便没有医学背景,家属也能听懂病情。

即使是新生儿,曾凌空认为他们自有其表达方式,“孩子嘴里吐泡泡表示可能有肺炎指征,频繁吐奶或者有血便则代表胃肠道功能损伤……”与新生儿打交道近三十年,看一看、摸一摸、听听哭声,曾凌空能理解他们的“婴语”。

看门绝技省内绝无仅有

没有被吼过的孩子胆子很小(与新生儿打交道近三十年)(3)

曾凌空向科室医生交代工作。长江日报记者何晓刚 摄

无喉镜气管插管又称“盲插”,医生需要在不借助可视设备的情况下,将直径约3.5毫米的导管,插入直径不到5毫米的新生儿气管中。“盲插”难在哪?难在“盲”。曾凌空介绍,“宝宝的气管相对食道来说更细,眼睛看着都不容易插进去,而抢救时争分夺秒,气管多一秒插不进都可能导致孩子缺氧危及生命。”救治危重新生儿,“容错率”特别低,治疗就像走钢丝。

1992年曾凌空进入武汉儿童医院新生儿内科工作,跟门诊、查房、值班轮转……就这样在新生儿科工作了十多年后,见的病例多了,有了经验,曾凌空对新生儿气管插管技术也有了一些独到见解。

气管插管是新生儿抢救时运用的一项重要技术,传统气管插管需要使用喉镜辅助确认插管位置。曾凌空认为,传统技术有一定局限,如果不能离开喉镜辅助做到“盲插”,一旦遇到喉镜故障或没有喉镜时就可能延误治疗,而且对喉部发育畸形如喉裂、舌根后坠等困难插管,“盲插”更迅速、精确。

从2007年时开始,他带领团队摸索“盲插”技术。曾凌空表示,实习医生至少要实践三年才可能接触到插管,最开始是观摩学习,而后上模型反复演练,模拟插管过程,等到熟练掌握了喉镜插管技术,才能在此基础上去尝试“盲插”。

曾凌空坦言,“盲插”没有技巧,只有反复练习熟能生巧。“一名新生儿内科医生,从观摩学习到上手进行‘盲插’这个过程平均下来需要近十年。”

“在武汉儿童医院几代医生努力下,新生儿气管插管才被广泛运用到临床中,我们只是在前人肩膀上做着技术升级。”如今在曾凌空和同事们的努力下,“盲插”技术已成为武汉儿童医院新生儿内科医生的看门绝技,在湖北省内绝无仅有。曾凌空希望,未来“盲插”技术能够逐步推广,让更多患儿受益。

危重新生儿100%安全转运

没有被吼过的孩子胆子很小(与新生儿打交道近三十年)(4)

曾凌空在新生儿内科病房为患儿听诊。长江日报记者何晓刚 摄

几秒钟完成插管、4小时全程监测患儿动态,后背的汗水湿了又干……一次紧张的“生命接力”让曾凌空记忆犹新。

2018年6月3日晚8时许,一个求助电话打进了武汉儿童医院新生儿内科,黄冈一名早产患儿,出生3天无法进食,还出现了呕血、呼吸困难等症状,经过联合会诊和转运风险评估后,曾凌空带着团队坐上了前往黄冈转运车。

“看到孩子的第一眼就判断出情况不好。”躺在温箱中的患儿呼吸急促,面色发乌,曾凌空进一步为患儿检查发现,孩子肺发育不成熟,并且不排除有消化道畸形或新生儿坏死小肠结肠炎需尽快返回武汉详细检查。

为保证转运安全,在出发前,曾凌空需要为患儿做气管插管,通过外力帮助其打通呼吸通道,“出发前就要稳住患儿病情,尽量不要在路上进行任何操作,这样才能最大限度保障孩子的生命安全。”插管吸出痰液后,患儿呼吸好转,曾凌空将孩子放入温箱观察,半小时后,等到患儿状态稳定,才被转运团队小心翼翼地送上救护车开始转运。转运全程,曾凌空都盯在温箱边,时刻观察患儿的血氧饱和度。

救护车在高速上急奔90多公里后终于抵达武汉儿童医院,曾凌空记得回到武汉时已是深夜,但新生儿内科却灯火通明。

从2016年开始,武汉儿童医院新生儿内科启动危重新生儿转运工作,组建“守护新生儿”医疗转运团队,通过转运让湖北周边地区早产、低体重、重症新生儿获得更高水平的救治。

如今,“守护新生儿”医疗转运团队平均每年要转运省内外300多个危急重症新生儿到武汉接受治疗,影响力已辐射至河南、湖南等周边省份,凭借过硬技术,转运团队实现危重新生儿100%安全转运。

“武汉以我为荣,我为武汉代言。”党的二十大强调,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儿童健康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基础。我们服务儿童,是夯实健康中国的根基,是为中华民族的未来打牢健康基础。”作为新生儿科医生曾凌空深感责任在肩,“今后,我将牢记党的二十大精神,始终将孩子的生命和健康放在首位,不断钻研医术、修炼医德,把自己的全部爱心和热忱倾注到每个“小天使”身上,竭尽全力提供医疗救治,用心用情守护儿童健康,努力呵护好每个家庭的幸福和全社会的希望,以实际行动为建设健康武汉、健康中国作出应有贡献。”

(长江日报见习记者余睿 记者钟磬如)

【编辑:张靖】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