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如何被曹操所杀(4岁能让梨的孔融)(1)

《世说新语》中有一段故事,记载着东汉孔融少年时曾拜访名士李膺,这位李元礼先生对朋友圈要求是蛮高的,不是世家通好概不接待。孔融自称李家“世交子孙”,把李膺也说懵了,愣是不知道对方攀的是祖上哪门亲戚。孔融笑道:“先君孔夫子与李大人祖上老子有师生之谊,你我两家应该算‘累世交情’吧。”李膺与在场宾客无不对这位小才子叹服,称他小小年纪竟如此才思敏捷,“必伟器”,唯太中大夫陈韪摇摇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听到后笑着回敬道:“想必先生小时候一定很聪明吧?”一句话把陈大夫噎得够呛。

看来这位孔门后人真的是口才了得了。不过人们最先知道孔融这个名字绝不是在《世说新语》,而是脍炙人口的“孔融让梨”的故事——没错,大部分人在孩提时期都从大人那里听过这个启蒙故事,没听过的朋友也许是因为您儿时家境殷实,衣食无忧,应该是用不着谦让的吧。

不管孔融四岁让梨是出于天性还是学习,都可以说是把“谦让”这种传统美德很好地体现了出来,不愧为孔圣人的子孙。《易经》卦象中,唯“谦”卦六爻皆吉,谦让守礼,君子仁者之风。说起来,这确实比机变口才更值得保留传扬,也更能令自身积累福报。那么,长大成名之后的孔融又如何呢?

孔融如何被曹操所杀(4岁能让梨的孔融)(2)

几乎八个字可以概括:成也其嘴,败也其嘴。

许多人都有经历过类似场景,一场茶话会,席间七八人,一定有一个特别与众不同的家伙,神采飞扬,口若悬河,舌灿莲花,其余人只有听他演说的份,孔融若是在这样的场合,一定就是这样的人,这似乎是个只有一只耳朵却有两张嘴的名士,浑身充满了优越感。他能言善辩,善于评论时政,大约是以“贯口”的语速来担当新闻主播兼评论嘉宾,在当时被称为“议主”。

即便是对当时以狂暴著称的董卓,孔融也没怂,直接将对方骂个狗血喷头,董卓又不能真把这位孔圣之后怎样(事实上野蛮霸道的董卓意外地很看重名士,汉末第一音乐家蔡邕先生就对他很服帖),索性就将他逐到黄巾军余孽的北海做官,孔融也就被称为“孔北海”。

孔融如何被曹操所杀(4岁能让梨的孔融)(3)

只是在北海任上,孔融也没什么实质性的功绩,依旧是靠一张嘴点评世间百态。黄巾军屡次进犯,孔大人也只能感叹,“打雷啦,下雨收衣服啊”。猛将太史慈为了恩义,曾替他打了一架,但见过孔融本人后,只能心道,“不是一路人吧”,于是果断离去,为此,好像被同为当时“首席评论员”的许劭瞧不上,间接导致太史慈在刘繇帐下不受重用。

上到汉室贵胄的刘表,下至落寞苟且的马日磾,孔融都能毫不留情地抨击,罗贯中称孔融:“文章惊俗世,谈笑侮王公。”丝毫不假。然而他最不该得罪的,还是当时的权臣曹操。

曹操曾以天子名义让孔融持节钺出使袁绍,归来后孔融向曹操和荀彧备言袁绍本人之风度翩翩,麾下之人才济济,与其宣战是多么不明智。对于暗中紧锣密鼓地开始准备与袁绍开战的曹操,听过这话有多不爽,就只有他自己清楚了。

孔融如何被曹操所杀(4岁能让梨的孔融)(4)

然后,他居然给曹操推荐了一位“霜雪”奇才,就是比他还能损人砸挂的祢衡。祢衡骂人还要打着鼓点,骂的不但又损又狠,还很有节奏感。祢衡也只抬举孔融一人,只可惜他显然没有孔融的盛名,很快就死了,死得挺冤枉,也许也不冤枉?

最有意思的是,曹操打败袁绍,攻占邺城后,他的儿子曹丕被爆料了一则花边新闻:纳了河北第一美女甄氏为妻。孔融作为首席新闻评论员自然不免站出来调侃道:“昔年武王伐纣,就夺了纣王宠妃妲己赐给周公旦。”

曹操疑惑了:“还有这回事儿?我怎么都没听说过?”

孔融如何被曹操所杀(4岁能让梨的孔融)(5)

孔融笑道:“谁知道呢?我是想当然现编的,您就当是听个笑话吧。”孔少府针对曹氏父子“争美”的暗讽,估计令曹操心里早就将他杀死一百遍了。

平定河北的时候,曹操针对当时粮食产出情况下达了一项禁酒令,“杯中酒不空”的孔融很不买账,大书《难曹公表制酒禁书》。并嘲讽道:“暴君桀、纣以色亡国,难道还要禁男女之事吗?”让曹操愈发难堪。

然而曹操既然被称为“世之奸雄”,若真想收拾孔少府,只能用碾压来形容。孔融是个很注重名气身份的人,他爱评论时事是因为世人都重视他的评论,也给了他太多“灿烂的阳光”,几乎每一次都像是李膺家宴上的场景,成了众人焦点。于是自然而然,他就飘了。

孔融如何被曹操所杀(4岁能让梨的孔融)(6)

曹操就雇了个“水军头”叫郗虑的人,让他跟孔融对骂,自己反而从中调解。这家伙怎么可能是孔少府的对手?完败。于是,孔融更加膨胀,愈发不知收敛。

这时候,曹操作为丞相已经统一了北方,准备着手南下了。面对如日中天的曹丞相,孔少府更加敢于放言,这份胆色确实令人钦佩,但这份见识,却只能为自家埋下祸根。曹操觉得可以下手了,他恐怕有几十种方法可以杀孔融,但选择了最狠的一招——治了孔融一个不忠不孝之罪。

只因为孔融对于“孝道”问题上,按照王充的言论,又做出了惊世骇俗的见解,说父母之于子女止于“情欲”“瓶器”,虽说可能是无心之言,但刚好被曹操抓住了把柄,可谓是讽刺之极。相比之下,司马师杀夏侯玄,司马昭杀嵇康都是小巫见大巫了。

孔融如何被曹操所杀(4岁能让梨的孔融)(7)

在面对路的尽头时,他好像还没有自己的小儿子看得清楚。“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倘若孔融真的是有目标,有计划的反抗强权,又截然不同了,那必然是真正的勇士,可惜大多只是图一时快意,完全不通时务,更不可能懂得“在敌人统治薄弱处求生存”的先进理论。司马光曾评价孔融:“其所任用,好奇取异,多剽轻小才。”比起那个时代真正出人才的荀家、郭家、诸葛家、司马家,孔融这类人更像是时代牺牲品,是可怜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到底算不算被那位陈韪大夫言中了?

有意思的是,司马光的成长轨迹跟孔融很相似。儿童启蒙读物上,有“孔融让梨”就一定还有“司马光砸缸”。这个急中生智救人于危难,又极富于创造力的孩子,长大后成了个研经治史的古板道学先生,将善于发散创新思维的苏东坡与致力于变法改革的王安石均视为大敌,自己却再也拿不出新鲜东西了。

孔融如何被曹操所杀(4岁能让梨的孔融)(8)

我想,也许正是宋朝特有的政治环境塑造了成名之后的司马光大人,而他也以自己的风格巩固着这个有些蹩脚的封建王朝。然而汉末朋党间风评互捧的环境塑造了孔融,而孔融却被改变时代的曹操所扼杀。

时代能娇宠一个人,也能毁灭一个人。有时候娇宠与毁灭,又有什么分别呢?

作者:行云织梦

版权声明:本文由「鱼羊秘史」原创制作,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欢迎转发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