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曾经说过:我们能战胜国民党主要靠两个战场,一个是公开战场,一个是隐蔽战场,隐蔽战线虽然鲜为人知,但也是革命斗争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主席的这个评价非常正确,纵观我党的发展历史,几次生死攸关的时刻,隐秘战线都发挥出了重大的作用。比如1931年长征之时我军基本没有中过埋伏,除了指挥的杰出能力外,还有钱壮飞获取了国民党电报密码本的功劳。

隐秘战线上的同志虽然不用上战场,但危险程度更有甚之,他们时刻处于四周都是敌人的环境,神经天天都是紧绷着,因此这项工作非胆大心细者不可为!

今天就要说一位传奇的红色特工,他1937年奉命潜伏到了胡宗南身边,持续时间长达十来年。他深受胡宗南的信任,能接触到很多国民党高层的机密,从而也就为组织传递了很多重要情报。

毛主席高度评价了他的工作,认为他“一个人能顶几个师”。他的名字叫熊向晖。

他被周总理看中(他被周总理看中)(1)

熊向晖1919年出生于山东掖县的一个官宦家庭,他的父亲担任过掖县县长,家境不错的他自幼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1936年,熊向晖凭借优秀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中文系。

那个年代国家内忧外患,无数学子为了国家的将来走上了一条满是荆棘的道路,熊向晖也是在北平读书期间被内心的爱国热情引领,加入了共产党领导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

他在革命运动中表现得非常出色,那坚定的意志让学长蒋南翔和杨学诚都很佩服,因此推荐他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本人开始深入侵略中国。为了给国家留下种子,清华大学以及一众高校迅速迁至长沙组成了临时联合大学复课,熊向晖也是随行人员之一。

与此同时,为了抵抗外敌,国共两党进行了第二次合作达成统一民族战线。

他被周总理看中(他被周总理看中)(2)

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爬井绳”,第一次两党合作时,蒋介石的背叛让我党损伤极大,这种悲痛十年过去了仍记忆犹新。因此,我党在心里始终对蒋介石还是有提防,为了避免悲剧再次发生,高层决定派遣一些同志打入到国民党内部去。

筹备这项工作的人是周恩来,周恩来曾长期负责隐秘战线,所以知道一定要是爱国、敢于奉献、历史清白、长相端正、头脑灵活、记性很好、口才过硬的人才适合去潜伏。

熊向晖这些条件通通符合,再加上他对参与该工作非常积极,因此就被选中了。其实他本名叫“熊汇荃”,成为特工时才改名叫“向晖”,向晖二字意为身处黑暗,心向光明!同时也是时刻提醒自己勿忘使命。

在组织的安排下,熊向晖进入了湖南青年战地服务团。当时蒋介石的心腹爱将胡宗南正率部在湖南休整,就想从战地服务团这群爱国青年里挑选几个可用之才。

机会来了就要把握住,能力突出的熊向晖顺利通过层层选拔,得到了胡宗南的青睐,由此开始了人生中最特殊的时光。

他被周总理看中(他被周总理看中)(3)

胡宗南很快安排熊向晖进入了中央军校西安分校学习,1939年3月毕业后又把他调回身边当机要秘书。

最初熊向晖只是处理一些繁琐的文书工作,但他每次都完成得一丝不苟,加上他很会来事,没多久便摸清了胡宗南的日常喜好,通过刻意的附和,胡宗南将熊向晖引为知己,慢慢开始让他参与处理机密文电和军中公务。

1943年6月,总部位于莫斯科的共产国际宣告解散,这让蒋介石看到了机会。老蒋认为眼下没有了国际力量的支援,处理掉中共影响就会小得多。于是他秘密致电胡宗南,让胡做好闪击延安的准备。

为了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此事极为隐秘,国民党高层也只有寥寥数人得知。胡宗南为避免被我军察觉,还将两个军分成小股部队错开出发,等秘密部署完毕后的7月2日,确定了7月9日为突袭时间。

此事对我党来说是万分危急,因为八路军的主力部队全部外出抗日了,留守延安的只有一个旅,如果真的被胡宗南偷袭,那将会是灭顶之灾。

他被周总理看中(他被周总理看中)(4)

这时的熊向晖已是胡宗南的左膀右臂,所以国民党的突袭计划他全程都有参与,7月3日,他将老蒋的阴谋传给了另一名特工王石坚,再通过秘密电台汇报到了延安。

毛主席收到这个消息时也感觉到大事不妙,连忙召集高层商讨对策,思来想去,我党认为眼下正是全民抗日的关键时期,断不能进行内战使日寇得利。

因此中央决定一面从其他地区抽调兵力拱卫延安,另一面则公开宣扬此事,希望国民党能迷途知返。

7月4日,朱德公开致电胡宗南:“道路纷传,国府中央将乘国际解散机会,实行剿共。当此抗日艰虞之际,力谋团结,犹恐不及,若遂发动内战,破坏抗战团结之大业,则陷国家民族于危难之境。”

董必武随后就将这份电文抄送给了各国驻华大使馆和各大报社记者,将消息完全公之于众。群情激愤之下,蒋介石只好撤销了行动,毛主席为此松了一口气,大赞熊向晖一人能顶几个师!

他被周总理看中(他被周总理看中)(5)

本是绝密的事眼下却闹得路人皆知,蒋介石气得将胡宗南一顿臭骂,胡宗南也心中无奈,他怀疑是身边人出了问题。

某天胡宗南在与熊向晖聊天时突然就谈到了泄密之事,他问熊向晖有何看法。虽然胡宗南的表情如往常一样,但熊向晖知道这是在试探自己。

于是他镇定地进行分析,说此事泄露出去有几个可能,一是调动兵马粮草时被察觉,二是军队中有内奸,参与计划的都是师级以上的干部,如果真有叛变的,情况就危险了,一定要严查到底!

之后熊向晖给了胡宗南一份名单,里面是所有参与该计划的人员,他让胡宗南在暗中对名单上的人进行调查。他最聪明的一点是,这名单上也有“熊向晖”三个字,并没有急着把自己撇清关系。

胡宗南见他如此大义凛然,心中对他的怀疑就少了几分,后来有一个在共产国际解散时给毛泽东发劝降电报的人,被国民党误以为就是泄密之人。熊向晖的嫌疑彻底被洗脱,重又获得信任。

他被周总理看中(他被周总理看中)(6)

抗战爆发后,胡宗南从军中选出一批人,准备送他们出国留学,熊向晖也在其中。一开始熊向晖认为眼下正是关键时期,自己留在国内会更有用,所以想拒绝。

周总理知道后跟他说,这么好的机会如果拒绝,肯定会引起别人的注意。熊向晖只好答应了下来。然而还没等到他出国的那天,胡宗南又派人把他叫了回去。

胡宗南很严肃地告诉熊向晖,眼下党国有要事,出国留学只能延后了。随即胡宗南给了他两份上面写着绝密的文件,一是攻打延安的方案,二是国民党在陕北的兵力部署。

熊向晖极佳的记忆里派上了用场,他用很短的时间记住后,将信息通过王石坚传递给了中央,这使我党一开始就有了准备。

随后胡宗南与延安鏖战的期间,国军的动向源源不断地传递到毛主席、彭德怀那里,因此我军等于是有了天然优势。

当时两军交锋不仅仅是战场上,宣传渠道上也是互相口诛笔伐,周恩来一直通过无线电台在新华社发表文章,大肆地抨击国民党的黑暗统治。

他被周总理看中(他被周总理看中)(7)

然而国民党针对这种情况,从美国那边搞来了能侦测无线电台方位的新科技,并且在数日的侦测过后,已经锁定了周恩来等领导人的位置。

熊向晖得知此事后非常紧张,当时他人不在西安,联系不到固定的情报人员,经过思考后他决定兵行险遭。

他写了一封“信中信”发给王石坚的好友,明面上是一封与人唠家常的信,但里面还包着一封绝密情报。最厉害的是,熊向晖将这封信投进了“战区第一司令部长官专用”的信封里寄出。

但凡有人拆开看,熊向晖就必死无疑,明知如此凶险,他还是做了!这样的精神、情怀,崇高且伟大。

幸运的是,这封信顺利地送到了周恩来手里,中央立即转移并停用了无限电台。熊向晖的这个情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拯救了中央!

周总理也非常欣赏熊向晖,曾说:

我党打入国军内部的情报人员工作卓越,李克农、钱壮飞和胡底是前三杰;国共战争期间,又有三位突出的情报人员(熊向晖、陈忠经和申健),同样能敌万千军,创造了情报工作的奇迹。他们就是后三杰。

他被周总理看中(他被周总理看中)(8)

另一边胡宗南见战事没有进展,便按照最初的计划安排熊向晖等人出国了,熊向晖在美国进行了两年多的深造,新中国成立后他也拿到了硕士学位回国。

1949年11月6日,周总理在中南海设宴邀请了国民党元老张治中、邵力子、刘斐等人,熊向晖也受邀参加了这次独特的聚会。

张治中他们一见到熊向晖非常惊讶,连忙询问熊向晖是何时起义的。一旁的周总理听后大笑:他不是起义,是归队!

这些原国民党要人这才恍然大悟,直言难怪胡宗南老是打败仗,同时也感慨共产党在情报工作上的出色。

重新归队的熊向晖开启了一段新的生活,他在新中国外交事业上继续做出重大的贡献,很多重要场合都有他的身影!2001年,中央电视台为庆祝建党80周年播放了《一个人顶几个师》,就是为了让大家了解他!

2005年9月9日,熊向晖病逝,享年86岁。

他被周总理看中(他被周总理看中)(9)

有的人在台前风光无限,有的人在幕后默默无闻,但是,他们都一样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