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 彭理福 北京白云观

道教斋醮科仪之中,有两个天尊圣号,即“金真演教天尊”“全真演教天尊”,二者一字之差使得有些道长认为后者是对前者的篡改,并认为其中不少是正一的经典,遂将“金真”改成“全真”两字,鉴于此贫道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也做一个补充,以择来者之心。

道祖天尊是何修为(念了那么久的全真演教天尊)(1)

一、何为“金真”?

据《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解释“金真朗郁,流响云营”一句时,道教四位宗师有以下解释。

严东祖师曰:金真者,自然之章。梵天神人飞游太极之上,玄歌无量之音,激爽灵风之气,拂扬洞章之曲。太和玉女于华都之门而和神人之歌,流响庆云之宫,故曰云营也。

薛幽栖曰:金真者,即金真玉光也。此是天尊之身光耳。郁者,光耀也。营者,凝聚也。既泛景大霞之中,故金真焕烂,吟咏洞章之句、云合烟凝者也。

李少微曰:金真,金简真文也。昔真文始现结于玄空,莹发光芒,刻书金简,故明朗郁郁然也。云营,云宫也。百玉容堂在玄都龙山之上,言上帝高吟金简,清音响亮,流入云宫。

成玄英曰:金真者,刻金纪录真文。朗者,真文书字明朗也。郁者,明盛之貌也。云营者,玄都之内百玉置立容堂之名也。其堂在龙丘山之上。流响者,将明众圣啸咏,响彻云营宫中,故云流响云营也。

这四位祖师在注释中表达形式各异,但“金真”指的是“金简真文”这一点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关于“金真”一词在其它道经中还有很多记载,此处不再引用,金真实指道教的三洞经典,故“金书真文”简称“金真”。此外对道经还有“云笈”、“天章”、“宝文”、“玉纬”、“金函”等高贵之雅称,奉为“无上经宝”,在各玄门宫观的藏经楼长年供养。

道祖天尊是何修为(念了那么久的全真演教天尊)(2)

二、何为“全真”?

道教使用“全真”一词要比使用“金真”一词早得多,道教的《南华真经》中早已出现,之后晋、魏、唐、宋、元历朝皆有沿用。

《道藏·南华真经》盗跖篇云:“子之道狂狂汲汲,诈巧虚伪事也,非可以“全真”也,奚足论哉!”

《晋书·嵇康传》云:“嗟余薄祜,少遭不造,哀茕靡识,越在襁褓。母兄鞠育,有慈无威,恃爱肆姐,不训不师。爰及冠带,凭宠自放,抗心希古,任其所尚。托好《庄》《老》,贱物贵身,志在守朴,养素‘全真'。”

《唐高祖李渊·沙汰佛道诏》门下:“释迦阐教,清静为先,远离尘垢,断除贪欲。所以宏宣胜业,修殖善根,开导愚迷,津梁品庶。是以敷演经教,检约学徒,调伏身心,舍诸染著,衣服饮食,咸资四辈。自觉王迁谢,像法流行,末代陵迟,渐以亏滥。乃有猥贱之侣,规自尊高;浮惰之人,苟避徭役。妄为剃度,托号出家,嗜欲无厌,营求不息。出入闾里,周旋阛阓,驱策畜产,聚积货物,耕织为生,估贩成业,事同编户,迹等齐人。进违戒律之文,退无礼典之训。

至乃亲行劫掠,躬自穿窬,造作妖讹,交通豪猾,每罹宪网,自陷重刑,黩乱真如,倾毁妙法。譬兹稂莠,有秽嘉苗,类彼淤泥,混夫清水。又伽蓝之地,本曰净居,栖心之所,理尚幽寂。近代已来,多立寺舍,不求闲旷之境,唯趣喧杂之方。缮筑崎岖,甍宇舛错,招来隐匿,诱纳奸邪。或有接近廛邸,邻迩屠酤,埃尘满室,膻腥盈道。徒长轻慢之心,有亏崇敬之义。且老氏垂化,本实冲虚,养志无为,遗情物外。‘全真'守一,是为元门。”

《晋书》卷九十二《文苑列传·曹毗》著对儒以自释。其辞曰:“或问曹子曰:夫宝以含珍为贵,士以藏器为峻,麟以绝标奇,松以负霜称隽,是以兰生幽涧,玉辉千仞。故子州浮沧澜而龙蟠,吴季忽万乘以解印,虞公潜崇岩以颐神,梁生适南越以保慎,固能“全真”养和,夷迹洞润,陵冬扬芳,披雪独振也。”

《金莲正宗记》曰:“是教也,源于东华,流于重阳,派于长春,而今而后,滔滔溢溢,未可得而知其极也。”

由以上语典可见,自南华真人以来,历代学道之士都在以“全真”为准则,逐渐完善自我。由此推知,无论东华帝君、钟离正阳帝君、吕祖纯阳帝君、以及后面的南宗北派各位祖师的修行,都没有离开“全真”思想。所以后世修行之不明理者,无故强分宗派,恶意攻击全真教,实为不该。世俗或有为利益而诋毁全真者,口说弘道而实是败道之徒。知错者,速速忏悔,以免深陷恶途,迷失自我。怙恶不悛者,亦当引以为戒。一言以蔽之,全真正教,嗣太上老君遗教,秉东华帝君演教,承正阳帝君、纯阳帝君二祖传教,重阳帝君开宗,长春真人金庭建醮、雪山论道、大都演教,可谓道证三天。通过上文可知“金真”、“全真”这两个道教名词,它们之间不存在所谓篡改的关系,二者皆是道教的信仰和修行的方式之一。

道祖天尊是何修为(念了那么久的全真演教天尊)(3)

争议之中的意料之外

道教的斋醮科仪,早在宋元之前就已成熟,“金真演教天尊”在《灵宝领教济度金书》、《灵宝玉鉴》、《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真经注》、《玉箓大斋三日九朝仪》、《上清灵宝大法》、《太乙火府奏告祈禳仪》、《太上三洞表文》等中早已存在,俯拾皆是。如果妄加改动者,则不合古法,祖师又怎能不慎改之?

看来问题是出在“全真演教天尊”上了。“全真演教天尊”,应当是区别于道教另一大宗派,正一派的标志之一。元好问《紫微观记》描述了当时全真教传播的盛况:“南际淮,北至朔漠,西向秦,东向海,山林城市,庐舍相望,什百为偶,甲乙授受;牢不可破。”作者对这种盛况的形容,是对道教祖师演全真之教的实况描述,故有“全真演教天尊”之称的全真教义,实际上,“全真演教天尊”是丘祖圣号,这在丘祖宝诰中可以看见,此处不再赘述。

在全真科仪方面,使用“全真演教天尊”这一圣号的科仪很少,只在传戒科仪、丘祖科仪和有关全真传承等方面的科仪中使用,其它科仪中很少出现,甚至可以说是几乎没有。全真《开坛科仪》中有句“全真演教谈玄妙”,有人改为“正一演教谈玄妙”,实在是哭笑不得,改为正一就是正一科仪吗?正一道友们用吗?正一道长们认可吗?道教正一派有自己传统的《开坛科仪》,各位道长是不会用的,同时也不会认可。而在《送神科仪》任意加几段香文,让人读了之后,第一感觉是体系混乱,不知是在开坛请神还是在圆满送神,这样误差现象的出现,真是令人费解。

诚然,“全真演教天尊”这一圣号没有被收入明《道藏》,这不足为奇,有清一代没有修藏,造成了很多道书典籍无法入藏,都成了藏外宝典。自1994年以来,如果没有《藏外道书》问世,恐怕时至今日,很多道书都在书的江湖里飘荡,成为《道藏》之外的流浪儿,她们永远回不了家,因此不能以入藏与不入藏为评判标准。可喜的是400多年之后的今天,不但《中华道藏》下降人天,再过若干年《中华续道藏》也会降福泽与芸芸众生。事实证明“金真演教天尊”和“全真演教天尊”根本就是两码事,我们不能拿“金真演教天尊”的教义思想,去定格“全真演教天尊”的内在含义,相反亦是如此。绝大部分天尊是不需要解释的,强解释必定产生认识上的局限,并且局限后人,现在流行对有些内容做太多太细的解释,贫道认为这未必是好事。

(彭理福,常住兰州白云观,甘肃省政协委员、甘肃省道教协会副会长、道教全真派著名高功法师。原标题为《金真与全真之释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