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叔叔拿着钱,对我把头点,我高兴地说了声:叔叔,再见!”

一分钱儿歌小学生(谁说儿歌唱的就是)(1)

这首家喻户晓的儿歌,通过纯真浅白的歌词传递了拾金不昧的优良品德,成为一代代国人童年的美好记忆。但在最近流传的一张朋友圈照片中,某地音乐书上的《一分钱》被改成《一元钱》,引发了不少讨论。

有人调侃,连儿歌的歌词都“通货膨胀”了;有人质疑,经典怎能遭遇如此改编。

《一分钱》儿歌已多年没有在课本上出现,修改歌词并不像教材课文那般严肃。同时,一分钱硬币在生活中已难觅踪影,小朋友们捡到一分钱的概率微乎其微,甚至可能连见都见不着。从抠字眼的角度看,《一分钱》改词的初衷可以理解。

一分钱儿歌小学生(谁说儿歌唱的就是)(2)

初衷虽不坏,但改编这首经典依然是一种欠妥的行为。应该看到,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这首儿歌中一分钱的象征意义教育意义都远远大于实际意义,绝不是就钱论钱。与时俱进通货膨胀式改词,其实相当机械,甚至弄巧成拙。

《一分钱》为什么能口口相传,能经得起岁月打磨?就因为那种鲜明的民族特征和纯真的时代感。中国人向来讲究勤俭节约,即便一粒米、一张纸,古人都在孜孜不倦地劝导人们要节省。《一分钱》教育孩子:不论金钱多寡,都应当拾金不昧。如今,将“一分钱”傻傻地改为“一元钱”,完全改掉了儿歌的初衷和原味儿,不能说不是一种遗憾。

一分钱儿歌小学生(谁说儿歌唱的就是)(3)

“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哼唱儿歌不是娱乐消遣,更是一种人格教育。愈是经典的儿歌,教育意义愈是出众,对其修改愈应谨慎小心。时代在发展,儿歌当然需要与时俱进,但不是简单机械的胡改。变“一分钱”为“一元钱”这类肤浅的改编,还是少些为好。

*本文由树木计划支持,长安观察出品,首发在今日头条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