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游县级文物点 光绪年间陕西麟游县志记载县城的沿革(1)

麟游县级文物点 光绪年间陕西麟游县志记载县城的沿革(2)

光绪陕西麟游县疆域图

沿革

麟游县级文物点 光绪年间陕西麟游县志记载县城的沿革(3)

麟游,古时为雍州地域,名称为杜;殷商时,公刘季居住在杜;《齐诗》记载,公刘为了躲避戎狄的侵略,因而迁居至杜与漆沮的地方居住;

周朝时,此地域属于岐,周平王东迁后,将岐和丰的土地赐给了秦,因此为秦国的管辖地域;

秦朝时,秦始皇并天下后,设立郡县,将京畿的区域称为内史,而杜属于内史管辖;

汉朝时,汉景帝将内史更改为左内史和右内史,而此地属于右内史郡;汉武帝时变更右内史为右扶风郡;献帝时撤销扶风都尉,设置汉安郡,杜阳县及漆县,而漆县在杜阳的西边;《汉书》记载,漆水出至漆县;《水经注》记载,漆水出自杜阳;

后汉初年杜阳县开始作废;永和二年后又恢复为杜阳县;

魏朝时,变更右扶风郡为扶风郡,仍然管辖杜阳县;

晋朝时,更改扶风郡为秦国郡,而杜阳县又作废;

后魏时,更改秦国郡为平秦郡,没有恢复杜阳县;

隋朝时,义宁元年开始设置为凤栖郡,后来因为宫中出现白色麒麟的祥瑞之兆,而更改凤栖郡为麟游郡,并同时设置了麟游县,而麟游县的名称自此而开始使用;大业初年,在麟游县西边设置了普润县,而普润县的地域为汉朝时的漆县之地,并归属扶风郡管辖,后又改为麟游郡管辖;

唐朝武德初年,郡作废,新设置麟游州;贞观中年州又作废,为麟游县;并归岐州管辖;天宝年间更改归扶风郡管辖;至德年间又更改归凤翔郡管辖;而普润县一直隶属于凤翔郡管辖,未有改变;

麟游县级文物点 光绪年间陕西麟游县志记载县城的沿革(4)

五代时,麟游县和普润县一同隶属于凤翔郡,归关西道管辖;

宋朝时,设置秦凤路,以管辖凤翔郡,麟游县归凤翔郡管辖;

金朝时,设置天兴军,并管辖麟游县与普润县;

元朝时,撤销普润县,并入麟游县,并仍然归凤翔郡管辖;

明朝时,同前朝相同,未有改变。

疆域

宽为一百七十里,长为一百二十里,东至乾州,南至扶风岐山,西南至凤翔,西至千阳,北至甘肃灵台;旧治设置十六个里,现今管辖七个里。

城池

麟游县级文物点 光绪年间陕西麟游县志记载县城的沿革(5)

光绪陕西麟游县城池分布图

府厅州县志记载,原故城在现今县城的西边,贞观六年迁移至现今所在地,因此古城应当在九成宫,而现今所治为唐朝城池遗址,旧志称元朝以前为隋唐时所建的城池;

麟游县级文物点 光绪年间陕西麟游县志记载县城的沿革(6)

明朝景泰年间,知县按照唐朝时的旧城重新修筑城池;天顺年间知县凭山险峻而增修外城,城池周长为九里;崇正七年流贼攻陷城池,使得城池破败难以保障;于崇正十年时,知县奏请安装旧城池的加固新筑城池,经过八个月才完工。

麟游县级文物点 光绪年间陕西麟游县志记载县城的沿革(7)

清初康熙年间,知县开始维修加固城池;乾隆三十六年知县奏请维修资金九千六百七十金,大修城池,周长仍为三里一分,高为三丈,城墙底部宽为二丈,城墙顶部宽为一丈二尺,四面修有三道城门,城池为土筑,城门为砖修葺而成;东北及西北角城壕宽一丈有余,深也为一丈,正南面及东西南面城池角下为悬崖,深至十余丈,因而没有濠池;道光二年知县恢复修建城墙垛及门栅,恢复如旧;城池东城门名称为武川,西城门名称为获麟,北城门名称为邠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