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zhǔ)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了!

一个古城遗址

究竟为什么这么重要?

这里有你想要的答案。

01

良渚“文化”与“文明”之重

人们通常以为,中华文明的核心在中原。然而,5000年前,印象中“荒蛮”的南方,居然有一座庞大的远古都会——“良渚”。

良渚遗址的发现

我能重新认识你的名字吗(今天还念不对我的名字)(1)

良渚反山王陵

摄影/潘劲草

一眠数千载,浙江杭州的良渚遗址被一个24岁的年轻人悄然唤醒。

1936年,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馆员施昕更,基于对家乡良渚镇周边遗迹遗物的“狂炽兴趣”,“终日踯躅于田野阡陌之间”,埋头作考古调查。从黑色有光陶片,到石器、黑陶等大量古物,在他“不以为苦”的探寻下,掩藏在良渚这片土地上的神秘面纱,被首次揭开。

☞良渚文明

“良渚文明”说起来比较抽象。按照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赵辉教授的解读,“‘国家’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社会组织,当然也是文明成就的一部分,从这一角度来说,‘文明’与‘国家’是同义词”。

文明的标尺——冶金技术、文字与城市

我能重新认识你的名字吗(今天还念不对我的名字)(2)

在瑶山祭坛平整的顶部,通过挖沟填筑的形式,做出了规则的“回”字形灰土框。每年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这四个特殊的日子,太阳都会在祭坛固定的方位升起和落下,它有着“观象台”的功能,是良渚先民懂得“观象纪年” 的证据(摄影/潘劲草) 。

现代考古学是在西方成长起来的,考古界往往将城市、冶金技术与文字视作文明的标尺,如果某地具备了这三个要素,就表示已经诞生了文明与国家

不过,世界各地文明的发展道路千差万别,文明要素也不尽相同。在中国,要想准确找出文明的遗痕,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西方传统”的文明指标加以调整。

冶金

说到冶金,世人首先想到的,大概非铜即铁。良渚不像世界上其它文明古国那样,早早诞生了青铜器,但宏阔的城池、高台上的宫室、等级森严的大墓……却毫不逊于其他文明,而种类繁多、体量庞大、精美异常的良渚玉器,制作成本及难度,恐怕也可与青铜器媲美。

我能重新认识你的名字吗(今天还念不对我的名字)(3)

良渚先民营建莫角山宫殿复原场景

摄影/泓伊

文字

换句话说,原始的文字在良渚已经萌芽。施昕更通过科学发掘,在1937年、1938年发表的考古报告《远古文化遗址试掘简录》《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中,公布了他发掘出土的5个陶器刻符,并认为这便是良渚的记号文字。上世纪70年代后,良渚文化分布区域内各遗址又陆续出土了数量不等的“记号文字”,它们主要以陶器为载体,少数则出现在石器上。有专家认为,这些刻画符号已经处在原始文字发展的高级阶段,“虽不能说就是中国文字的前身,但却具备了文字特有的表意功能”。

我能重新认识你的名字吗(今天还念不对我的名字)(4)

良渚遗址分布

迄今为止,考古人员在环太湖流域共发现了600多处良渚文化遗址。图中标记的是重要代表,根据良渚博物院展览内容制作而成。从遗址类型、内涵、规模、出土玉器等级等方面来看,这些聚落可划分成4个层级。从第一层级的良渚古城,到第四层级的庙前、桃园等遗址,居住人群的身份地位逐级下降,说明良渚时期社会分化已达到相当复杂的程度。

城市

英国剑桥大学考古学教授科林•伦福儒认为,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是被远远低估的时代,良渚社会的复杂程度与阶级制度,已达到了“国家”的标准。而良渚的发现,也对世界上长久以来有关早期文明、国家与复杂社会的传统观念,提出了质疑。作为“中国特色”的东方最早国家,良渚实至名归,无愧是“实证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的圣地”。

☞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以一组风格独特的鼎、豆、壶、盘等陶器为代表,主要分布在浙江北部及江苏南部、上海西部的太湖周边地区。除浙江余杭良渚遗址外,还有江苏昆山赵陵山、江苏武进寺墩、上海青浦福泉山等重要遗址,年代大致在距今5300-4300年。

破烂的坛坛罐罐为什么值得研究?

这就牵涉到考古学文化另一重要的内涵:“用以表示考古遗存中所观察到的共同体。”

陶器是古人最主要的生活必需品,数量大,保存时间长。坛坛罐罐的制作和使用者是人,而那些制作并使用相似器物的人群之间,很可能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能重新认识你的名字吗(今天还念不对我的名字)(5)

嵌玉漆杯(局部)

浙江杭州良渚反山遗址“良渚王”大墓出土

供图/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比如,当代世界的用餐方式大致分成三种:东亚人用筷子,欧美人用刀叉,西亚、中亚等地则习惯用手。餐具就好比是陶器,相同用餐方式和用餐人群,就是“共同体”,彼此间的关系不言自明。

对于几乎毫无文字记载的远古时代,陶器是了解先民最直接的途径。通过鼎、豆、壶、盘这些不起眼的“坛坛罐罐”,考古学家逐渐将太湖之滨星罗棋布的遗址联系起来,勾勒出以良渚遗址为核心的共同体,并借助“良渚文化”这把钥匙,一点点推开了尘封的历史之门。

02

良渚“国”之重

良渚古城建成的时间约在5000年前

占地约 300 万平方米

在世界同类遗址中极为罕见

堪称“中华第1城”

这么大的古国,如何统治?

我能重新认识你的名字吗(今天还念不对我的名字)(6)

良渚反山王陵出土冠状玉器

摄影/荀耀阳

良渚以神权立国,神权与治权密不可分。良渚王集宗教信仰与世俗王权于一身,俨然后世的天子、皇帝。

良渚人费尽心思制作了琳琅满目的玉器,却并不像现代人那样拿去佩戴、观赏或把玩,而是用于象征神灵,号令子民。

代表王权象征的是一种叫“钺”的器物。在12号墓主人的身旁,即有一只玉钺,17.9厘米长的钺身上,刻画着包括神人兽面纹在内的精美的图案,它既是杀伐征战的利器,也象征现实世界的权力。

我能重新认识你的名字吗(今天还念不对我的名字)(7)

良渚古城出土玉牌饰

供图/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

除此以外,良渚有着众星拱月的城市布局。良渚“王都”位于于余杭区的良渚古城。太湖周围其它较大的良渚文化聚落,则如同诸侯,规模更小的就是村庄。

“良渚王”控制了玉器的生产与使用,也即控制了政权的中枢,他将玉器分赐给“诸侯”,命令他们统治一方,并以同样的信仰统一了他们的精神世界。信仰的力量,通过玉器上随处可见的神秘图案,向八方传递,良渚可称是“神王之国”。

03

良渚于华夏之重

我能重新认识你的名字吗(今天还念不对我的名字)(8)

良渚古城遗址内劳作的先民雕塑

摄影/朱关城

两种文明模式——中原与“蛮夷”

公元前3000-前2500年,良渚、东北、海岱、江汉等远离中原的“蛮夷”之地,都在长期的发展后演进出各自的早期文明:中心聚落、土筑城池、高台宫室、大型墓葬、玉器、陶器、漆器……这些象征着财富、权势与信仰,见证了人类由平等走向分化,社会由简单趋于复杂的进程。按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的说法,这时的中国,文明如“满天星斗”,遍地开花。

但此时的中原却是另一番面貌。不论是表征文明的大型城邑、墓葬,还是精美的玉、漆“奢侈品”,仿佛都与这里无缘。由今晋、陕、甘、豫四省五千多处遗址组成的庞大的“共同体”——仰韶文化(距今7000-5000年),逐渐瓦解,分崩离析,各自为政,向外扩张的强劲势头也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四方势力纷纷涌入,错综复杂。

我能重新认识你的名字吗(今天还念不对我的名字)(9)

良渚石坞水坝

摄影/泓伊

最早的中华文明,

真的是在中原诞生的吗?

中原之外的良渚等“蛮夷”如此发达,

是不是要改写中华文明的历史?

有句俗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社会环境的差异,造就了中原与良渚不同的权力模式,也直接影响了他们未来的命运。

战火虽给中原先民带来了苦难,却也推动权力不断走向集中。要在四面受敌的环境中求生存,每个集团的首领不仅得有效地组织人员、调动物资,还需要准确判断形势,英勇作战。他们在逐渐学会管理与协调的同时,也在加强对社会的控制。换言之,在斗争中诞生的中原文明,从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实用色彩。而崇尚王权、注重现实的政治传统,也持续影响着中华文明的进程。

我能重新认识你的名字吗(今天还念不对我的名字)(10)

良渚古城遗址内的独木舟雕塑

摄影/魏春

再来看江南。水乡泽国自然条件优越,周围的山川隔绝了劲敌,栖息在封闭而安宁的环境中,良渚先民得以迅速集聚起大量财富。首领相信这一切都是天地的恩赐,于是不惜耗费,举全国之力,制造精美绝伦的玉器,祈求神灵的庇佑。良渚以神权立国的模式,大抵由此而来。然而,财富的过度集中,带来了严重的阶层分化,对信仰的狂热,也消耗了过多的社会资源。一旦前所未有的灾难突然降临,仅仅依赖神权的秩序,难以应对巨大的现实危机,良渚的衰落就在所难免。

两种文明模式的归宿

大约在4300年前,盛极一时的良渚文明戛然而止,突然衰落、消亡,而动荡不安的中原却脱颖而出,诞生了最早的中央都城——二里头,它与夏朝关系密切。自此之后,历商周至秦汉隋唐,中华文明的中心长期在中原。

但这并不是说,良渚古国的一切已经成为绝响。恰恰相反,他们创造的种种文化,给中华文明留下了深刻的烙印,美玉与礼制皆可为证。

我能重新认识你的名字吗(今天还念不对我的名字)(11)

图片重现了满载而归的良渚先民,穿过城门走入城中的生活日常(摄影/泓伊)。

考古学家严文明先生将中华文明的诞生,高度概括为“多元一体”四个字。通过良渚与中原的联系,我们可以管窥这一脉络:

当中原归于沉寂,良渚担负起重任,率先发展出高度的文明;当中原再度崛起,良渚又为中华文明的诞生,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中华文明的演进,正是在各地、各种文明的相互作用下,螺旋式上升,绝非单纯的直线式过程。

良渚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是东亚最早的文明,而且在于它展示了“中国特色”的文明模式,更融入并勾勒了中华文明形成发展“多元一体”的壮阔画卷。

………… END…………

更多「良渚」精彩内容,尽在↓

《神王之域:良渚传说》新手攻略 | 新刊推荐

我能重新认识你的名字吗(今天还念不对我的名字)(12)

本文选自

《中华遗产》

2019年六月刊

特别策划

「良渚古国」

深入了解良渚文化——

参考资料:

朔知:《良渚文化的初步分析》

赵辉:《中国的史前基础——再论以中原为中心的趋势》

刘斌、王宁远、陈明辉、朱叶菲:《良渚:神王之国》

撰文:毛智周

摄影:泓伊

微信编辑:w.h.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