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患者经常会被专业术语绕得晕乎乎,明明医生已经让我查过了肝功能,这怎么又出来一个“两对半”,啥是两对半?查了有什么用?虽然医生和自己解释了,可是听完了依然一头雾水,这说的到底是啥意思?不同类型肝病人群,应该如何检查?看这一篇文章就够了。

肝功能——化验单显示转氨酶、总蛋白、胆红素各项指标

看看单子上没有上升或下降的小箭头,说明肝功是没问题的,但是不能说身体很棒,原因接着往下看你就会了解,如果发现有某一项或几项数值不在参考范围内,不要慌张,不一定是肝病。

解毒体检“密码”,看看转氨酶、蛋白、胆红素数值代表什么意思

肝功正常两对半正常还会有肝病吗(不同类型肝病人群)(1)

转氨酶——反映肝脏是否损伤

胆红素——肝脏的排泄是否异常

总蛋白——合成功能和免疫功能是否正常

发现转氨酶的异常表现要引起重视,但是不要着急,也有可能是吃药、胆囊炎等因素引起。而胆红素在新生儿身上比较常见,此外就是重症肝病患者,同样需要引起重视。如果总蛋白水平异常,说明肝脏没有把营养好好合成、储备。

值得提醒的是,单子上一切正常也有可能是肝癌患者、乙肝患者,而单子显示异常的人也有可能是健康者暂时性出现问题,所以,患者不要过分在意这一项检查,最好配合医生进一步检查其他,然后从整体分析病情。

肝功正常两对半正常还会有肝病吗(不同类型肝病人群)(2)

两对半——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HbsAb)、乙肝病毒e抗原(HbeAg)、乙肝病毒e抗体(HbeAb)、乙肝病毒核心抗体(HbcAb)

看到这些字母是不是一点都不明白?一点都记不住?这里简单和大家解释一下,前两项都有“表面”两个字,这两项是告诉大家身体里面有没有病毒,而带有“e”的两个指标是告诉大家病毒的复制状况,最后一个“核心”,可以看出乙肝的痕迹,是来过,还是没有来过。

听完文章这么一介绍,大家应该明白了,两个检查是完全不一样的,后者更能反映乙肝病毒的情况,而前者是用来辅助评估肝脏情况的。现在大家应该懂了,为啥医生会要求大家两项检查都做了,因为只有两个检查放在一起分析,才能整体评估患者的病毒,给出诊断结果和治疗方案。

肝功正常两对半正常还会有肝病吗(不同类型肝病人群)(3)

不同类型人群,应该如何检查?

自己肝脏健康,但是家族里有乙肝或肝病患者

建议每三至六个月检查两对半和丙肝抗体。

因为病毒会传染,和患者居住在一起,如果没有注意预防,也没有接种过疫苗,有可能感染上。另外,有的人可能早就被感染了,但是因为没有体检过,所以从来不知道,这是很危险的。

检查后了解自己的身体情况,方便采取下一步措施,有病毒,那就进入治疗阶段,没有病毒,那就尽快接种疫苗,日常注意预防

每半年检查一次腹部B超和肝功,即便是健康者,身体里没有病毒,也有可能因为生活习惯不好患上肝病,尤其是常年酗酒的人,应重视身体检查。

肝功正常两对半正常还会有肝病吗(不同类型肝病人群)(4)

乙肝携带者并且病史超过10年

建议每三至六个月查一次两对半、肝功、HBV-DNA、腹部B超。

因为携带者暂时不用治疗,但是只要身体内有病毒,就不能完全放松下来,定期的检查还是有必要的,有助于及时发现肝脏病变,一旦发现指标异常了,就要及时采取措施。

病史超过10年的患者更要提高警惕,在病毒的长期攻势下,可能已经有部分肝细胞沦陷,如果疏忽了体检,就可能让病毒趁机入侵,除了上面提到的四项检查,还需增加肝硬度值检查和甲胎蛋白检查,每半年做一次即可。

肝功正常两对半正常还会有肝病吗(不同类型肝病人群)(5)

已经确诊肝硬化的人同样不能疏忽检查

这类人群检查的频率要更高一点,肝脏变化很快,超过3个月可能就是另外一番样子,而且它还不会让你感觉出来,只有频繁检查,才能掌握它的最新动态。

建议患者一至三个月检查一次甲胎蛋白、HBV-DNA、B超、肝功、肝硬度值,检测肝脏是否癌变。

早点介入治疗才能阻止肝脏进展到最严重的一步,同时也能挽救患者的生命,等到了肝癌中晚期,不仅治疗困难,生存率也会下降,这是谁都不想看到的。

各种检查手段只能告诉我们现在的身体怎么样了,但是却不能真正帮助我们保护肝脏,想养护肝脏只有靠自己,每天有充足的睡眠,及时消除疲劳,不要过度透支,学会放松自己,闲暇时间出去走走,养些花草和宠物,对改善心情有帮助。

饮食上也要有所节制,不能任意吃喝,粗细均衡搭配,每餐八分饱,再好吃的食物也不多吃,餐后可以吃些清爽的水果,缓解油腻,帮助肝脏和肠胃排毒。购买的食物如果发霉了,不可继续食用,平时还要远离戒烟刺激,做好个人卫生。在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养下,辅助各种医学手段,共同维护肝脏健康。

参考资料:

[1]肝功能,每一项都有它的意义·光明网.2020-11-17

[2]一分钟带你读懂“乙肝两对半”·晨株洲.2020-09-13

[3]为什么肝功能检查正常,还会得肝癌?肝脏体检的所有秘密在这!·健康时报.2018-09-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