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洲生活的500个想不到(46)

龚 陆 林

全球华人翻译(华人社区翻译误差)(1)

对这则广告有不同的翻译

外国人看我们中国人,分不清谁是来自台湾,谁是来自大陆和香港,大家都是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同文同种,一模一样。但是,我们自己却分得清清楚楚,泾渭分明。

首先是翻译人名,中国大陆倾向于按实际的读音来译,而台湾方面注重百家姓“出典”,如美国两位前总统,大陆译“肯尼迪(John Kennedy)”、“里根(Ronald Reagan)”,台湾译为“甘乃迪”、“雷根”,盖百家姓有姓“甘”姓“雷”而无姓“肯”姓“里”之故也!

再来看看香港方面的译法,香港人倾向于忽略人名中的清音节部分,把“汤姆·克鲁斯”(Tom Cruise)译成“汤告鲁斯”。而且,港台译法并不看重外国人“名”与“姓”中间的关键性一点,事实上是将人名“去外国化”,什么“波姬小丝”(Brooke Shields)、“雷昂纳多”等,常使人如坠“五里雾中”。

伊拉克战争的时候,该国总统“Saddam Hussein”的翻译在澳洲媒体竟出现了四种译法:萨达姆、侯赛因、海珊、胡莘。正因为如此,许多严肃的报纸杂志和严谨的“翻译人”都会在人名和地名后面“括注”外语原文。

地名的翻译问题更多,且不说悉尼对雪梨、新州对纽省,仅国家名称的异译竟达47个之多。如:纽西兰—新西兰、诺鲁—瑙鲁、帛琉—帕劳、巴巴新几内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叶门—也门、卡达—卡塔尔、尚比亚—赞比亚、奈及利亚—尼日利亚、沙屋地阿拉伯—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大众国—阿位伯联合酋长国(前为台湾译法,后为大陆译法),等等。

除人名和地名外,各不同背景的华人社区在一些句子的表达上,有时候也有点“互掐”的味道。我这里保留了一套当年澳洲工党给几家报社的统发竞选广告“报纸文本”,原文为:“Does Mr Howard care or is he pretending?”发表在《华联时报》上我的译文为“霍华德先生真的在乎还是假装糊涂?”一份台湾背景的报纸译成“何华德是真正在乎、抑是虚情假意?”“霍”改“何”、“抑是”中间漏一个“或”字,意思差不多说得过去。想不到,另一份香港背景的报纸译成“何华德著紧或只是装蒜”。一则统发广告产生三种译法,难免不使读者感到“些许”的困惑。

不过话说回来,港台翻译在文字的精炼方面值得我们效仿,如:记者招待会——记者会、最高级会谈——峰会(前为大陆过去的译法,后为港台提法)。有些用词,大陆方面相沿成习,显得不是很准确,如“taxi”,大陆至今译为“出租车”,而在海外提供出租的车不叫“taxi”,因此港台译“计程车”或干脆叫“的士”就比较贴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