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石头寨景区(竟然藏着一处古石寨)(1)

桂林石头寨景区(竟然藏着一处古石寨)(2)

桂林石头寨景区(竟然藏着一处古石寨)(3)

拥有喀斯特地貌的桂林石山众多,孕育了历史悠久的石堡寨文化。在雁山区柘木镇瓮里村山峦间一个名为梅子嵅的山窝里,就有一处古石寨。古城占地约3.6万平方米,海拔约360米,一直以来就是附近村民避难防御之地。

瓮里村地处柘木镇何家村委北部,北接东山村东的群山,西有一瓮口与牛鼻塘村相连,村庄为群山环抱之中,形如瓮中,故名“瓮里村”。村庄最先建在瓮里村南面,坐北朝南,建于何时,并没有文字记载。元代至正四年(1344),已经有寺观建立在瓮里村东边,有一题记刻于寺观前的独立大石头南面,由此可推断,瓮里村建村时间应不晚于这个时间。

走在瓮里村,可以发现村里保留的古民居不多,主要原因是居民的外迁和战乱。

黄、李两姓在此繁衍生息了上百年。据村中老人介绍,瓮里村的黄、李先祖是表亲关系。因为人口的增加,有部分村民迁出至牛鼻塘村(原村名为兴隆村、兴龙村)。至清代中期的嘉庆前后,瓮里村还有十八户,牛鼻塘有二十四户。是否还有这两姓人家迁出至其他地方,还有待考证。

太平天国时期,在攻打广西省城桂林城之前,太平天国起义军在周边屯兵。瓮里村是太平天国义军的军需辎重的秘密保存地。太平天国失败后,村庄曾经遭到报复洗劫,古建筑保留不多。大多为之后在原址上重建的。

由瓮里村东行至村后的群山,很快就看到了刻有桂林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原来,瓮里石寨墙早在2013年年底就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背后的简介上写到:瓮里古石寨是一处清代桂林乡村防御兵匪战乱的山寨遗存。石墙共分为五段,分布于山嵅的西、南、东南、东北、北面。石墙均位于突起的山峰之间的低凹处,用料石和片石垒筑而成。墙面石料较方整,里面多填充片石。瓮里石寨墙是清代桂林乡村防御兵匪战乱的典型构筑物,对研究地方人文历史有一定价值。古寨的五段石墙总长约300米,残高2.3-4米,厚2.5米。每段石墙均开有券拱门洞,其中南段门洞上方书刻有“福履门”三字。

继续向山中深入,沿途不时可见树抱石的奇特景观,就在不远处,一棵翠绿的大樟树好似在向来者招手,这里正是通往西面山寨的上山路。向上远眺,隐隐可见古寨墙的模样。村民告诉记者一行人,翻过山坳,不管是向左向右走,都能看到古寨墙。

上山的路并不难走,一路都是宽阔的石阶,但不一会儿就爬得气喘吁吁。一路走走歇歇,远处的奇峰镇不知何时就映入了眼帘——只见群峰如犬牙交错,重重叠叠,真可谓“奇峰镇外看奇峰,万点尖峰锁碧空”。见此美景,登山的疲惫也暂时得到了舒缓。

斗折蛇行,终于爬上了西寨墙处,坳上的西门早已倒塌,不见了踪影。据桂林市文物局编写的桂林文博研究文集描述,“西寨墙总长约9米,残高2.6~3米,厚2.5米;中间券拱形门洞宽1.4米。”

穿西门入内,是一块平整的空地,更像是一个天然的休息驿站。坐在石块上,环顾四周,只见一棵光秃秃的大树与石墙紧紧相依,阵阵微风吹来,也带来了阵阵思绪。

稍作休整,由西门下至梅子嵅向右行,是去往福履门的路。嵅内并没有古建筑,只看见村民搭建的一处羊棚。大大小小的山羊站在嶙峋的石山上,不时望着记者一行人。山寨中有一眼古井称“水井头”,是嵅内唯一的水源,古井占地约9平方米,由料石垒砌,主要采集天然山体的渗水。山嵅四周山势险峻,道路崎岖,较远处才是较开阔的地带,还有天然的水源补给,如此易守难攻,当是理想的防御之地。

翻过小坳,穿一小坪,直行不远便见福履门,城垣虽有部分塌陷,但基本保持完整。福履,意即福禄。资料显示,福履门的门洞宽2米,是5个门洞中最宽的,应当是山寨的正门。登上福履门,只见石墙连接起了两侧的石峰,筑成了一道坚固的防御阵地。

梅子嵅还有三处城墙,北门、贵基门和大寨门。因行程原因,记者并没有一一到访,根据驴友的攻略,福履门折身返回几步顺路向右上行,来到大寨门,大寨门城墙是五门中最长的一道。过水井头向上登坳是一草坪,过坪右行不足20米是北门,返回草坪沿路右上行到达贵基门。

一行人由福履门下山,并无石阶,只能手脚并用,攀萝附木。下山后归途是山间小道,还算平坦。回想来时路,山路如此曲折险阻,寨墙的石头如此之大、如此之方整,这样浩大的工程,古时的劳动人民究竟要耗费多大的人力物力才能完成?

百度地图搜索“瓮里”,瓮里古石寨位于瓮里村东南约800米的山嵅周围,到达村子后可向当地村民问询上山的路。建议穿着登山鞋,带上登山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