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八一”建军节,全面拉开了2018年征兵工作的大幕,又有一大批莘莘学子携笔从戎,即将踏上充满挑战的人生大道。这是一条绿色的大道,大道上洒满阳光,鲜花盛开。这是一条宽广的大道,大道上充满热爱、血性和奉献。在这么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我们以文字和播音相融合的形式,推出报告文学——《绿道》,讲述了35年前一位高中学子参军入伍,通过不懈奋斗成长为一名优秀中高级指挥军官的从军历程,其中真实生动的故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40年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希望更多的有志青年能够坚定报效祖国的理想信念,投身强国强军的时代浪潮。看故事,听故事,感受充满魅力的军旅故事——我们共同经历的绿道。

群山环绕散文(报告文学绿道5)(1)

5、明月当空照无眠

1986年春节刚过,黄明村光荣地加入党组织。到了5月底,他又被选进团文化训练班补习文化,一个多月后参加一年一度的军校招生考试。对他来说,可以说是好事连连。

部队规定,军校从士兵中招生,考生必需是当满两年兵以后的战士,黄明村正好符合条件。部队还有规定,参加考试的人员,由团一级单位统一掌握和确定。也就是说,并非凡当够两年兵的都可以报考,那要由政治处临时成立的军校生办公室的同志,在全团进行排队摸底、考察,从中确定可以参加考试的同志。

所谓考察和摸底也就是根据营、连报上来的名单,一个一个的进行一次初步的测试,基础比较好的才能确认参加备考。另外,上级每年给每个团参加考试的名额是有限制的。之后,提前两个月,把这些有了考试资格的同志集中起来,进行文化补习。老师是从地方高中请来的。整个过程由政治处主持实施。

那一年,黄明村所在的“红军团”参加全军统考的指标,是16个人。由于他本就在政治处工作,政治处的人对他已经非常了解,又深得首长同志们的信任,就是别人不说,也多少有点沾“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光,因此他理所当然地成了16个人中第一个最先定下来的对象。甚至,宋干事早就在政治处放出话了,说:“今年咱们团就是只许一个人去考,那也非我们小黄莫属!”

能不能参加考试是一回事,考不考得上却是另一回事。这个道理恐怕谁都明白,包括黄明村本人。另外,让谁去参加考试,团政治处的人说了算,但是,最终去军校报到的是谁,你一个步兵团政治处,也就只能望洋兴叹、鞭长莫及了,因为,评卷工作是由全军招生办公室一手操作的,团里的任何人都挨不上边。这个道理同样是谁都明白,同样也包括黄明村本人。

由于部队提干制度的改革,把干部的文化程度和文凭,提到了相应很高的高度,一般情况下部队基层不再从战士中直接提干。因此,对那些从农村入伍的战士来说,考军校便是最大的愿望和最便捷的出路。如果考上了军校,毕业后就是干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身上的衣服由两个口袋变成了四个口袋,脚上穿的鞋子由胶鞋变成了皮鞋,这是命运转折的一种标志,说明人生因此而会发生质的变化。尽管这样说好像有点俗气,境界也显得不那么高,但大家不都是这样吗?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有多少人能真正脱俗呢?

黄明村,当然也不例外。然而,在这个人生道路上的关键接口上,命运却给他开了个大大的玩笑!

全团16个人参加考试,军校录取了15名,只有一个人的文化统考没有过关。落榜的这个人就是黄明村!

这个结果不仅一下子把黄明村震懵了。无疑,这是他参军以来所遭受到的最大的也是致命的一击,搁在谁头上也会懵。连整个团政治处的同志们一开始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宋干事更是显得气急败坏:“这怎么可能呢!绝对是哪个环节搞错了!我要去师里去军里去军区,查一查,一定给黄明村讨回公道!”

宋干事也是一时冲动,气头上这么说说罢了,他也就团里一个新闻干事,能有多大能耐去讨回这个公道?况且去年大裁军,原来的XX军已经整建制地撤销了,XXX师成建制地合并到了XX集团军,同时,原来的武汉军区也不复存在,部队现在已经属于济南军区了,真让你宋干事去上面查,且不说原来认识的人都不知去到哪了,很可能他连机关的大门在哪都找不着。

一切都已经既成事实,首长和同志对自己说了那么多的同情、安慰的话,越听心里越不是滋味。包括像宋干事表现的那种类似于“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江湖上的义愤填膺,他全理解,也全都应该感谢,但他也知道,那一切,到这个时候了,已统统无济于事。严酷的现实,还必须由他自己去面对。

盛夏的夜晚,明月当空。熄灯号吹过以后,军营里万籁俱寂。黄明村踏着如水的月光,在大操场寂寞地徘徊了一圈又一圈。阵阵微风吹到脸上,他没有感到一丝的凉意,反而浑身上下更加地燥热难耐。他回到宿舍,先到洗澡房把龙头打开,痛痛快地冲了好几遍。等再回到房间,立即又是大汗淋漓。他没有开灯,月光透过窗口,把室内照得如同白昼。这种心情下,月光还能让还能想起一首,连三岁小儿都会背的那首古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仿佛这并不奇怪,一个人往往是在最得意或最失意的时候,难免都会想起远方的故乡。是月光让他想了那首古诗,那首古诗又让他想起了故乡,故乡有养育他的山水土地,有他辛劳的老父亲老母亲,有他尚未成年的弟弟,还有曾带着自己种西瓜的明发哥,还有黄家畈数不清的童年伙伴和父老乡亲……

黄明村把一副浸着热汗的青春躯体,重重地放在了硬硬的床板上!但,这注定是一个不眠之夜。

不眠之夜,他首先想到:参军前的那次高考之后,带着满脑子落榜的落寞,跟着明发哥种西瓜的日日夜夜。当面对着大水漂起的西瓜,他当时就有“人不走运时喝口凉水都塞牙”的体会。然而,这次和两年前参加地方高考而落榜,有所不同,那一次是自己本来就没有抱多大希望,考不上,那是意料中的事,因此对他的打击,毕竟是很有限的。这次可大不同了,政治处的同志们都看好他,似乎是十拿九稳,甚至是板上钉钉的事情,连他自己也觉得不可能有什么意外,他是货真价实的读完了高中课程的,到部队后一直还和文字打交道,明显比别人有优势,谁知竟然是这样的结果!如果16个人,有几个考上了,有几个人没有考上,也许还能让他容易接受一些,可偏偏就他一个人被甩下了,连个“陪绑”的人都没有,着实令人心里头很难接受,面子上也更难堪。虽然宋干事信誓旦旦地要为他去讨回公道,但他自己也十分明白,人家招生办公室按章办事,凭考分录取,考分又是老师们一道一道题给评判出来的,怎么可能那么多人都没有错,就偏偏把你黄明村给搞错了呢?谁与你前世有冤后世有仇咋的?不可能有这种情况……

不眠之夜,他又想到:这次的考场上的失败,与自己的轻敌思想不无关系。正是因为入伍之后,老连队的首长和战友,对自己呵护有加,特别是当了团报道员,能与政治处那么多、那么好的首长们在一起工作,正是他们的谆谆教诲、循循善诱,手把手地一点点传、帮、带,自己才能不断地进步。然而,顺境最容易让人麻痹大意,考试前自认为把握很大,优势很多,所以,没有引起自己的高度重视。现在回想起来,在那一个多月的文化补习中,自己确实没有像别的同志那样全身心的投入去温习高中课程,而是始终牵挂着报道组的工作,还要加班加点地赶写新闻稿件,而忘记了考军校并不是只考写作,而数理化方面的课程已经丢了好几年了,他一直没有认真而系统地去复习,甚至连一些最基础的数学题目,本不该错的都做错了。这些不就是这次失手的最主要原因吗?完完全全是自己掉以轻心所致,正所谓是大意失荆州啊……

不眠之夜,他还想到:既然这样的结局并非偶然,其根子完全在自己身上,那就与别的什么人都没关系。如果把责任找个客观理由,一推了事,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在首长和战友们面前,挽回面子?面子是什么?自己一个战士,有什么面子不面子的?那样做没有任何意义,也没有任何必要。另外,一个人在工作中出了差错,前进道路上摔了跟头,就应该敢于承担责任。如果不敢担当,还很可能在更多人面前,会失去更大的面子,说不定因此反倒让首长和战友们更加小看自己。至于宋干事所言要去为自己讨回什么公道的说法,虽然值得自己感谢甚至是敬佩,但对此决不能抱任何希望,更不可能会有什么奇迹出现……

不眠之夜,他最后想到:事情的结局已经不可改变,怨天尤人,是没有用的,必需立即振作起来,继续努力工作,才对得起首长和同志们的关心与爱护。正像知道自己没有考上,政治处李主任在第一时间对自己说的话:“你这么年轻,人生的道路还刚刚起步,往后的路还长得很,还一定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坎坷,还会遭受这样那样的挫折。但也要相信,今后绝对还会有很多很多的机会。如果一个人遇到一次挫折就倒下就爬不起来了,那是懦夫,不是我们‘红军团’的后代,也不是一名合格的战士。”

什么叫风雨无阻?什么叫百折不挠?怎样才能真正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吸取教训,变坏事为好事,努力把今后的路走直、走宽……

艰难地渡过了一个漫长的无眠之夜,望着渐渐变白的窗口,黄明村突然想起一句曾给过他无数次地鼓励和信心的话: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这时,一声嘹亮的军号声响彻在军营上空,一夜不曾合眼的黄明村,腾地从床上跳了起来……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