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料,无疑是夏季市场当中的一个“热宠”,很多人喜爱饮用,正因为受到“推崇”,关于它的热搜言论也会经常出现。这不就在前两天,日本一档节目又把饮料推向了风口浪尖。

具体事情是这样的:日本的一档节目将6种经常喝的饮料做了一项实验,将它们打开喝一口后放置24小时,然后用去测它们的细菌含量,结果每一种饮料当中的细菌含量都特别惊人,此事情不经意间又给大家带去了恐慌,这是什么情况?饮料的细菌怎么这么多?还可以喝吗?

饮料放了好几天了还可以喝吗(喝过的饮料放了一天会变成这样)(1)

喝过一口的饮料,细菌繁殖如此快正常吗?

针对这个案例,细菌繁殖的如此之快非常正常。因为饮料(食物)在密封包装阶段属于是抽真空的状态,经过开盖和饮用之后很容易接触到嘴里或者空气当中的细菌;然后在后续的存放过程中只要有合适的外界条件(温度和湿度),再加上适当的养分细菌当然会迅速繁殖。这完全属于一个正常现象,您先不必恐慌。

饮料当中富含糖分物质,如果是牛奶和咖啡,还会含有部分蛋白质物质,而这些恰恰是细菌繁殖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另外,节目当中所做实验所处的环境是平均气温20℃,平均湿度79%;这也这是绝大多数细菌的适宜繁殖环境;所以,在这样的条件下,细菌繁殖实属“恰到好处”。

饮料放了好几天了还可以喝吗(喝过的饮料放了一天会变成这样)(2)

对于饮料而言,如何能降低饮用的卫生(细菌)危害?

首选,根本上来讲并不建议各位“喝饮料”,甜饮料喝的越多,您离龋齿、肥胖、糖尿病、痛风等慢性疾病的就更近了一步。

其次,如果您非要喝,最好少量饮用;然后饮用的过程中尽量要倒在杯子里喝,避免交叉污染,传播细菌等微生物。

最后,未喝完的饮料请密封冷藏保存,而且要近况喝完(不超过24小时);当然最好是饮用小包装饮料,现喝现买,避免剩余。

这个话题当中的主角虽然是饮料,但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食物都会存在类似的问题,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一不小心就会出现“吃坏肚子”,出现腹泻、腹痛等肠道传染病症状;正因为如此,夏季也是肠道传染疾病的高发季节。

夏季温度升高,湿度较大,细菌繁殖速度非常快,一不小心就会导致食物腐败变质,当您吃了这样的食物,很容易被感染肠道传染性疾病,生活当中究竟应该如何预防?

饮料放了好几天了还可以喝吗(喝过的饮料放了一天会变成这样)(3)

预防肠道传染性疾病,请您先记住一个“顺口溜”:勤洗手、吃熟食、饮开水、分生熟、少聚餐、睡足觉、防蚊虫。

说到具体做法,请大家做到以下几点:

养成习惯很重要,尤其对于饮食(水)卫生;日常生活当中要注意卫生和清洁,养成良好的习惯,饭前便后一定要洗手,而且要好好吸收(冲水、肥皂、揉搓、流水冲洗等);定时洗澡,勤换衣物,避免自身微生物滋生对于身体带来的隐患。

饮食需谨慎,不吃“生食”,任何食物在吃之前一定要烹煮并且要熟透,特别是对于一些海鲜类产品,无论是鱼虾还是贝类,都要加热完全才能食用;对于隔夜的剩饭菜一定要科学冷藏,吃之前要彻底加热。

喝水要注意,白开水一定要是最靠谱的选择;另外拒绝饮用“生水”,不使用不卫生的餐具,不用不干净的水刷牙漱口、清洗餐具和食物。

饮料放了好几天了还可以喝吗(喝过的饮料放了一天会变成这样)(4)

对于家庭使用的餐具要进行合理的杀菌消毒,定时煮沸消毒,使用之后应该洗净并且干燥完全再去存放。

储存食物一定要分开存放,生熟食物分开存放,冰箱当中分层储藏,避免交叉污染;案板、刀具以及各种餐具都要做到生熟分开,避免致病微生物进入身体。

吃动平衡,适当增加运动,为身体铸造“病毒保护层”。每周要有三次或三次以上的运动(中高强度),每次运动不少于50分钟,快走、慢跑、骑行都是简便且不错的运动;保证每日睡眠,增强身体抵抗力。

最后,请您改善自己的生活习惯,夏季注意防蚊(蝇)叮咬;合理爱护环境,拒绝因为乱扔垃圾造成的细菌传染。

面对这样的“热点事件”,我们应该持怎样的态度?

现代人群有这样一个特点,一旦看到和自己相关的热点新闻,最先感到的总是恐慌,就像今天的这则“饮料细菌爆棚新闻”;其实大可不必,看到这样的事件请大家先进行简要分析然后再去评判甚至传播,有的言论无任何科学依据,纯属谣言,直接Pass即可;有的事件可能会发生,但请大家合理分析,研究其中原理,这样才能更好拒绝。往往对于新闻中过于夸张的话题大多是在吸引您的眼球,不必恐慌,靠谱看待且找寻解决方法即可。

一则关于饮料的爆文,细菌再一次博得了大家的关注度;不靠谱的饮食方式,不合理的储存方式、不健康的饮食行为的确会造成由于细菌(微生物)多引起的肠道传染疾病;但是,合理预防、科学作为会降低很大的风险;所以,接下来,请您做好预防工作,靠谱吃喝。

文章首发于《科普中国》,拒绝商业转载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