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恪是五代十国的后蜀至北宋初年的一位禅僧画家,他的生卒年份如今已经无法具体确认,但他的的确确在中国绘画历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现在归于他名下的一件《二祖调心图》十分有名,但是是否真的是石恪本人真迹作品?现在还有待商榷与考量。《二祖调心图》现在共有两幅,暂且可以简单地称第一幅为《独坐图》,第二幅为《伏虎图》,两者均为纸本墨笔,现收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在《二祖调心图》画面中,一僧以手擎腮独坐,另一僧伏虎斜倚静思,水墨用笔恣意,笔触粗放,皴擦可见力度。画面中的两位人物究竟是谁?这一绘画主题又要传达出怎样的含义?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具体的绘画解读与图像分析,来揭示出隐藏于画后的"故事"。

哪来痴情如舔狗(我自34)(1)

(传)石恪《二祖调心图》

一、石恪:一位性格不羁、滑稽玩世的禅僧画家

最早记载石恪的是北宋初黄休复《益州名画录》:其中讲到石恪是成都人,从小就无羁束,长大后也有了一定的声名。别人称赞他博综儒学,志唯好画,主要学习张南本的画法,主攻人物画这一画种。据说他曾经画过田家社会图,夏禹治水图,新罗人较力图,陈子昂、鹿藏用、宋之问、高適、毕搆、李白、孟浩然、贺知章、司马承祯仙宗十友图,严君平拔宅升仙图,五星图,南北斗图,寿星图,儒佛道三教图,道门三官五帝图等等一系列的画作。不过,如今这些画作均已遗失,现在也无法看到了。

石恪这一人物其实在许多画论中都有关注,集中描述了他不专画法规矩,独创异格。并且,他的绘画题材广泛,对于当时的朝廷时政嘲谑讥诮,毫无忌惮。石恪的许多图画之中都暗含讥讽之意,这在众多画论记载中已经达到共识,这件《二祖调心图》也不例外。北宋官方主持编纂的《宣和画谱》中,便有记载他滑稽善辩:

"喜滑稽,尚谈辩。工画道释人物,初师张南本,技进,益纵逸不守绳墨,气韵思致,过南本远甚。"

"孟蜀平,至阔下,被旨画相国寺壁,授以画院之职,不就,力请还蜀,诏许之。"

北宋刘道醇在《圣朝名画评》将石恪归为了鬼神门,与李用及并列为了能品。可见,石恪还擅长于绘画鬼神之作,也能用水墨作蝙蝠水螭这样的绘画。笔划轻盈而曲尽其妙,足见石恪是一位具有玩世意趣的一位画家,所作画面中常常寄寓着一种讥讽社会丑陋面目的凛然之义,促进了士大夫文人圈以警醒。

"石恪亦攻画鬼神,出意为诡怪之状,不犯古今,颇有笔力。"


二、《二祖调心图》:画面所绘究竟为何人?隐藏了什么故事情节?

在《二祖调心图》画面中,一僧以手擎腮独坐,另一僧伏虎斜倚静思,水墨用笔恣意,笔触粗放,皴擦可见力度。画上有"乾德改元(963)八月八日西蜀石恪写二祖调心图"款署,并钤有"宣和""政和""建业文虎斋印""德寿殿宝""绍兴"及双龙印等宋内府印章,另有考证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鸟虫印。

哪来痴情如舔狗(我自34)(2)

《二祖调心图——伏虎图》

哪来痴情如舔狗(我自34)(3)

《二祖调心图》画面局部

目前,有一种说法是现在日本京都正法寺收藏有石恪的《二祖调心图》,画中表现的是慧可、丰干二位禅宗祖师调心师禅时的景象,在坚韧果决的用笔中,能够体会出一种冷落的讥讽。另外一种说法是,"二祖"指的就是一位僧人,即北魏至北齐时期的禅宗名僧"慧可"。慧可求道于达摩,是一种"断左臂"的人物形象,这与画中所绘是一致的。足见,《二祖调心图》与禅僧慧可具有一定关系,可能便隐藏有关于禅僧慧可的故事情节。但是,关于"二祖调心"的典故,最早可见于宋真宗年间释道原所撰之禅宗灯史——《景德传灯录》。一般而言,从文本到图像的转换通常需要一定的时间间隙,这便与石恪所生活的历史时期有所冲突。但是,鉴于石恪生活的年代如今无法考证,仅仅通过这一点也无法为《二祖调心图》进行具体的时期断代,但至少可以推测时间上线为北宋时期,而非五代时期。

哪来痴情如舔狗(我自34)(4)

三、画中风格:减笔人物的时代风尚,"迁想妙得"般的借用?

具体来看的话,其画面风格也相似于南宋梁楷"减笔人物"一派,画法放逸自然。宋代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记载石恪"笔画纵逸,不专规矩" 。对于"逸"的追求探索,唐代前期的李嗣真在《画评》中便提出"超然逸品",唐代朱景玄提到"格外逸品",在后代"逸"便逐渐发展成为"以形写神"框架准则之下所首要追求的品格。

并且,宋代时期文人画家对于"逸"的理解往往跟他们对于禅宗画学理论的推崇与实践有关。米氏父子,尤其是米友仁,其作画如参禅一般,张丑《清河书画舫》有记载:"世人知余善画,竞欲得之,鲜有晓余所以为画者,非具顶门上慧眼者不足以识,不可以古今画家者流画求之。老境于世海中,一毛发事,泊然无著染。每静室僧趺,忘怀万虑,与碧虚寥廓同其流 "。董逌在《广川画跋》卷六部分借用用禅宗思想阐释道:

"子其凝心储思,徐以神观""想其解衣磅礴,心游神放""此中真有到处,吾恐观者未知求也""此其自有得者,恐观者不能于此求之" 。

或许,画家要达到一种无我的境界,不能忧虑地顾忌周遭的一切,这样才能更接近于本真之态。

哪来痴情如舔狗(我自34)(5)

《补衲图》

根据画面风格以及画法特征,可以发现《二祖调心图》画风与现今传为梁楷的《泼墨仙人图》、《补衲图》等十分相似。因为画风相似度很高,不由得让我们将这类绘画的绘制时代放在一起,继而进行重新考量。不过,现在归于梁楷名下的画作,也不是统一的绘画风格,既有用笔笔法精细的白描《道君像》,也有用笔狂放的《六祖伐竹图》,也有介于两者之间画法的《三高游赏图》、《右军书扇图卷》等,甚至还有另一种青绿设色的梁楷人物画,比如现在收藏于上海博物馆的《八高僧图卷》,如果全部算作梁楷真迹的话,他的画风还是相当多变的,令人难以捉摸。

哪来痴情如舔狗(我自34)(6)

《泼墨仙人图》

现在流传下来的一件南宋时期孙必达所画的《写意仙人图》与《二祖调心图》画面人物也是比较相似。两者在构图结构以及人物造型上,似乎都遵循了同一套规律,那么到底是"迁想妙得"般的借用,还是就是南宋时期有一批专门创作此类释道人物画的职业画匠呢?彭慧萍在《虚拟的殿堂——南宋画院之省舍职制与后世想象》一书中讲到:"南宋御前画师穿梭于民间、宫廷,上下班的题材或许不同……连续、短促、锐利的行笔笔道,方笔回钩的转折顿挫,可炫耀画师的运笔本领,这类画作可当众挥毫,作为群聚观众的噱头。 "或许,这便是一种非常不错的理解方式。

哪来痴情如舔狗(我自34)(7)

图像对比


哪来痴情如舔狗(我自34)(8)

(宋)孙必达《写意仙人图》

四、结语:禅宗渗入与时代之风

石恪的画风强烈体现出文人所崇尚的个性和自然,简约玄淡,超越形质,达于精神的审美思想。中国古代文人作画讲究"书法笔墨",惯用水墨不重设色,尤其无取于重彩。在创作方法上重视"写意"而轻"写实";描绘物象注重"神似"而轻"形似";作品风格标榜"逸"与"士气";在创作态度上主张"墨戏",画入三昧,自嬉于艺。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卷一《论画六法》中说:"自古善画者,莫非衣冠贵胄,逸士高人,振妙一时,传芳千祀,非闾阎鄙贱之所能为也。"(传)石恪这件《二祖调心图》,一方面既有禅宗思想内容的渗入,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从中窥探出一种时代之风。经过前面还尚未成体系的讨论,或许这件《二祖调心图》出自于南宋时期的一位画匠之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