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婚姻在哪台播的(我们的婚姻收视口碑双扑)(1)

电视剧《我们的婚姻》这部剧,我们没有完整地追着看过,只是在朋友家里做客的时候,陪着朋友看了两集,所以,我不对其内容做深度的探讨和评论,只是以这部剧目前的表现为引子,来探讨一个非常普遍而且严重的现象——你们有没有发现,现在的国人越来越不爱看剧了?

虽然我并没有静下心来追过《我们的婚姻》,但自打这部剧播出以来,作为从业者,我一直在观望这部剧的表现,毕竟,这是一部明星和制作阵容都很强大的现实主义话题剧,如果能发挥稳定,至少可以在收视或口碑其中一个有所斩获。但就目前的表现来看,应该是双扑了,首播收视是0.18,此后一路下跌。至今豆瓣上没有显示这部剧的评分,要知道,这部剧针对的是一二线中产观众,那可是豆瓣的主流用户啊,可见热度有多低了。至于口碑呢,从网友的评论来看,更偏向认为这是一部假、大、空的悬浮剧,虽然探讨的话题都是当下都市家庭关注的,但讲述得过于空洞、不接地气。

我个人对其中两集的观感,基本上和不看好这部剧的网友一样,我觉得最大的问题是,三个家庭、三组人物的设定太高,都是高收入家庭、精英中的精英,没有拉开层次。别说接8亿人规模月均收入不到两千的普通家庭的地气,就连2亿人规模的中产家庭都觉得很飘、很不现实,那这部剧到底是拍给谁看的呢?屈指可数的高收入群体?至于那些高收入群体怎么评价这部剧,我就不得而知了。所以,本身设定就出了问题,即便是探讨当下社会热点,也很难戳中观众的痛点。本来在普通家庭看来,是关乎生存和发展的话题,从这些钱不愁花、房贷不愁还、高档红酒当饮料喝的精英人设口中说出,总觉得是无病呻吟。

纵观近些年来的现实主义话题剧,除了正午阳光制作的几部能成为现象级爆款之外,其他制作公司的作品,几乎没有口碑值得称道的。要么是像《我们的婚姻》一样,过于悬浮和假大空,除了明星阵容和满屏的光怪陆离以外,一无是处,说是披着现实主义外衣,内涵是中年版的《小时代》一点儿都不为过。归根结底,问题出在哪呢?

问题一:你让出场费动辄百万千万的主创,如何接地气?

当下的影视从业者普遍都不接地气,他们自身都是高收入人群。像《我们的婚姻》这种体量和制作阵容的剧,编剧费用两百万打底,导演不用说,明星片酬更是以千万为单位计算。这些人回家住豪宅、出门有豪车,身穿名牌高档货,讨论的都是计划做几个大项目、计划多久再赚一个小目标,什么题材火就跟风做什么。

没错儿,他们拍现实主义题材的初衷,并不是真心关注普通民众的柴米油盐和喜怒哀乐,而是正午阳光这样脚踏实地的制作公司出了几部现实主义爆款,他们看到了翻了几倍的利润,而不是作为创作者应有的情怀。项目启动,定好明星阵容,以最快的速度上马,担心晚了一步就错过了“风口”。什么话题最热点?上网搜!什么人设最讨喜?上网搜!至于普通家庭真正的柴米油盐是什么样子,真正关心的话题、矛盾该如何解决,就按照他们自己臆想的编,去采风体验生活?哪儿有那工夫!难免会带上他们自己的生活体验。这就是为什么他们给到观众的作品,是如此的悬浮,剧名应该改叫《“我们”的婚姻》,对,就是这些出场费动辄百万千万的主创们自己的婚姻!

问题二:资本搅局,没几个人有耐心脚踏实地拍作品

2012年以前,资本还未大量入局影视行业,国产现实主义题材的剧,每年都不乏有深度、有品质、贴合普通民众生活的好剧、精品剧。记得当年张艺谋导演说过,中国的演员,演谁都像农民。我不知道大导演是在批评还是赞扬,在我看来,这是好事儿啊。因为那时候,我们的观众主体就是最广大的农民,能演出观众喜欢的、有口碑也有热度的好剧,有什么不对呢?所以,那时候才层出不穷诸如《乡村爱情》、《闯广东》、《走西口》等等,贴近民众生活的经典影视剧。

那时候的剧,从立项剧本创作,到拍摄完成播出,一个项目少则两三年、多则五六年的打磨,主创们搜集资料、体验生活,也是最基本的职业素养,所以演农民喜欢的剧,才要做到像农民,符合那个年代我们是农业大国的社会底色。

自从资本入局以后,各种大投资的剧走马观花地涌现,哄抬演员出场费、哄抬制作成本,大幅缩短创作周期,一年一部大剧,以最快的速度,赚取最大的利润才是资本要达到的目的。现在很多的演员,为什么演什么不像什么,整个娱乐圈氛围过于浮躁,从业者失去了对自我的要求和提升,体验生活是不存在的,只要流量到位,多高的价位都有资本来找。

以至于这两年,影视制作成本高到了连平台自己都承受不起的地步,平台连年亏损,不得已大幅裁员。制作成本一旦飙升到一定高度,是很难再打压下来的。你让开着豪车的影视从业者,突然降低生活水准,换骑摩托脚踏实地回归到作品本身,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问题三:观众都是傻X——来自于影视从业者的傲慢

多数的影视从业者,因为近些年来收入的大幅提升,其社会地位远高于普通民众。内心的膨胀给影视从业者带来了错觉——我们比观众聪明,观众都是傻X,我们拍什么,观众就应该喜欢看什么。

不尊重观众,是当前影视从业者最大的傲慢。抛开收入,以智商的成分论的话,我以为,影视从业者反而是普遍低于平均水平的。什么样的人选择学习艺术?还不是因为那些当年上学的时候,文化课垫底的学生,因为考不上普通的大学,才选择考艺校这条路?只有极少数艺术生,是从小喜欢,或者家庭环境影响。但不管哪个原因,就平均智商来说,并没有高人一等。之所以他们能够获得高收入,是因为踩到了时代风口上,就算是猪也能飞起来。

尊重观众,认清自己的定位,虚心地接受观众的批评意见,放下姿态去深入生活,才能做出让观众喜欢的作品。不要去抱怨现在的影视市场不好做,不要抱怨观众越来越不喜欢看剧了,试问,让你每天花一二个小时,去听孤芳自赏的精神病人唠叨,你愿意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