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的砚,

长这个样子,

见过的书家不多

笔墨纸砚,为文房四宝,其功用品质,向来为文人所重视。对文房四宝的品质的要求,可“精良”二字概括。好纸好墨,自古难得,一方好砚更是价值千金。

在甘肃省博物馆,展出过一方汉砚。这也是,甘肃现存历史最久的古砚之一。其价值早已超过千金。

1.一脚踢出五千年前颜料板

听一个朋友,讲过一个故事。说来话长,那年,在洋芋地里,他一脚就踢出一块马家窑的颜料板。

朋友家在洮河边,小时候,和几个朋友,到洮河边一个山崖边闲逛。那是,一块挖过洋芋的地,坑坑洼洼,高低不平,走的磕磕绊绊。忽然,就遭遇一场意外惊喜。他一脚踢出一块石板,捡起来一看。有意思了,比巴掌大一点的石板,一大半的地方是红色的颜料,细看,上面隐隐有磨损的痕迹。那时候,他们不懂,便随手扔到了田埂上,以免来年,耕种时,压着苗。

多年后,他喜欢上了文化,且以文化为业。忽然,想起被他踢出来的石板,原来是一块马家窑文化的颜料板。再去,那块洋芋地找,早已黄鹤袅袅,不见踪迹了。

洮河流域,孕育了多个史前文化,其中有距今五千年前马家窑文化遗址。在一些博物馆,人们还能看到石制颜料板。古拙的石板上,暗红色的色泽,让人一眼就望不掉。

颜料,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发明发展的。大约在八千年时,彩陶就出现了红黑两种不同的颜色。在甘肃大地湾等地,发现的距今八千年前的彩陶,上面用红黑两色着色。此也被视为,中国书画的起源,红者为丹,黑则为青,后来青才成为黛色。人们把中国书画成为丹青,也与此有关。

2.“砚”,石头上可见

有颜料,就要有研磨器。人类最初掌握的颜料,全部来自自然界。研磨器是必须要有的。最初的研磨器,只是平板式,到后来随着时代变化也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就是砚的出现。

在古文字中,研、砚并用。许慎的《说文》中也同时录有“砚”与“研”两字。《汉书》云: “宣帝微时,少与张彭祖同砚席书。”《汉书·薛宣传》曰:“下至财用笔研,皆为设方略。”可见,在汉代两种砚并行。

贴金青铜器陕西文物(两千年前人们用龙做装饰)(1)

不过考察研、砚两字的构成,就能发现,这两种砚的区别。 砚,从石,从见,见亦声。“见”意为“让人看到的”,石头上的东西,让人看到的。研,本意是细磨,从石从开,所研的东西大家能看到,自然是平板的石头上研磨。此外,平板研磨,必须配有研制子,磨墨的用具。古人尝言:“凡研墨处,不必砚,但可研处,即为之尔。”由此来区分,研,多指平板石头用研子研磨,而砚则是研磨出的墨,大家看到,石头上见墨。这也是汉代两种砚的区分。

3.汉砚为何用龙装饰

省博展出的那方蟠螭盖三足汉砚,一眼看到,就觉得它长的很奇特。整个砚,由砚和盖组成,盖高7.6厘米,底高4.8厘米,盖径13.4厘米,底径13厘米。砚盖为圆雕互相盘绕的双螭,颈下透雕成孔。螭(chī ),是龙的一种,龙生九子,螭即为其中之一。它是一种无角的龙,嘴大、肚子能装水;古人常用来,制作宫殿排水口,或者为泉水的水口,后来人们说的水龙头,其实就是由它演变来的称呼。汉砚盖上用它来装饰,显然也是取它腹大,能容水,希望研墨时出墨快,出墨多。此砚盖,四周斜面阴刻二虎和斜平行线纹,曲凹处残留朱红色痕迹,可见是人们用过的一方砚。整个砚,砚面平整,略高于边沿,砚底三足正面浮雕熊首,为汉代砚台的佳品。

贴金青铜器陕西文物(两千年前人们用龙做装饰)(2)

一个必须注意的细节是,蟠螭盖三足砚盖内凿有放研石的凹槽。实际上说,这件汉砚,除了砚盖、砚底外,还应有研子。

4.研子汉代石砚的必备

研子就是一块精心雕琢的石头。在甘肃省各地博物馆参观,不时能看到汉砚。在敦煌一博物馆,有一方汉代石板砚。有一个让游客很纳闷的奇怪现象。砚边上,有一块精心打磨的石头。

贴金青铜器陕西文物(两千年前人们用龙做装饰)(3)

这件小石头,一头正方形,一头圆形。很多人不明究里,不知道它是干啥用的。其实,这就是研子。汉代墨的制作工艺尚不太成熟,制作的丸墨,比较松散,虽然能捏住一头研墨,但遇到散了墨粒,就没有办法了。这时,就要发挥研子的作用。人们捏住圆的一头,用方头研磨墨粒。

在平常使用中,用研子在砚面上研墨,不用时,就将砚盖盖上,以防灰尘落入,或者墨蒸发过快。

5.美女画眉毛,离不了砚

唐代孙过庭在其《书谱》中,将书家书写发挥的条件,分为五合五乖。其中有五合:第四合为纸墨相发,即纸墨俱佳、相互映发,写出的作品锦上添花。第四乖为:纸墨不协、器不称手,写出的字,自然难以说好。

写字,纸墨要好。墨好还不行,必须有一方好砚台,才行。好砚,不可得。好砚难得,主要是好石头难得。

贴金青铜器陕西文物(两千年前人们用龙做装饰)(4)

汉代除文人写字用的砚以外,还出现了一种黛砚。这种黛砚,其实是小一点的板砚,主要是汉代女子画眉毛用的。如今有眉笔,古代有也不例外,爱美之心古今一体。

砚在古代是人们必备的生活器具。可以说,汉代砚普遍使用。唐宋发展到到一个高度,出现了端砚、歙砚、洮砚等名砚。明、清两代,砚的品种繁多,功能各异,材料各不相同。

6.五千万年形成洮砚石

中国三大名砚——洮砚,就出自甘肃的洮河流域的卓尼洮砚乡。

我曾经去过,洮砚石的产地。洮河从岷县茶阜以下,到岷县维新乡一带,地貌上大体是黄土高原的面貌,是一种平缓河谷。随着地形的变化,它逐渐进入高山深谷的状态。这种状态也是一种从黄土高原到青藏高原的过渡。

顺洮河而下,十多公里处就是洮砚乡了。大约三十分钟后,我们就到了洮砚乡。从路程上看从岷县茶阜到九甸峡口,洮河在大地上划出的倒“L”走势中,洮砚乡恰好位于中腰。镇子很小,一条公路从中穿过,民宅、机关、饭馆散落在公路的两旁。

贴金青铜器陕西文物(两千年前人们用龙做装饰)(5)

喇嘛崖是洮石的最早发现地,顺着镇中的公路,一直往前就能到喇嘛崖。出小镇,大山如墙一般向我们直逼过来。路傍着洮河,顺着山势而行,路上经过的两个小村,村民多以洮砚为生,家家户户的墙边摆放着洮石。

洮石的形成要远远早于青藏高原。青藏高原在距今三四百万年时开始崛起,而洮砚的矿带早在四亿年前开始形成,其过程长达5千万年,在三亿五千万年左右时结束。这一时期是古生代的泥盆系,洮砚石是一种由沉积在水盆地中的细泥型物质形成的页岩。

想不到,坚硬如铜的洮砚,其前身竟然是细泥。想想看看,细泥经历数亿年的时光锻造,化身为坚如铜铁的洮石,而曾经的盆地,也随着地壳的巨大变化,逐渐隆起成为今天的高原。这是怎样的沧桑巨变?

7.洮砚,苏黄米蔡的最爱

在甘肃还有栗亭砚、嘉峪石砚。栗亭砚产自徽县之伏镇、栗川等地。宋代米芾《砚史》就有记载。嘉峪石砚,产于嘉峪关市,石出河西走廊中段的黑山,又称嘉峪山。据说有1700年的历了。

洮砚在唐代就有记载,在宋代列为全国名砚,苏轼、黄庭坚等人对洮砚赞誉有加,留下了诸如“洮州绿石含风漪,能泽笔锋利如锥”的名句。黄庭坚写诗《以古诗谢王仲至惠洮河砺石、黄玉印材》:洮砺发剑贯虹日, 印章不琢色烝粟。 磨砻顽顿印此心, 佳人诗赠意坚密。佳人鬓雕文字工, 藏书万卷胸次同。 日临天闲豢真龙, 新诗得意挟雷风。 我贫无句当二物, 看公倒海取明月。黄庭坚将一方洮砚赠与苏轼。苏轼非常喜欢,当即书写了《鲁直所惠洮河石砚铭》,并让人镌刻于砚台之侧,铭曰“洗之砺、发金铁。 琢而泓,坚密泽。 岁丙寅,斗南北。归予者,黄鲁直。”晁补之,字无咎,在自己的洮砚之侧镌铭文:“洮之崖,端之谷,匪山石,唯水玉。不可得兼,一可足温。然可爱,目鸲鹆,何以易之,鸭头绿。”

贴金青铜器陕西文物(两千年前人们用龙做装饰)(6)

在古代,交通不便,好砚难得。各地都有产出石砚,只不过有的流传下来,有的消失了。在武山就出过石砚,而在华亭,有地名曰“砚峡”,可见,此地也与砚有关。

砚是文人的必备,好砚难得,难怪,苏黄米蔡,得一方好砚,而留下千古传奇。

贴金青铜器陕西文物(两千年前人们用龙做装饰)(7)

王文元原创作品

请关注 请转发

版权已保护,谢绝转载, 盗用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