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初期,在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里有一位大家非常喜欢的“孩子头儿”,虽然他年龄小,个头矮,但却是参加过天福山起义、威海起义的老战士。他先后担任胶东人民抗日救国少年先锋队队长、儿童团团长,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十四团文化教员,十三团三营七连指导员等职,他叫马镜。

威海起义建奇功

马镜,又名马竞、马兢、马恩第,1921年出生,山东省烟台市人。1936年考入烟台市志孚中学后,他思想进步,积极参加爱国学生会等进步组织,加入党的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烟台队部。七七事变后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少年党员。

抗日儿童团团长是谁:志存高远的少年领袖(1)

马镜

天福山抗日武装起义前夕,马镜受命到胶东特委所在地文登县沟于家村,为天福山起义领导人递送情报,互通信息,取得联系,为天福山起义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天福山起义成功后,胶东特委书记理琪等领导人赴威海,与国民党威海卫行政区管理公署专员孙玺凤商谈抗日,当孙玺凤同意了理琪提出的条件后,胶东特委决定发动威海武装起义。威海起义前夕,理琪派于烺去沟于家“三军”驻地搬兵时,于烺快马加鞭百余里,近太阳落山时来到沟于家村,他找到特委委员、文登县委书记张修己,才知道“三军” 军部里就剩下马镜这个“小孩子”了,大部队在文登县西边的岭上村被背信弃义的国民党军队包围扣留,只有大队长于得水带领部分战士杀出了重围,而且一时间难以联系到。出现这样紧急突发的情形,短时间是难以调集到人员的,这样次日早晨就不可能赶到威海参加起义,而且特委机关附近村的党员大多参加“三军”了,没有参军的少数党员也是分散在周边各个村庄。

困难摆在了面前,马镜没有被难倒,他在最短的时间里招集了荣模、张猛、于永生、于忠福(肖玉)、王妽等小伙伴,让小伙伴用传递鸡毛信的方式,以最快的速度通知了近30个农民党员,大家接到通知急急赶来沟于家村,聚集起来奔赴威海参加抗日武装起义。张修己在他的回忆录中谈到:“威海起义成功了!这次,小马这个小孩真起作用!”马镜光荣参加威海起义,成为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的一名战士。

抗日少先迅发展

1938年1月,威海起义后不久,在理琪的指导下,胶东人民抗日救国少年先锋队(简称“抗少先”)在文登大水泊成立,马镜任队长,“抗少先”建队大会在大水泊戏楼举行,戏楼上有两根大柱子,左柱子嵌“地方不大而可家可国可天下”,右柱子嵌“人物平常而能文能武能称皇”。队员们奏响从启民小学借来的鼓号,理琪、宋澄等领导站立台上。理琪把队旗授给马镜,马镜把队旗交给荣模执掌。

大家唱起自己改编的《抗日少先队歌》:

我们是抗日少先队员,民族的责任担在双肩。

保卫中华,爱护民众,站岗放哨,勇于参战。

向前,向前,消灭日寇,勇敢向前。

向前,向前,高举队旗,夺取胜利,勇敢向前!

接着“抗少先”队员们开始搞募捐,每三个人一组:两个拿红缨枪的在两边,中间的端着笸箩,上面贴有“抗日”“救国”“抗战”等字样。观众踊跃捐款,纸币 、铜子儿、银圆、金币……笸箩渐渐满了。一位奶奶捧着一大包金银宝石首饰,放进笸箩里,哭着说:“我儿子在关东叫日本人杀了……报仇啊……”当天,三庄村一个村就发展了32名队员。很快周边的少年儿童也被组织起来了。

1938年2月7日,“三军”准备西上抗日时,抗日少先队分成了两部分:大部分继续留在农村,发展组织,坚持斗争;30余人组成少先队总部,马镜率领总部成员跟随“三军”西进,边转移,边宣传,边募捐,边发展少先队组织,并指导他们开展活动。

抗日儿童团团长是谁:志存高远的少年领袖(2)

1940年7月,反“扫荡”胜利后,少先队员于掖县后邓家村合影。

“三军”攻克牟平城、血战雷神庙后,按照“三军”司令部的指示,马镜劝说年龄小的肖玉等10余人回乡后,带领着总队部留下的20多位成员,跟随“三军”西上蓬莱县、黄县(龙口)、掖县(莱州)。随着“三军”迅速壮大,“抗少先”得到迅猛发展,马镜带领“抗少先”的足迹踏遍胶东16个县市,组织起浩浩荡荡的抗日少先队队伍。

抗日儿童团团长是谁:志存高远的少年领袖(3)

儿童团查路条

1938年9月18日,“三军”在沙河镇整编时,“抗少先”改称“儿童团”,马镜任蓬黄掖三县儿童团团长。10月后,胶东从县到村,普遍建立了儿童团组织(文登、平度等县仍叫“少先队”,过渡一年半后改叫“儿童团”),通过大量的工作,在广大农村发展了30 多万儿童团员。当时,胶东农村儿童团员多数为在校的小学生。他们一边读书学习,一边参加站岗放哨捉汉奸的抗日活动。年龄大一点的儿童团员帮助抗日民主政府送报纸、送信件、传递公文,其中的骨干分子为八路军传递重要情报,在抗日根据地发挥了重要作用。

儿童团长真英雄

马镜在血与火的战斗环境下坚定地成长。他从一名聪明机智的儿童团团长,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八路军指挥员。在工作中,马镜兼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十四团文化教员,后来又兼任十三团三营七连指导员等职,他带领的七连被誉为“铁七连”。

1942年掖县沙河埋伏战斗中,马镜带领的七连奉命截击日军运粮队,击毁敌军车7辆,缴获军粮7车、大盖枪100多支。在掖县朱桥突击战中,为营救战友,他不顾个人安危四进四出,受伤13处。

1943年5月,遵照胶东军区关于“麦收前坚决拔掉蛇窝泊据点”的指示,在栖霞县蛇窝泊战斗中,马镜率领部队按团政委李丙令部署的方案组织作战,带领战士用自己发明的“土坦克”,仅用两小时就攻克敌人所谓的“鲁东第一大碉堡”,打死打伤日伪军100余,为反攻打响第一炮。

1943年8月,马镜在平度县冷仙洲战役中左脚受伤,在平度县战地医院治疗期间被日军包围。战友和医护人员要抬着他突围,他毅然决然地掏出短枪,吼道:“谁靠近我我就枪毙谁!不准抬我! 抬着我,咱们谁也冲不出去!医护人员都是抗战的宝贝,我命令你们,必须保卫医护人员突出重围!”说完,他举枪向自己头上开了一枪,壮烈牺牲!

昔人已逝,英魂长存。年仅22岁的英雄马镜虽然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那首《儿童团歌》依然回响在我们耳畔。(来源:中共威海市委党史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