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

上古三皇五帝的故事(历史神话传说三皇五帝)(1)

黄帝

黄帝是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为《史记》 中的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神话传说其父亲少典为有熊国君,黄帝本姓公孙,因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长居姬水,后改姬姓,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又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中国历代皇帝多为黄帝设庙祭陵等来取得象征的统治正当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性人物,被称为中华民族的祖先。

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

为政举措:

文化:黄帝在位时间很久,国势强盛,政治安定,文化进步,有许多发明和制作,如文字、音乐、历数、宫室、舟车、衣裳和指南车等。相传尧、舜、禹、皋陶、伯益、汤等均是他的后裔,因此黄帝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

根据中国史书的记载,他在炎帝之后,统一了中国各部落。他推算历法;教导百姓播种五谷;兴文字;作干支,制乐器,创医学。纪时:帝使大挠作甲子,以十天干配合十二地支以纪时沿用至今农历(甲子、乙丑以至癸亥,共六十年为一周期),即道教之六十元辰。

黄帝建立古国体制:划野分疆,八家为一井,三井为一邻,三邻为一朋,三朋为一里,五里为一邑,十邑为都,十都为一师,十师为州,全国共分九州;设官司职,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设三公、三少、四辅、四史、六相、九德(官名)共120个官位管理国家。对各级官员提出“六禁重”,“重”是过分的意思,即“声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要求官员节简朴素,反对奢靡。提出以德治国,“修德振兵”,以“德”施天下,一道修德,惟仁是行,修德立义,尤其是设立“九德之臣”,教养百姓九行,即担任法官、后土担任狱官,对犯罪重者判处流失,罪大罪极者判处斩首等。

数学:隶首作数,定度量衡之制。

军队:风后衍握奇图,始制阵法。

音乐:伶伦取谷之竹以作箫管,定五音十二律,合于今日。

衣服:元妃嫘祖始养蚕以丝制衣服。

医药:与岐伯讨论病理,作《黄帝内经》。

文字:仓颉始制文字,具六书之法。

铸鼎:在荆山(位于陕西中部) 铸鼎,分华夏为九州.

水井:井的发明,古人也归功于黄帝。

其他:舟车、弓矢、房屋等之发明。

物质:黄帝在农业生产方面有许多创造发明,其中主要有实行田亩制。

黄帝以步丈亩,以防争端,将全国土地重新划分,划成“井”字,中间一块为“公亩”,归政府所有,四周八块为“私田”,由八家合种,收获缴政府,还穿土凿井。对农田实行耕作制,及时播种百谷,发明杵臼,开辟园、圃,种植果木蔬菜,种桑养蚕,饲养兽禽,进行放牧等。

缝织方面,发明机杼,进行纺织,制作衣裳、鞋帽、帐幄、毡、衮衣、裘、华盖、盔甲、旗、冑。

制陶方面,制造碗、碟、釜、甑、盘、盂、灶等。

冶炼方面,炼铜,制造铜鼎、刀、钱币、钲、铫、铜镜、钟、铳。

建筑方面,建造宫室、銮殿、庭、明堂、观、阁、城堡、楼、门、阶、蚕室、祠庙、玉房宫等。

交通方面,制造舟楫。

兵械方面,制造刀、长矛、弓矢、弩、六纛、旗帜、五方旗、号角、鼙、兵符、云梯、楼橹、剑、射御等。

日常生活方面,熟食、粥、饭、酒、肉、称尺、斗、规矩、墨砚、几案、毡、旃、印、珠、火灯、床、席、蹴踘等。

关于黄帝的著名战役有涿鹿之战、阪泉之战,在前面三皇中炎帝有写。

总之黄帝这个人很了不起,用现在的话讲怎么看都像是一个“全能神”,并且还是一个“猛男”。

‬颛顼

上古三皇五帝的故事(历史神话传说三皇五帝)(2)

颛顼

颛顼,号高阳氏,是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姬姓;是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中华人文始祖之一。颛顼因佐少昊有功,被封于高阳(今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

少昊死后,共工氏与颛项争夺帝位,颛项打败共工,继少昊主政,号“高阳氏”。在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中,颛顼是主管北方的天帝。颛顼与共工之战和黄帝与蚩尤的涿鹿大战非常相似,其本质都是为了争夺帝位。权力交接时,往往是有心人趁机作乱的时候,颛顼即位时,有个强大的部族首领叫共工(据说是炎帝的后代),共工彪悍勇猛,很有蚩尤的野心,他想要与颛顼争夺帝位。

共工屡次挑衅颛顼的权威,后来双方在中原地区展开大战。颛顼沉着应战,经过长久的惨烈战斗,最终打败了共工。共工带着部下败逃,颛顼派人围追堵截,到西北的不周山下共工被祝融拦住。共工打不过祝融,想要翻过不周山逃走,可山势陡峭,十分险峻,共工实在找不到出路,绝望中顶头撞向了不周山。关于共工怒触不周山有很多神话故事,讲得很精彩。

上古三皇五帝的故事(历史神话传说三皇五帝)(3)

共工怒触不周山

为政举措:

制历法:

汉初的历法基本上是沿用秦以来的颛顼历。颛顼历是一种古四分历,以3651/4日为回归年长度,29499/950日为朔望月长度,十九年七闰。汉武帝时,公孙卿、壶遂、司马迁等受命议造汉历;最后,在18种改历方案中选定了邓平所造的八十一分律历,称太初历。太初历以365385/1539日为回归年长度,2943/81日为朔望月长度。西汉末年,刘歆修订太初历而更名为三统历。

《颛顼历》完成于秦献公十九年(前366年)。该历以夏正十月为岁首,闰置于九月之后,以该年正月初一日刚好立春为节气的计算起点。

《颛顼历》有两大特点:

一是其时秦政权尚僻处于雍州,不与诸侯各国交往。所以它实行的历法,直到秦统一天下后才推行全国。但又汉行秦历,才使《颛顼历》一跃而奉为历法“正统”。

二其时古四分历理论已非常成熟,所谓《颛顼历》,只不过是月建有差,历策却仍是一个师傅下山的“畴人”用古四分历方法拟订的。由于前367年夏历十一月初一日干支为乙卯(年干支也是乙卯),是用古四分历推步而出,而《颛顼历》历家又称之为“乙卯元”可知,《颛顼历》不过是“古四分历”或还是《殷历》的一支而已。关于此两历关系中的“正统”问题,实在是要与历史的看法来个“否定之否定”

创制九州:

《史记》上说他统领疆域”北至幽陵(今河北、辽宁一带),南至交趾(今广东、广西、越南一带),西至流沙(今甘肃一带),东至蹯木(今东海)”极其广大。

作曲《承云》:

据《吕氏春秋•古乐》 记载,帝颛项生自若水,实处空桑,乃登为帝。惟天之合,正风乃行,其音若熙熙凄凄锵锵。帝颛项好其音,乃令飞龙作,效八风之音,命之日承云,以祭上帝。乃令鱓先为乐倡。鱓乃偃寝,以其尾鼓其腹,其音英英。

‬帝喾

上古三皇五帝的故事(历史神话传说三皇五帝)(4)

帝喾

帝喾,姬姓,名俊,华夏族。生于高辛(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高辛镇),故号高辛氏,黄帝曾孙,帝喾是帝喾部落的首领称号,帝喾部落是夷人的个分支,与颛顼部落有近亲关系,帝喾后来继承颛顼为东夷部落集团的首领。

帝喾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根基,是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商、周两朝先祖,帝挚、弃、契、帝尧之父。

为政举措:

迁都于亳:

迁都于亳(今河南商丘),民生上使得人民免于洪水之患,政治上便于彻底解决不安分的共工氏余部。共工氏余部一直从黄河中上游跑到长江中上游发发展。建都于亳,便于将军队迅速投放到前线。击退外敌游牧民族——犬戎之后,并没有趁机穷追猛打,为的是将风险最小化,后将精力转向内政,处理民族问题

订立节气:

传说帝喾以前,人们虽有一年四季的概念,但只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从事农艺畜牧没有一个科学的时辰顺序,严重制约了农业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帝喾科学探索天象,物候变化规律,划分四时节令,指导人们按照节令从事农畜活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华夏农业出现一次伟大的革命,农耕文明走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知人善任:

帝喾以仁爱治国,生活俭朴;他平常神色庄重静穆,品德崇高如山。他广施恩惠、仁爱,讲究信誉。他了解民间的疾苦,对天下人都一律平等。他绝不违背自然规律,又恭敬地祭祀天地鬼神,祈求神灵降福万民。由于他德行崇高,因此深受百姓的爱戴。

在他的治理下,社会富足,人民安居乐业。帝喾亦能知人善任。羿的射箭技术天下无双,帝喾选拔他担任射官,赐给他彤弓和蒿矢。羿也不负帝喾深望,当白难反叛时,他一举将其平定。咸黑、柞卜长于音乐和制作乐器,帝喾命他们为乐官,终于创作出《九韶》之乐和鼙鼓、笭、管、埙、帘等新乐器。

缔造盛世:

帝喾的部落,《春秋纬》中一本叫《命历序》的书,说传10世,400年,《易纬》中的《稽览图》说是350年。帝喾时代可谓上古时期的太平盛世。他的治国方略是:一要博爱于人,二要让民获利,强调以诚信、仁德使天下治,帝喾在人民群众中尤以诚信而著称。帝喾作为一代帝王,不仅能养性自律,大公无私,而且倡导诚信,明察善恶,为历代帝王所推崇,到了现代,仍有积极意义。

‬尧

上古三皇五帝的故事(历史神话传说三皇五帝)(5)

尧,伊祁姓,陶唐氏,名放勋,起初被封于陶,后迁徙到唐 (今临汾和襄汾),所以又称唐尧。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

十三岁,尧辅佐帝挚。十五岁,他受封于唐国(今山西临汾市)。二十岁,他取代帝挚,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团结亲族、联络友邦、征讨四夷、统一华夏。尧爱民勤政、富而不骄、怒而不烦、仁德如天。他主政期间,派鲧治水,制定历法,整饬百官。在位70年时,尧访遍天下贤士,得到舜,把权位和女儿都传给了舜。

为政举措:

完善政治:

尧执政初期,还没有基本的国家制度,国家只是部落联合体,非常松散,不利于国家的统一管理,所以在尧积累了一定的施政经验后,开始建立国家政治制度,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按各种政务任命官员,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较为系统的政治制度,为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尧无微不至地关心百姓,轻徭薄赋,因此百姓都十分拥戴他。他又大力提倡道德与和顺,使天下百姓能融洽相处,使天下万国和谐一致。

治理水患:

尧处于原始社会,尧小的时候河水水平面覆盖了山西省中部,仅有山地丘陵等适合人类居住,尧帝治理水平面有功而当上了天子,河水治理后形成了两个大的湖泊,昭馀祁泽薮(时间让它渐渐变小,现已成为人类的居住地)和晋阳湖。

制定历法:

尧当政初期,天文历法还很不完善,百姓们因为不知道四时变化而经常耽误农时。为了掌握气候的变化规律,他派羲叔住在叫明都的地方,观察太阳由北向南移动的情况,以白昼时间最长的那天为夏至,并参考火星的位置来校正;派和仲住在西方叫昧谷的地方,观察日落的情况,以昼夜平分的那天作为秋分,并参考虚星的位置来校正;派和叔住在北方叫幽都的地方,观察太阳由南向北移动的情况,以白昼最短的那天作为冬至,并参考昴星的位置来校正。二分、二至确定以后,尧决定以366日为一年,每三年置一闰月,用闰月调整历法和四季的关系,使每年的农时正确,不出差误。由此可知,古人将帝尧的时代视为农耕文化出现飞跃进步的时代。

‬舜

上古三皇五帝的故事(历史神话传说三皇五帝)(6)

舜,姚姓,妫氏,名重华,字都君,诸冯(今山东诸城)人。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

生而重瞳,孝顺友爱,善于制陶。得到四岳推荐,经过重重考验,得到唐尧的认可与禅位(《竹书年》和《韩非子》中并不记载为禅让),都于蒲阪(今山西永济),建立有虞国。即位之后,虚怀纳谏,惩罚奸佞,流放四凶(共工、獾兜、三苗、鲧);任贤使能,百业兴旺 (皋陶管理五刑,大禹治理水利、后稷主管农业、契主管五教),开创了政通人和的局面,成为中原地区最强大的部落联盟首领。晚年听从四岳的安排和建议,禅位于大禹,乘车巡行天下,卒于苍梧郡,葬于九嶷山,谥号为舜,史称帝舜、虞舜、舜帝。

舜帝是中华道德文化的鼻祖。《史记》所载:“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舜帝文化精神之魂,可称“德为先,重教化”,成为推动由野蛮走向文明的历史转捩时期的重要推手,成为中华文化三座里程碑之一。

为政举措:

主要功绩:

舜与尧一样,同是先秦时期儒墨两家推崇的古昔圣王。而舜对于儒家,又有特别的意义。儒家的学说重视孝道,舜的传说也是以孝著称,所以他的人格形象正好作为儒家伦理学说的典范。孟子继孔子之后对儒学的发展有巨大贡献,他极力推崇舜的孝行,而且倡导人们努力向舜看齐,做舜那样的孝子说:“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犹)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己矣。”他甚至设想,舜为天子,而瞽叟杀人被捕,舜虽不会利用权力破坏刑律而将其救免,但一定到监狱里偷偷地把父亲背出来,一起逃到海滨,过无忧无虑的日子,为了共享天伦之乐而忘掉天子的地位。由于儒家的宣传,有关舜的传说事迹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留下极深刻的影响。

主要政绩:

尧死以后,舜在政治上又有一番大的兴革。原已举用的大禹、皋陶、契、弃、伯夷、夔、龙、垂、益等人,职责都不明确,此时舜命禹担任司空,治理水土;命弃为田畴,掌管农业;命契担任司徒,推行教化;命皋陶担任“士”,执掌刑法;命垂担任“共工”,掌管百工;命益担任“虞”,掌管山林;命伯夷担任“秩宗”,主持礼仪;命夔为乐官,掌管音乐和教育;命龙担任“纳言”,负责发布命令,收集意见。还规定三年考察一次政绩,由考察三次的结果决定提升或罢免。通过这样的整顿,“庶绩咸熙”,各项工作都出现了新面貌。

上古三皇五帝的故事(历史神话传说三皇五帝)(7)

三皇五帝人物关系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