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杰”中,最出名的是王勃,文学成就最高的也是王勃。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序》这些诗赋,因为进入教材,为我们耳熟能详。相反,很多人却并不知道卢照邻这个人,他的人生经历,他究竟写了什么诗歌,大家都不甚了了。

不过,《新唐书》记载:“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议者谓然。”就是说,同为“初唐四杰”之一,排在第二位的杨炯,对王勃和卢照邻却有截然不同的判断。杨炯认为他耻于排在王勃之后,却羞于排在卢照邻之前。显然,他的意思是说,卢照邻的水平,是明显高于王勃的。

王勃和杨炯谁排第一(王勃的水平明显比卢照龄高)(1)

(杨炯)

那么,杨炯当时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判断?而且当时的人还“议者谓然”,也就是说还同意他这个判断。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认为,杨炯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判断,不完全是奔着文学成就去的,而是有其它因素在里面。有什么因素呢?

一、年龄问题。

王勃是650年生的,杨炯是650年生的,卢照邻是636年生的。也就是说,杨炯和王勃是同龄的,卢照邻大杨炯和王勃14岁,算得上是他们两人的长辈。

我们知道,很多人对长辈都是充满敬重的,在对长辈做评价的时候,也不吝啬赞美之词。就算长辈没有那么大的成就,在赞美上夸张一点,从尊重长者的角度来说,大家也不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妥,自己内心也心甘情愿。

但同龄人就不这样了。很多人都对和自己同龄的人不服气,都要和他较一较劲。现在杨炯排在王勃的后面,他当然很不服气了。

对于这个排位,杨炯不服气的,还不仅仅是因为他排在王勃之后,而是王勃排在首位,他排在第二位。在一个排位中,排在首位和排在第二位的,都是非常敏感的。排在首位,说明这个人是领袖,是具有超凡能力的。排在第二位的则说明,他虽然能力上也是出类拔萃的,但因为有人比他更厉害,他只能屈居第二。这在第二位的心中,是一种“既生瑜,何生亮”的满满的不平和不服。

王勃和杨炯谁排第一(王勃的水平明显比卢照龄高)(2)

(王勃雕像)

二、人品问题。

王勃很早就表现出了积极入世的样子。663年,王勃才13岁,就写了一篇《上绛州上官司马书》,在文中表达了要当官的想法。664年,王勃14岁的时候,又上书右丞相刘祥道,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表达想当官的想法。被刘祥道称为“神童”。665年,王勃15岁的时候,又给唐高宗上了一篇《乾元殿颂》,称颂唐高宗,同时再次表达了想当官的心思。而这篇赋也让唐高宗大称王勃是“奇才”,第二年便授予他朝散郎的职位,那时候他16岁,是朝廷中最年幼的官员。

虽说在唐朝时期,士人想要当官,都有向当权者献诗献赋的传统。但是,像王勃那样,从那么小开始,就非常密集地献诗献赋,而且向皇帝献赋,还是比较少的。再加上古代知识分子都有清高的一面,瞧不上那些对官员趋炎附势的人,因此,王勃的作为,确实是容易遭诟病的。

而王勃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更让他的声誉受到很大的影响。当时,唐高宗把王勃分给沛王李贤,让他辅佐李贤。后来,李贤和英王李显斗鸡,王勃帮李贤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也就是为李贤的鸡,讨伐李显的鸡。这篇赋给唐高宗看见了,大怒,说王勃不能阻止王爷们玩这种荒唐的游戏,反而教唆王爷们不务正业,同时还让王爷们闹不和,完全是佞臣,因此把他逐出王府。

王勃这种没有原则的讨好权贵,就更让人瞧不起了。

反观卢照龄,很少巴结权贵,因而郁郁不得志,而且还承受着身体疾病的严重折磨,可以说,人生非常悲苦。他这样的人生际遇,是很容易引发同情的。

杨炯也很不得志。他到30岁的时候,才得了一个“雠校典籍”的九品小官。他的心理,和卢照龄是更贴近的。

王勃和杨炯谁排第一(王勃的水平明显比卢照龄高)(3)

(卢照龄)

​三、文章问题。

“初唐四杰”之所以被放在一起相提并论,还不仅仅是因为他们艺术成就高。更重要的,是他们改变了南朝以来的“宫体”诗歌,让诗歌走向民间,走向鲜活的表达。

在这一点上,杨炯是革命性最强的,而且是有自主意识的。不过,作为团队领袖,作为榜首的王勃,虽然文章开阔绚丽,但是,包括《滕王阁序》这样的赋,明显都有粉饰太平,为统治者唱赞歌的味道。

而卢照龄所写的诗,抒发人生悲苦的东西更多一些,更贴近现实,更能体现诗歌价值的那一面。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杨炯不佩服王勃,反而特别佩服卢照龄。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