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调做人是最高的智慧(做人是一门艺术)(1)

一个人的品行如何,要看他最细微,最隐蔽,最不易被察觉处。有一句话说,一招不慎,满盘皆输。

其实不仅下棋如此,人生亦如此。有时你或因不小心,说错了一句话,做错了一件事,动错了一个念头。

轻则损名折利,重则积错难返。为人处事,要谨言慎行,守住口,护住心。

慎言,避灾。有句话说,祸从口出。通常我们身体出问题,大体是因吃坏了东西。

俗话说“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

这一句俗语的意思就是说:哪个人在背后不被人说长道短,哪个人在别人面前不议论他人呢?很多人的毛病就是不当面批评别人,但总喜欢在背后议论别人的缺点。

论人是非者,定是“是非人”议论他人,好像是一个司空见惯的事情,几个人在一起聊天的时候,其实大多数聊的都是别人的生活,但是从客观角度来说,讨论他人的是非,自己也定是一个是非之人。

孔子的一个学生叫子贡,子贡有一天在议论别人的短处。

孔子就说:“子贡呀,你能够得上贤能吗?我却没有这个闲工夫。”

我们应该加强自我的修养,不要去用言语去伤害别人。

被别人在背后议论,应该正确的对待别人的议论,如果别人是真正的给你提一个较好的建议,则应该采纳去并且改正。

如果别人只是发泄自己的情绪,用言语伤害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如果只是个误会,必要的时候也可以解释一下。

但是作为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说,永远不要试图在背后去议论别人,这不但会让自己的人际关系造成恶劣的影响,而且最重要的是还会对当事人造成危害。

而且议论别人的根源,都是大多是因为自己身上带着一股傲气所导致的。

曾国藩曾经在家书之中,说了这样一段话:凡畏人,不敢忘议论者,谦谨者也;凡好讥评人短者,骄傲者也。弟于营中之人,如季高... 余正月初四信中言戒骄字,以不轻非笑人为第一义;戒惰字,以不晏起为第一义。

曾国藩对他的弟弟说:凡是敬畏别人,不敢对人妄加评论的都是恭敬谦和之人。但是在背后喜欢笑话他人,评论他人短处的都是骄傲之人。

戒除“娇”字就是以“不轻易非议嘲笑别人”为最重要的因素,戒除懒惰之气,就是以不晚起为第一要义,弟弟常以这两点来反省自己,时时告诫子侄们谨记。

大多数喜欢评论別人的人,都是在享受着评论他人同时的,获得那一份优越感。

总觉得自己比对方厉害,但是人总是看到别人的缺点,而看不到自己的问题。正所谓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但是真相并不是这样。

因为一个人身上都有着优点,也有着缺点,无论这个人是富且贵都是如此,而你却盯着别人的缺点不放,一味的抨击和议论,本身就是一种愚昧了。

更何况,以别人的短处来找到自己的优越感,这更是内心傲气的一种体现,这也是人生的愚昧。

孔子曾经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成我们通俗能理解的话,就是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有一个人一定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们的优点跟着学习,看出他们的缺点便改正,所以只有虚心才能更好的向别人学习。

所以,不要总盯着别人的缺点去看,不要总在背后论人是非。

做人做事的时候,管好自己的嘴巴,有的时候祸从口出,一句话说的不合适,传来传去,传到别人的耳朵里面,就会让别人对你产生记恨的思想。

人生那么长,如果有一天你用到别人的时候,你的人生就会是糟糕的开始。

但我们惹了祸,却多半由于言语不慎。所以,但凡说出的话,都需反复斟酌。

能不说的,不说。不能说的,一字也不泄露。可说可不说的,最好沉默。

《旧唐书》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唐代功臣刘文静,曾经与李渊的宠臣裴寂不和。

有一次他和弟弟说道:“有一天会杀死裴寂的!”

其实他这不过是酒后失言,逞一时口舌之快。不料却被刘文静的一个姬妾听到,传到了李渊那里。

最终就因为这一句不该说的话,获罪被杀。《曾国藩传》也有一则故事。

曾国藩在打下了太平天国后,雄踞东南,俨然拥有半壁江山。

这时,湘江名士王闿运来到曾府上,他一心寻找明主,想要做开国的功臣。

见面之后,他劝曾国藩,不要帮助朝廷,而是拥兵自重,趁机自立,并且要曾国藩,以韩信为前车之鉴。

曾国藩见王闿运说得滔滔不绝,却始终微笑不语。

只是用手指蘸着茶水在桌面上比划,只见桌面上写着一连串的“”字,此时王闿运才恍然大悟,自己差点犯了大忌。

在《周易》里有云: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

你说出的每一句话,都代表着你的思想。

一旦你多言说错了话,无论是说者无心,还是听者有意,都易让自己惹祸上身。

据《说苑.敬慎》载,孔子在参观周王祭先祖的太庙时,看到台阶右侧立着一个铜铸的人,但嘴被扎了三道封条。

在这个铜人的背面刻着一行字:“古之慎言人也。”这给孔子以极大的震动和启发,并以“三缄其口“教诲弟子。

古往今来,寡言保身的人,实有大智慧。在与人交谈时,说话一定要深思熟虑后,切不可轻言妄语。

慎行,少悔。在《吕氏春秋》中有言:“行不可不孰,不孰,如赴深溪,虽悔无及。”

意思是,在行动之前,一定要多番考虑周全,如果莽撞行事,只会给自己带来遗憾和懊悔。

明朝首辅大臣徐溥,一生严于律己。 他在书桌上放了两个装豆子的瓶子,时刻提醒自己慎行。

每当自己做对一件事,就往瓶中投一粒黄豆,相反行为上有什么过失,就往另一个瓶子内投一粒黑豆。

这两瓶豆子时刻提醒他做事三思而后行,久而久之,黄豆越积越多,而黑豆的数量几乎没有变化。

在生活中,如果我们做事前,能多方思忖,最终的“后果”,就不会在事后,去妄想那些不切实际的“如果”。

《三国演义》中,有两则故事。建安二十四年,刘备为了报吴国夺荆州,关羽被杀的仇,准备即刻启程,率大军攻打吴国。

当时诸葛亮深谋远虑,劝他为全局着想,当下最重要的不是报私仇,而是为了江山社稷,先忍辱负重,联吴抗曹。

但刘备当时被怒气冲昏了头,他下旨说,以后谁敢阻止伐吴者,定斩不赦,群臣虽知此行凶吉少,但也不敢再劝谏。

果不其然,由于蜀兵远征,补给困难,又不能速战速决,加之入夏后,天气炎热,士气低落。

后来刘备为了避暑,在山林中安营扎寨,谁知吴国将领陆逊看准时机,火烧连营七百里,最终刘备战败,病死在白帝城。

建安五年,袁绍准备起兵攻打曹操。

当时,他手下的谋臣田丰曾劝阻他说,曹操善用兵,变化无穷,不能轻视,最好按兵不动,跟曹操打持久战和游击战。

但袁绍太急于求成,结果曹操抓住时机,突袭袁绍所布置在乌巢的粮仓,至使袁绍大军惨败于官渡之战。

有一句话说,冲动是魔鬼。人一生的成败,得失与对错,并不在于一时的辉煌,一、两次意气用事,就可以让你功亏一篑。

所以,凡事三思而行,不可莽撞,不可冒失,不可轻率,如此方能不入困境。

慎独,安心。在《中庸》里有云:“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一个人的品德如何,要看他在最细微,最隐蔽,最不易被察觉时的所言所行。

元朝的大学问家许衡,曾在盛夏时经过河阳,由于路途遥远,十分口渴,路上有一棵梨树,众人都争先恐后地去摘梨来吃。

许衡独自端正地坐在树下,安然如常。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吃,许衡说:“不是自己拥有的却摘取它,不可以。”

那人说:“现在时局混乱,这棵梨树没有主人了。”许衡说:“梨树没有主人,我的心难道也没有主人吗?”

许多时刻,当一个人学会慎独,不是为了让别人赞扬,而是让自己无愧亦无咎。

清代有个叫叶存仁的官员。从政30余年,甘于淡泊,从不苟取。一次离任时,僚属们临别馈赠礼品。为避人耳目,特地夜里送来。

叶存仁见状将赠品原封退回,并赋诗一首相赠:月白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

还有这样一则故事。晚清重臣的曾国藩,从未因为自己位高权重,谋取个人私欲。

他非常喜欢书法,在担任两广总督期间,有一个县令投其所好,送给他一本王羲之的书法。

这本书法是宋代淳化阁帖的祖本, 异常珍贵,价值连城。曾国藩爱不释手,但后来依旧原封不动地退还给了县令。

并说:“我年过五十,能看到这样的东西是我的福气,但不能留下。”并在当天日记中写下八个字:

世间尤物, 不敢妄取。”有史以来,无论是为官政要,抑或平民百姓,最无法过的,是自己的“良心关”;

最抵御不了的,是在名利诱惑下的思想松动;最难恪守的,是为人处世始终如一的清白和坦荡。

做了亏心事,以为神不知鬼不觉;违背了原则和底线,以为天不知地不知;

行得正,身不端,以为可以掩人耳目;但最难欺骗过去的,其实就是自己。

慎独,并非为了得到好名声,更重要的是让自己心安。人这一生,高明之处,就在于一个 “慎”字。慎言,可避灾。水深则流缓,人贵则语迟。

慎行,可少悔。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慎独,可心安。多少心虚,皆因缺乏敬畏。

与朋友们共勉。菜根谭:抛开内心的戾气,用温和处事,才是智慧。

《易经》:谨慎行事,不出“废招”,让人生避开灾祸。古人常说这样一句话:大意失荆州

一个人如果因为自己的粗心马虎,而错失掉一些机会,或者应得的东西,这是特别得不偿失的。

对于一些人来说,有的时候,人生之所以出现一些灾祸,并非是因为上天刻意为难他,而是因为自我心性中的疏忽,是疏忽和大意,才造成的这样一个结局,但是这一切他却还不自知。

正所谓说“三思而后行”,人生当多思虑,做事谨慎。在古语之中有这样一句谚语,叫做:“守口如瓶,防意如城。”

这一个谚语最先是出于佛经,是谈修炼的方法,唐朝僧人释道世编写的《诸经要集》,其中有这样一句话:防意如城,守口如瓶。

佛经称,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称为“六根”,称外界的声、色、香、味、触、法为六尘。

六根不净,则会引发六尘的妄念,想要在清静中获得智慧,就要让自己的人生如塞紧瓶口,守城防敌一样谨慎,从而避免伤害。

这一条谚语,后来被广泛应用为,告诉我们要慎言独行,修养品德。

在《易经》之中,有这样一句话:《象》曰: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象传》说:本卦上卦为乾,为天,下卦为兑,为泽。上天下泽,尊卑先明,这是履卦的卦象,君子看到这个卦象,分清上下职责,遵循礼义,安定民心。

所以在为人处事的时候,要合乎规章制度,才能避免矛盾的发生,做事情谨慎小心,人生的道路才能够顺畅无阻。

谨防自己疏忽大意,以免给自己带来灾祸,而对于人生来说,最好的状态并非是突如其来的富贵,而是人生能免除灾难。

免除灾难,就减少了损失,也减少了人生的苦痛和折磨,这就算是人生最大的一个划算了。

谨言慎行的道理,就是让我们学会减免灾祸,减少损失。正所谓说“防患于未然”,在事情没有发生的时候,有一种提前思虑的结果,三思而后行。无论是说话还是做事,都能保持着谨慎的原则,这才能更好的作用于自己的人生。

老话中说:世事如棋局,不执著才是高手;人生似瓦盆,打破了方见真空。

这句话告诉我们:世间的事情就像是棋局一样,不出废招的人才是高手,人生就好像瓦罐一样,打破了,才知道里面什么都没有。

世间的事情其实是错综复杂,而且因果关系也都是存在的,一个人的性格,能左右他的结局。一个人是什么样的性格,他的人生就会塑造成什么样的状态。

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所以聪明的人,都会控制自我的心性,让自己的言行合理,避免失误。谨慎行事,避免损失,也避免灾祸。

所以说在人生这一场错综复杂的棋局中,每一步都是关键,一进一退都要费尽自己的心思。

所以不要轻易的落子,要经过慎重考虑,才能走出自己的每一步,不出废招的人才是高手,不做错事的人才是人才。

在古代的时候,楚霸王项羽,因为太过于大意,一念之差在鸿门宴上放走了刘邦。

后来刘邦东山再起,壮大之后,最后在一场战争之中,逼得项羽乌江自刎,丢了性命,也丢了江山。

所以说一念之差,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极大的,步步谨慎错不得一步,才能谋划一个良好的结局。

内心有一种温和的习性,不光能收获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让自己的心性中充满一种平和与坦然,这就是温和最大的魅力。

但是,在人性之中存在一个常见的诟病,那就是戾气太重。现在是一个浮躁的时代,很多人急功近利,并且导致了人性的刻薄和冷酷,太计较自己的付出,却从来不懂得施于感恩的回报。

一个冰冷的内心,不懂得感恩的心性,给他的人生带来的结局必然不会幸福。

真正深层次的幸福和外在的物质无关,它只在于内心的平和与温暖,但是一个戾气太重的人,会永远的失去这些东西。

人生就如同一面镜子,照见的是所有内心。所有的心性,你内心所有的言行和想法,都会表露于外,在言行的点滴之中显现出来。

而自己的言行也会在无形之中左右着自己的人生,所以儒家学说之中,就提出了“慎独”的智慧,就是让自己的言行在任何时候都能合理和适度。

当一个人任由自己的言行被欲望所念所吞噬,甚至被愚昧的心思所掩盖和误导,最终自己的人生越来越糟糕的时候,也没有反思过原因何在。

国学文化《菜根谭》之中就说:受人之恩,虽深不报,怨则浅亦报之;闻人之恶,虽隐不疑,善则显亦疑之。此刻之极,薄之尤也,宜切戒之。

这句话意思就是说:受到了别人很大的恩惠却不知道报答,而对于别人有一些怨恨就想着去报复。听到别人的坏事,虽然不明显,但是也坚信不疑,明知道别人做了好事却怀疑别人。这样的心性和行为,都刻薄冷酷到了极点,这是要避免的事情。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学会感恩,记住别人对你的恩惠,即便是微不足道的时候,也不能忘记怀有感恩之心,才能够让自己找到人生的希望。

感恩不仅是成全别人的方式,更是一种处事哲学,这也是内心温和的体现。

这个世界上最可怜的人,其实就是阴险狡诈之人,因为这个世界无论怎么对待他们,他们的内心都是阴暗的。

即便是别人施舍给他好处的时候,他都怀疑别人是否别有用心,你把这样的人放在阳光底下,他都会用一把伞把自己遮起来。

内心阴暗的人,他的心里面充斥的永远是报复和很酷,并且不懂得去感恩。

而相反,一个内心温和的人,即便是这个世界并没有厚待他,他仍然有一份感恩,内心有一种富足和平和。

曾经有一个僧人,这个僧人走在路上的时候,看到一只蝎子掉到水坑里面了,他就想把这个蝎子救上来。

他伸手去救的时候,蝎子蛰了他一下,但是他并没有在意,又伸手想把蝎子捞上来的时候,蝎子又咬了他一口。

这个时候旁边一个人走过来就对他说:“蝎子咬了你一口,你为什么还要救它呢,让它自生自灭不就好了。”

这个时候僧人就说:“蝎子咬我只是它的天性,我想救人是我的天性,我从来不会因为它的天性而丧失了自己的天性。”

一个最高德行的人就是这样,无论这个世界怎么对他,他都能够用一种感恩去对待这个世界,看到了世界的阳光一面,这样平和的心胸怀和心性,能够在悲观中寻求快乐,常怀感恩之心,一生都没有遗憾的事情。

所以抛开自己戾气太重的执念,让内心充满温暖和阳光,你会发现自己的人生会慢慢的转变,也会感受到更多的幸福和温暖。

作者;青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