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体制内待遇越来越好(体制内身份不同)(1)

文 | 基层小吏

我是公务员原创出品

为什么体制内待遇越来越好(体制内身份不同)(2)

又是一年毕业季,笔者已毕业8年,一直在基层待着,先后在乡镇、科局、党群机关工作过,目前供职于县级纪委监委机关。基层生活五味杂陈,上头的政策的落实、如何贯彻,最后都是落到基层干部行动上,所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干部的工作是千头万绪,基层干部的身份也是五花八门。群众眼里的吃“公家饭”的人其实是有不同身份,就以我曾经待过的县级国土局来讲,就囊括了体制内的各种身份,大概有四大类8小类。

下面我就讲讲吃“公家饭”的几种身份的人:

一种是公务员,就是行政编制的,这大家都知道,就是心目中的“正统”。乡镇领导班子、科局领导还有个别单位,比如公检法,党群机关的干部基本上都是公务员。近年来,公务员来源大部分是通过公务员考试考录来的,还有的是部队转业来的。另外一种就是选调生,是在高校的优秀学生干部中选拔,根据学历直接分配到所在单位的。选调生既有公务员身份,又是省委组织部跟踪的后备干部,在提拔升迁上更有优势。

一种是事业编制干部,顾名思义就是事业单位编制,基本上也是通过考试录用,有的是大学生村官转正的。因为在基层公务员编制不多,所以事业编制干部就成了工作的主力军。像我们这里的县级环保局,只有三个行政编制,一个局长两个副局长都占用了,剩下的工作只能由事业编制人员来承担。基层事业编制又可分为四种身份,参公事业编制、全额拨款事业编、差额拨款事业编、自收自支事业编(编制的含义,大家可以自己百度,这里不多说)。在基层,事业编制干部通过提拔也可以转为公务员。但是近几年,条件限制越来越多,能提拔的也就是凤毛麟角。没有评职称的事业编制人员只能走职员路线,同工不同酬,相对吃亏。

一种是工勤人员,就是职工。又分为行政工勤和事业工勤人员,基本上都是上世纪通过招工进来的,很多都是领导关系户。他们的待遇和普通的公务员和事业干部没多大区别,就是不能提拔。其实,很多职工又在外面搞自己的事业,工作相对自由,经济条件也是不错。单位在编职工年纪都偏大,属于旧时代的产物,近年来单位缺工很多都是委托劳务派遣公司招工,所以职工应该会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一种是企业编制,就是单位下属企业的职工,既不是行政编制也不是事业编制。以前计划时代企业有效益的时候可以自负盈亏,自发工资,随着市场经济开放,下属企业很多都没有运行了,这些职工的工资都是主管单位在发放。虽然是企业身份,但是往往该有待遇也不缺,也属于吃“公家饭”的。这种身份的人员和上面的职工一样是旧时代的产物,随着机构改革兼并应该也会退出历史舞台。

除了上面四种身份,在基层还存在社办工作人员、临时相对固定人员、劳务派遣人员等等,都是在体制内工作的,算下来,体制内人员身份已经达到了10几种。

体制内身份不同,自然待遇也就不同,公务员算是“正统”,相关政策都能第一时间享受到,事业编制就没有了,如果没有评职称没有提拔,在职员这条道路上可能走到底了。基层流传一句话就是“公务员是国家的亲儿子、参公人员是养子、事业编制是干儿子…”。在我看来,要从中国封建社会来分,公务员属于官,事业编属于吏,其他人员算是衙役吧。如今,国家机构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机构改革涉及很多体制内人的命运。希望在改革进程中,能更加体现公平,体制内人员性质种类能够减少,这样既能减少被外界诟病也便于人员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