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白手起家,但是他根本不懂经济学,更不用说什么金融了,我们来看看明朝的货币政策。明朝最开始连货币都没有。乱世初定不管是统治阶级还是老百姓都只相信粮食,可想而知经济循环的便利和财政收入支出等等效率极低。

明朝开始的时候实行过纸币和铜币,纸币失败是肯定的,这个纸币谈不上国家信用支持,只能强行发给官员做工资,纸币在市场上是没有人信任的,只是靠国家强行推广。但那个时候国家力量却对货币的循环无能为力,老百姓吃亏后就纷纷不用了。

明朝中期白银货币化(明朝灭亡的深层原因在于全球金融危机)(1)

大明宝钞

铜币制度也是失败的,具体原因是宋代铜产量在神宗之后铜产量逐渐下降。原因并不是完全缺铜的缘故,主要是铜的生产成本逐渐增加,从而影响了民间找矿、开矿的动力。

宋代铜钱的铸造量确实为诸朝之冠,但是当时铜钱外流的现象也非常严峻。南宋后期财政压力增大,货币流通日趋复杂,铸钱数量就已经开始减少,出现了铜钱危机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纸币的地位逐渐提高。

金朝一度实行铜钱本位政策,但是金国境内并不富含铜矿,政府开支大,民间私铸成风,所以金发行了一种以铜钱为基准的交钞。到章宗后期,金国发行的交钞已经取代铜钱成为金国的主要货币。元朝重蹈金朝覆辙,货币秩序几乎崩溃。

朱元璋开始铸钱,正式回归铜钱制度。虽然铜钱制度有不少缺点,但最大的好处就是稳定。洪武元年三月,朱元璋下令铸“洪武通宝”,此后几年内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范了铜钱制度。但是洪武八年,朱元璋转为发行“大明宝钞”,同时禁止金银的流通,那为什么朱元璋要发行纸钞呢?

《明太祖实录》“洪武八年三月辛酉”条对此有说,主要有几点:

1. 明朝缺铜;

2. 铜钱铸造成本高;

3. 民间私铸问题屡禁不止;

4. 朱元璋此举也想着弥补财政开支不足。

继洪武八年发行大明宝钞后,朱元璋在洪武二十七年正式宣布“禁钱”,关闭全国所有铸局,并禁止所有类型的铜钱用于交易。

此时民间开始使用白银作为货币,朝廷曾严刑峻法禁止白银货币,但无力制止。几十年后,整个明朝上下就都默认白银成为通用货币。而明政府也开始开采白银来充实国库。不过明朝白银的产量太低,大致每年产银20万两,而明朝的财政收入每年大概600万两左右,远远不够。

明初虽然禁海,但跨国贸易一直存在。初期以海运走私为主。隆庆时明政府解除“海禁”。隆庆元年(1567),朝廷解除海禁的同时发布银钱兼使”法令,允许民间到海外做生意并赋予白银法定货币地位而与铜钱共同流通。明走私商人、西班牙商人、荷兰商人开始与明朝进行国家转口贸易,与江南沿海一带的出口形成了当时全球化的贸易体系。

明朝中期白银货币化(明朝灭亡的深层原因在于全球金融危机)(2)

大明东南海贸地图

由于出口业的繁荣,使得明东南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种植主要已经不是粮食作物而是可以作为市场商品的经济作物。例如,种桑养蚕以供生产丝绸和棉布;大量种茶,大种甘蔗,大量生产瓷器,还有生产靛青等染料,而远离海边的两湖、四川则种植粮食转卖供应东南地区。

据当时记载,仅松江府一地就有20万织布工人和60万纺纱工人。南京地区众多陶瓷厂每年要生产100万件精美瓷器。江浙地区每年生产约6亿匹棉布,福建广东的海外贸易商往来于南洋各地,与各国商人的进行贸易。

由于明朝只出口不进口,随着海贸的发展,大量白银流入明朝。据史料统计,至晚明时期仅福建泉州每年驶出1000余艘商船,前往吕宋运去中国的瓷器、生丝和丝织品,拉回来的是产于墨西哥的白银。这样就加速了东南地区的货币化经济进程。

到了明末后期的上百年间,明朝大概输入了3亿两白银。当时进入明朝流通的白银,主要来自两处,即日本的石见银山和马尼拉的墨西哥银元。当时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美洲殖民地白银产量一半以上,均通过贸易而流入中国。流入数量十分巨大,史料记载,当时明朝每年输入的银子数量占全世界产量的六成到八成。

明朝中期白银货币化(明朝灭亡的深层原因在于全球金融危机)(3)

一条鞭法把田赋、徭役和杂税合一折成银两

张居正改革明朝的税法,一条鞭法规定所有的税赋改用白银纳税。实际上,以货币租赋取代实物征收及劳役,国家财政遂以白银为本位而实现了金融化。从此,白银成为国家承认的法定货币。

一条鞭法加速了明末国民经济的货币化进程。东南发达地区的农民就多种经济作物而不是专一种粮食了。因此江南地区主要不再种植粮食。粮食生产转主要由四川湖广供给,江南地区大面积种植的则是棉、麻、桑树和茶叶等能够卖钱的经济作物。

对于普通农民来说,既然税收可以用人头税银两来缴纳,那么就可以将土地卖掉或者租给他人耕种,然后自己进入城市靠打工获取银两。但是西北等地由于工商业不发达,农民没有白银收入必须卖粮换银。但是粮食在当时的条件下运输艰难,就地出售价格很低廉遂导致许多农民破产。

由于大量商品的输出,白银通货的流入,大量增加的货币结合大量减少的资源、产品,引发了晚明严重的白银贬值和通货膨胀。明末通货膨胀表现的形式是黄金升值大量外流。黄金外流导致金价上升。就当时的汇率而言,明朝所获白银的价值年年都在贬值,国内的通货膨胀日益严重。

从全球来看,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导致了欧洲和日本硬通货减少,流动性不足的金融危机。1600年前后,欧洲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以及流通性稀缺的金融危机。加上此时日本也开始面临硬通货减少,所以西班牙国王强令禁止对中国贸易,葡萄牙也减少了对华贸易,日本白银输入也大幅降低。于是整个大明后期发生通货紧缩缺乏白银。江南的工商业遭到重创,整个国家发生硬通货紧缩,粮食的价格在两三年间价格下滑70%这是以白银计价,以铜钱计价则上涨10倍。

对于白银的追求和外向型的经济, 极大地促进了明代的经济和生产活动向着专业化、商业化、跨国、 跨区域的方向发展, 特别是在江南地区, 这本来是一件很好的事,但是这对国家的粮食生产造成了重大影响。有着“苏杭熟,天下足”美称的江南粮食生产成了问题了。当时即使在丰收的年份,南直隶、浙江地区的人们也要靠出售生丝、原棉、棉纱和棉布来购买粮食, 这些当年曾经是自给自足的地区, 现在粮食供应必须依赖跨地区的贸易。而在交通运输手段比较落后的时代, 粮食生产的区域化和市场化很可能造成粮食危机。

这样一来有天灾造成的粮食短缺的问题因粮食的市场化被放大了。那些市场化最彻底的富裕地区被证明无法抵御粮食危机, 因为这些地区不生产粮食,粮食要跨区域去买, 在粮价腾贵的灾荒时期, 你有钱也买不到粮食, 其中以富裕的江南地区遭受打击最为严重。

据明末清初叶梦珠所著《阅世篇·食货一》中的记载,崇祯时期的1632年“白米每斗一百二十文,直银一钱,民间已嫌其贵”。十一、十二年“斗米三百文,计银一钱七、八分,识者忧之”,十五年春“时钱值日落,每千值银不过四钱几分。白米每石文银五两,计钱一十二千有奇”。也就是说以铜钱计,崇祯时10年间米价上涨了10倍以上,而银价也上涨了5倍。

据顾炎武的记载,江南农民“为纳粮不得不以谷易银。而开征太早,预向客(商)借,谓之揭谷,谷二十担始得银一两;倘期满不偿,则各台远控,拖累无休。浏阳之民折屋弃产,常鬻妻卖子。”“丰年而卖其妻子者,唐宋之季所未尝有也。往在山东,见登、莱滨海之人,多言谷残。处山僻不得银以输官。今来关中,则岁甚登,谷甚多,而民且相率卖其妻子。”“何以故?则有谷而无银也,所获非所输也,所求非所出也”。

而明朝的西北地区因长时间没有白银的输入却需要用白银缴税,导致农民的负担大大增加,明朝白银从东南流入北京,从北京流入东北,又从东北回流南方。西北、山东半岛等地成了白银所到达不到的地区。作为传统的粮食作物区,这些地方的资源已被长期的重负所耗尽了。当时西北农民丰收年景都得卖妻卖子,灾荒之年便更加难以活命。加上天灾西北地区就爆发了大批量的农民起义。

明朝中期白银货币化(明朝灭亡的深层原因在于全球金融危机)(4)

明末农民大起义初期形势

东南和西北同时出现了极为严峻的问题,再加上东北满清边患甚急,明朝政府一年财政收入不足以支付西北平叛与满清边境冲突所需要的巨大军费支出。明朝一年的军费1600万两白银左右,而明末的财政收入也大致在这个数字,白银的减少使得军队缺少军饷。这个时候,朝廷提出缩减驿站,减少公务员队伍,明朝的驿站是军人驻扎地,缩减驿站结果把李自成同志从体制内给下岗了,李自成就开始拉队伍起义了。
所以,明末的社会危机根源是金融危机。明朝面临国际贸易中断、外汇储备突然减少、粮食危机、硬通货计价的通货紧缩引发的通货通胀,于是流民造反、清兵压境。而明政府竟然五没有钱支付国防军费,加上明末因小冰期产生的农业崩溃,雪上加霜,就算崇祯望天流泪,也阻止不了明朝灭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