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准备花一些时间来谈谈有关练琴的一些技巧问题和心得,因为我觉得练琴对学琴者来说非常的重要以至近乎神圣!只要你是弹琴者,不管你是多么的有天赋才华、思想感情、道德水准和学术修养等,最终都得在键盘上完成你的工作和通过键盘来充分地表演出来。

钢琴是最复杂的乐器,整个的学琴和练琴过程充满了无穷无尽的智慧考验,完全可以说学琴和练琴就是智慧训练的过程,这过程中最忌讳的就是不动脑筋和生搬硬套的教条!每个人的手脑和身体条件及钢琴硬件等环境都不一样,因此很难有一套对大家都简单实用的学琴训练方法,这也就是为什么钢琴教学始终坚持一对一传授的根本原因。

沈文裕幼年演奏会弹什么(钢琴家沈文裕九岁还折指)(1)

我还是说说我的学琴和练琴吧,我的启蒙恩师刘建平教授是四川音院作曲系毕业的作曲家,音乐天赋非常好,因工作需要自掏腰包买了钢琴后自弹成材,又摸索着边弹边教学生,还探索出了一套快速视奏教学方法,他教的学生视奏都很快;他没有那些传统教学法的条条框框,一开始都是教音乐启蒙视唱练耳等,因材施教顺其自然。

我是从弹克莱德曼的童年的回忆等乐曲起步的,也弹了当时所有能买得到的教材,什么拜尔、汤普森、599、849、哈侬、299等,我学得飞快,一周上两堂甚至三四堂课,一个星期弹完哈侬,不到一年就弹到了299和弹完了所有买到手里的作品选集乐谱。我当时跟刘老师学琴是不讲章法和无法无天的,想弹什么就弹什么,想怎么弹就怎么弹;刘老师只管研究和发掘我的音乐天赋和能力,从不强求我这样那样。我猜想,如果按部就班地照传统教学方法来要求我,可能我的麻烦就大了!

02

我学琴前身体很差,三天两头跑医院,我学琴后可能是天天弹琴得到了锻炼就很少生病了;但身体还是一直较弱,又瘦又矮又怕吃苦受累,手也是又小又没力气,弹琴时手指根本立不起,我既不愿敲击琴键也从不弹到底,而是只管刚按响就离开键子,一门心思琢磨着怎么省力怎么弹;因我弹琴的手指灵活度和大脑的反应没任何障碍,加之偷懒省力和轻松,所以练琴从来都不苦不累。

我小时练琴总是按学校的规矩习惯弹满45分钟就休息15分钟,休息时一个人或踢小足球或打乒乓球或看电视,但休息的时间总是会超出,可能人的天性就喜欢玩。后来留学德国才体会到了能练琴的宝贵和重要,可我还是不喜欢苦练,至今仍然是练琴感到有点累时就休息,走一走,思考思考或翻翻书;我不能让练琴成为一种苦役,尽可能使练琴过程有新鲜感和成就感。

我九岁开音乐会时还折指,我恩师郑大昕教授耽心我的手指技术,也给我布置了很多各种各样的名家练习曲,但我弹练习曲很敷衍,纯粹为了还课,私下从不弹练习曲,音乐会上也不弹练习曲;说实话,我从学琴至今都没有专心或专门注意过手指训练,而是弹大作品弹多了自然地完成了手指训练。

我的恩师郑大昕尽管也给我讲很多传统的理论和方法,但从不硬性地要求我照做,而主要是顺其自然地按我的喜好习惯培养和发展我的音乐能力。比如我练琴从来就不会高抬指、分手练、慢练和打节拍器练等,我觉得高抬指太累,我累不下来,慢练或分手练是因为太难弹不好才需要的,我弹任何作品都很顺,打节拍器练也觉得太麻烦不舒服,我喜欢弹得稍快些,想在同等的时间内稍微多弹些东西。

当然,我说这些并不想琴友们也跟我学不按传统教学方法来练琴,而是希望能以此启发琴友们开动脑筋,根据自己的特殊情况找到一套最适合自己的更科学的练琴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从而使自己的练琴达到最好的成效。


03

几年前我认识了两个大琴童,弹琴时手型保持不变,手臂也很僵硬,一个8分钟的作品没弹完就累得不行了;他们都说老师要他们保持手型不变,光是这手型训练就折腾了将近一年;我要求他们放松放松再放松,费了好大的劲才把他们说服和纠正过来。

我从学琴至今,从来没专门进行过手型训练,但我私下也琢磨和试验过一两年;我7岁师从郑大昕教授后,从郑老师处借了很多大师的录像带在家慢慢地欣赏,每天8点半后就是我的自由观赏录像带时间,我看了录像带后就喜欢模仿大师们的弹法和手型去试验新的弹法,我甚至花了一个多月时间去学霍洛维滋的直指弹奏,当时我才8岁多;后来渐渐地发现大师们的弹法和手型尽管有借鉴之处,但并不完全适合手又小又软的我,我反复思考权衡后不得不选择了弹起来最轻松最灵活最省力最舒服的手型和弹法,并逐渐地形成了习惯。

到11岁时,我可以一鼓作气弹完拉三协奏曲而不会气喘汗湿或手软手累;我出国留学到处开音乐会或参加钢琴比赛时,经常有专家权威或同行前来拉捏着我的手仔细观察,并老问我是不是练过中国功夫、气功、太极什么的,他们总想不通我这么又小又软的手怎么能弹大作品和弹出那么大的力量效果。

现在,我在国内开音乐会什么杂牌琴都可以演奏,别人弹不动的琴我照开音乐会不误。

其实,钢琴仿佛是为西方人设计的,西方人普遍的熊掌狮爪力气大,弹起来驾驭自如;而东方亚洲人总显得个小手小,在钢琴上难轻松潇洒地玩转,为此就不得不充分地运用四两拨千斤的巧力。

在运用巧力方面,我发现有很多小琴童做得很好,反而是音乐学院的大学生们普遍的做得较差,弹琴时老是喜欢运用蛮力而显得较笨拙;曾有个一米八高的大学生找我上课时弹狂六,弹到后面就拼命了,我说他用力不对他还不服气,我一口气弹了几遍狂六示范给他看,他服气愿改后很快就见效了;我还认识有的大学生为了增加弹琴的力量而去健身房训练,这就有些像缘木求鱼!

我希望讲的这些能对琴友们有一点启发和帮助!

04

我刚学琴的前几年,由于手小手软又没有功力,自然技术较弱,触键不下底,弹出来的声音不够饱满和缺乏颗粒感等,但当时我是有意无意地在保持这些缺点,为的是弹琴不太累和增加弹琴的持久性和乐趣,我很自信这些小毛病会随着人长大和功力的增长而自然的克服;我转而把注意力放在弹出音乐性和美感方面,在精致慎密和完整方面让人无可挑剔;我当时做得很好,使听了我演奏的人都称赞不已,他们没在乎我技术方面的不足,可能因为我还是一个孩子。

我长大后技术过关了,反而得到了许多批评苛责,认为我只会卖弄技术及炫技;他们似乎不知道,不用炫技去刺激观众的神经,大部分观众会坐不住或打瞌睡甚至走掉。这说远了!

我发现有不少老师和家长都容易犯急于求成的弊病,一开始就要求小琴童的手指触键有力以弹出饱满的音色和颗粒感,我觉得这严格有些脱离实际,且容易锉伤孩子弹琴的兴趣和积极性;而培养孩子弹琴的兴趣和积极性对初学者的前几年是最重要的事!

我知道有些琴童练琴纯粹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或只练手指把时间练够好给家长一个交待;为什么会如此呢?因为练琴过程缺乏趣味和乐趣,为何缺乏兴趣和乐趣?因为练琴的方法不对不好不科学。比如,一个很简单的乐曲或练习曲却因要求高而老弹老练,往往还要分左手练、右手练、再合起来练,打节拍器练等,一个小乐曲可能要练两小时甚至连续几天,会练不烦吗?如长期如此,弹琴的进展很慢,哪里还有弹琴的成就感和兴趣乐趣呢?!

我小时练琴,弹简单的乐曲和练习曲最多几遍弹熟就扔了再弹新的,遇上喜欢的好作品就多弹几遍。为此,我建议琴童琴友们弹琴时想一想,这个乐曲会成为我的保留曲目吗?如果不是需要长期弹的乐曲,尽快弹熟就算了,能不弹就不弹;好钢应用到刀刃上,时间精力要放到重要的学习和事情上,只有那些可以弹一辈子的经典曲目才值得千锤百炼!以上所谈皆一孔之见,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