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年语文中考古诗鉴赏题 七年级上册中考古诗词鉴赏必会(1)

七年级新生中考古诗词必会

《中学生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40首古诗词,是中考考试范围。40首中七年级上册共包含5首,即《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夜雨寄北 》,任务不多,七年级新生可以提前学习,学会鉴赏,为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中考,打下基础。清平乐老师将用5天时间逐首讲解,请同学们按时关注。

今天讲解第1首,曹操的乐府诗,《观沧海》,明天讲解李白的七言律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第1首《观沧海》

一、 原诗与节奏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近5年语文中考古诗鉴赏题 七年级上册中考古诗词鉴赏必会(2)

二、 文学常识

1.乐府诗:乐府初设于秦,是当时一个专门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机构。汉初,乐府并没有保留下来。到了汉武帝时重建乐府,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

汉乐府诗一般无标题,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本是合乐的,可以歌唱。最大的特点是: 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合称乐府“南北双璧”。 后亦指魏晋至唐代按乐府旧谱重填新词以入乐的诗歌。比如我们学过的唐代李贺写的 《雁门太守行》、李白写的《行路难》就是乐府旧题,还有《十五从军征》《木兰诗》

2.作者 曹操,字 孟德 , 东汉 末期 政治 家、 军事 家和诗人。本首诗是曹操诗 《步出夏门行》 中的第一章。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堪称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三、解释下列重点词。

临:登上,到达 以:来 何:多么 竦峙:耸立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星汉: 银河 若: 好像

幸甚至哉: 幸运得很,好极了。 幸,幸运。 至,达到极点。

四、解读诗意。

策马东来,登上碣石。我要饱览这大海的壮观。

海面浩渺,水波荡漾。突兀耸立的山岛,最先跃入眼帘。

岛上的树木,一丛丛生长着,百草丰茂繁密。

大海在萧瑟秋风中,汹涌起伏着不尽的波澜。

太阳和月亮的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现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啊!今日我观赏大海,真是幸运得很,且让我引吭高歌,倾吐宏伟的心愿。

五、理解默写。

1.表明登临地点,交代目的,统领全篇的句子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描写海与山,动静结合,显示大海辽阔和威严的句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_

3.写静态,体现大海生机与活力的句子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4.写动态,显示大海惊人的力量和宏伟气象的句子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5.借助想象,运用夸张、互文的修辞,虚写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体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主旨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_

6.合乐时所加套语,与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的句子是: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六、中心与感情。

本诗描绘了 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丽景象 ,苍凉中又见慷慨,展现了诗人 博大胸怀和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

七、历年中考题集锦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

B.“水何澹澹”描写了大海的近景,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

C.“波涌起”中的“涌”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大海波浪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D.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2.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句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句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3. 选出对曹操的《观沧海》赏析有误的一项( C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直叙其事,交代了观海的地点。

B.“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六句,动静结合,写出了大海波澜壮阔、山岛高耸屹立、草木生机勃发的特点。

C.“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四句,是诗人对眼前实景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磅礴气势。

D.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4. 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从仰视的角度总写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四句则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岛的蓬勃生机和大海的苍茫辽阔。

C.诗中的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诗人阔大的胸怀。

D.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把眼前的景色、自己的想象同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巧妙地融会在一起。

5.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写景时,先写了动态的__海水______,次写静态的__山岛___和___树木百草_____,最后再写动态的“洪波”,动静结合,展现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6.描述“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的画面。

海面浩渺,水波荡漾。突兀耸立的山岛,最先跃入眼帘。它们将大海点缀得神奇壮观。

7.“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博大胸怀和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8.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夸张,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博大胸怀和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9.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借助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丽景象,表达诗人博大胸怀和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10.这首诗描写了大海的辽阔壮美,具体描绘了哪些所见实景和所想虚景?

实景:海水、山岛、树木、秋风、洪波

虚景:日月星辰

11.在这些山水景物的描绘中,你感觉出这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

一位胸怀博大、抱负远大、渴望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诗人形象。

12.秋是悲凉的,但是在曹操眼中却充满生机,为什么?

因为曹操北征乌桓刚刚打了胜仗,对未来统一天下、建功立业充满了信心。

如果有用,请关注收藏哦!

近5年语文中考古诗鉴赏题 七年级上册中考古诗词鉴赏必会(3)

,